APP下载

实施六大工程 发展旱作农业

2017-01-31

今日农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省农业厅旱作抗旱

(一)耕地质量提升工程。1.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利用,守住5757万亩耕地红线。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制度,保住耕地质量红线。(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负责)2.加强耕地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田整地、建设水平梯田、筑坝排洪、整修地埂、种植生物埂或田间林网、整修田间路、加厚土层等措施,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9.13万公顷。(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负责)3.积极培肥地力。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培肥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大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逐步扩大试点作物和试点范围。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到2020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果菜优势产区有机肥替代化肥20%以上。

(省农业厅负责)

(二)农水集约增效工程。4.因地制宜建设集雨补灌设施。集中科研力量,加强协作攻关,开展以集雨、蓄水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节水抗旱研究。加大旱作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适地筑坝,拦截雨季降水,旱季提水灌溉农田。建设完善旱井、旱窖、蓄水池、人字闸等小型集雨、蓄水设施,有效集蓄降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负责)5.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建设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和配套工程,抓好末级渠系和田间灌溉管路配套,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加强以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微灌为主的的节水工程建设,适量发展自动控制、节水高效的智能灌溉及水肥一体灌溉施肥系统。到2020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万公顷。(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6.推广农艺节水措施。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因地制宜推广防蚀固土蓄水、秸秆地膜覆盖保墒、生物节水、沟垄种植、免耕少耕、深翻深松等技术措施,增强抗旱节水能力。(省农业厅、省农机局负责)7.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量,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负责)

(三)旱作良种攻关工程。8.加快抗旱节水新品种选育。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集中力量选育抗旱节水、适合机械化、抗病抗逆、省肥省药的资源节约型新品种。力争到2020年,全省选育出小麦、大豆、马铃薯等抗旱节水新品种15个,选育出高粱、谷子、胡麻等特色小杂粮抗旱节水品种30个。(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山西农大负责)9.引进优良抗旱节水新品种。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抗旱节水优良新品种,促进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加强新品种试验审定工作,力争到2020年,引进抗旱节水新品种120个。(省农业厅负责)10.加快抗旱节水优种示范推广。加大抗旱节水新品种推广力度和示范基地建设,分作物、分区域广泛示范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提高新品种应用水平。到2020年建立抗旱节水新品种展示基地666.67公顷。(省农业厅负责)11.创新现代种业发展机制。支持现代种业企业发展,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扶持科研育种、生产基地等基础建设,推进山西省海南种业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建设,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创新基地和研发中心。引导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合作、项目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商业化育种,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省农业厅、省科技厅负责)

(四)农技集成创新工程。12.加强有机旱作新农艺的试验研究。立足省情,开发资源节约、绿色增产、质量安全的有机旱作新技术。深挖传统技术精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力量,广泛开展有机旱作新农艺探索研究、试验、示范。(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山西农大负责)13.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艺。因地制宜推广间作套作、秸秆覆盖、全膜双垄沟播等广适性技术,以及小麦探墒沟播、玉米探墒机播、渗水地膜谷子穴播、马铃薯起垄栽培、果菜节水灌溉等适宜技术。扩大适宜农艺技术的应用面积,提高技术贡献率。到2020年,先进适宜农艺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333.33万公顷。(省农业厅负责)

(五)农机配套融合工程。14.研发满足我省特色农业和农艺要求的农机装备。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相结合,探索完善多方协作、共同发展的研发创新机制,逐步建立有机旱作农业机械化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研发适应平川区、丘陵山区的大型复式机具和经济耐用、环保低耗的小型机具。加快电动农机开发、推广应用。推进农机信息化发展,建设山西省智慧农机云平台,实现农机定位耕播、变量施肥、收获、植保等旱作农业的精准化作业。(省农机局、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山西农大负责)15.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探索高效适宜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努力促进农作物耕、种、收、管、防全程机械化。在杂粮、林果、蔬菜、中药材、休闲等产业优势区域建设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区,推进农机化新技术新设备的示范应用,着力推动全省特色农业发展。继续推进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乡村、农机化示范社场户工作,不断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省90%以上的可机械作业旱地普及应用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省农机局、省农科院、山西农大负责)

(六)绿色循环发展工程。16.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集中处理中心,开展专业化集中处理,引导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利用,支持畜禽粪污能源化。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积极支持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积极推进农田残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试点,探索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站点、回收网络和加工体系。到202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用残膜回收试点区回收利用率达到80%。(省农业厅负责)17.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配方施肥替代习惯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传统肥料、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科学施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三替代两培育”措施。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山西农大负责)18.探索休耕轮作制度。根据国家部署及我省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耕地开展休耕轮作。积—10—极开展探索与推广耕地轮作技术模式,重点推广籽粒玉米与马铃薯、饲草作物、杂粮杂豆等轮作技术模式。在生态严重退化地区逐步开展休耕试点。(省农业厅负责)19.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推动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省林业厅、省农业厅负责)20.发展循环农业。推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构建农作物—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肥料—农作物等上下游互逆的循环链,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扶持一批农牧循环示范区。发展“林下经济”,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环境为依托,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粮、林菜等高效林业立体模式。建立林业加工—木屑—食用菌—培养基—饲料、肥料等产业链。(省农业厅、省林业厅负责)

猜你喜欢

省农业厅旱作抗旱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刘志杰接受采访时说 汲取奋进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浅析在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