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群信息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创新研究

2017-01-31夏海超李晶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17年9期
关键词:信息学社群工作

夏海超 李晶伟 张 佳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1 引言

“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CI)一词首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1],它关注社群的主体地位,致力于“为了社群、成于社群”(For Communities And By Communities)的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应用[2],进而解决社群内部和社群之间存在的个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问题。2010年[3]CI首次引入国内,为国内图书情报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 “打开了一扇门”。CI既具有探索社群信息、知识的形成与共享规律的理论性,又具有为社群提供ICT以缩小数字鸿沟、改善数字不平等状况的实践性;同时CI重点关注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是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利的“第四空间”[4]。近年来,社群、ICT、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等构成了社群信息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关键核心[5],社群参与、社群赋权、虚拟社群、社群记忆等也逐渐成为CI的研究热点。作为和图书情报学科联系紧密的档案学,打破狭隘的学科偏见、汲取CI相关理论,不仅能丰富档案学理论,更能为新时期档案工作创新提供思路。

2 档案工作与社群信息学的契合性

2.1 社会包容是共同的追求目标

促进社会包容是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特里·库克在总结档案发展的四个范式中提到:“档案从支撑学术精英的文化遗产转变为服务于认同和正义的社会资源。”[6]冯惠玲教授指出,档案是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7],集体记忆是连接档案和身份认同的基本纽带,档案通过参与建构与强化集体记忆来实现身份认同[8]。笔者认为,无论是“集体记忆”“身份认同”的建构,还是特里·库克呼之欲出的“社群”范式的形成,某种程度上都是通过转移视线,正视并维护一般社群的正当利益诉求,进而提升社会包容度。相较于弥补数字鸿沟或消除信息不平等,促进社会包容和社会发展历来是CI研究领域的重点和更深层次的目标。在CI中,提升社会包容性可用一句话形象概括:“当没有人落后得太远时,我们才会觉得更好”[9],即通过改善社会数字不平等的现状,促进社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刚需社群的资源流入,从而减少一般社群特别是弱势、边缘社群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因此,促进社会包容是档案工作和CI的共同任务。

2.2 边缘社群是共同关注对象

社群,特别是被边缘化的社群,是当前档案工作和CI的共同关注对象。在传统档案工作中,受制于实践和认识水平,政府档案机构常常把注意力投向主流群体档案建设,边缘社群几乎得不到关注,与其相关的各类档案被有意无意地忽视。随着档案工作者观念更新和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档案工作的视线逐渐投向弱势群体、边缘群体。2008年,国家档案局提出“建立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随后各地方档案机构陆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社群档案建设工作。在国际上,为各类群体特别是一些边缘社群建档亦是一个重要趋势。社群也是CI研究的基本对象,CI从兴起伊始就致力于社群的改善和建设,强调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积极维护弱势、边缘社群获得信息生成和表达的权利。因此,档案工作和CI的关注对象具有一致性。

2.3 虚拟社群是共同主攻领域

随着ICT的迅速发展,社群的概念逐渐从物理层拓展到虚拟层,虚拟社群已成为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虚拟社群迅速进入档案工作视域,由此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这些档案承载着虚拟社群主体的记忆。与物理社群档案工作不同,虚拟社群主要通过ICT在虚拟层面上运作,复杂程度往往更高,档案的收集、归档以及社群记忆的传播等都需重新思考。CI研究最初主要限于物理社群,随着虚拟社群的出现和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其实践和研究范围也变得更加开阔,出现了“(虚拟)社群信息学”的概念[10]。虚拟社群是数字时代档案工作和CI共同关注的领域。

2.4 社群档案是共同交互空间

实践中,档案工作和CI早有交集,社群档案是二者共同交互空间。如英国社群档案的出现,可追溯到17世纪。二战后,在新社会历史研究方法、新左派及民权运动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研究工人阶级、黑人、同性恋等社群历史并挑战当时主流档案馆的档案机构和团体。到上世纪末,随着ICT的迅速发展,虚拟社群收集、存储和传播社群记忆的功能不断提升,加之社会变革导致社群遭受剧烈而显著的变化,很多社群渴望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社群档案[11]。此时,档案工作与CI实现真正交互。以社群家谱档案为例,2009年在美国上市的Ancestry.com公司家谱网正是档案工作与CI交互的产物,它采取会员付费的商业模式,普通会员可以在网站上免费创建自己的家族树、上传家族照片。

上述分析表明,档案工作与CI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关注对象、主攻领域和实践空间。由此观之,档案工作和CI具有良好的契合性,CI的社群、社会网络、ICT、社群赋权、社会资本、社群参与等相关理念应当能够给予档案工作一些启示,推动档案工作创新。

3 社群信息学对档案工作创新的启示

3.1 树立大社群档案观

CI中社会网络理论将社会模型化为由一组节点及其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网络[12]。对于网络中的单个社群,其内部结构和力量分布并不均匀。一个复杂的网络常由多个社群构成,社群之间并非孤立,而是存在一些“骑墙节点”,它们同时被多个社群所包含[13]。此外,社会网络还具有动态性特征,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很有可能将会被少数节点“统治”,且占“统治”地位的节点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网络的研究一般包括两种视角:其一,将网络视为一种分析工具,借以厘清社群成员之间以及社群成员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二,网络折射的是由社群成员之间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结构[14]。当档案工作将注意力放到一般社群上时,社会网络的上述特点以及研究方法就特别值得借鉴,能够为档案工作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基于CI社会网络理论创新档案工作,要求树立大社群档案观,深入、全面、动态地开展社群档案工作。具体来说,第一,要深入挖掘同一社群不同主体的档案需求。不同社群具有不同特质,对一个具体社群而言,其特质多由社群中占主导地位或处于中心位置的节点决定,但社群主体又常常由非主导地位的社群成员构成,这类成员的档案需求往往更为急迫。针对这一现象,在一般社群中开展档案工作就可以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把握住社群中心节点同时,充分梳理社群内部网络结构,更加注重处在网络结构边缘的社群成员。第二,要全面厘清不同社群之间关系和档案需求。由于“骑墙节点”的存在,不同社群之间具有普遍的联系。此时,就需要将具有联系的不同社群纳入到一个总的框架中,运用整体的思维来综合考量,在尊重社群特质的同时又要兼顾社群之间的交互,全面反映不同社群的真实面貌。第三,要动态掌握社群主体结构的变化。由于社群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同一个社群在不同时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档案工作的理念、策略以及开展的方式不能根据这些变化着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那么其必将无法真正把握社群的实际需求,档案工作的有效性亦将大打折扣。因此,树立大社群档案观,要求档案工作立足于大社群的制高点,全面审视社群内部和社群之间的结构,深入抓取社群的异质性内核,动态反映社群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使社群档案工作的开展更加精准有效。

3.2 借助信息通讯技术推进社群档案赋权

ICT赋权有两重含义:一是促使个体在数字化公共领域内形成共同体,促进个体间的互动,以及促进政府利用ICT开展阳光政务,保障社群成员参与国家或基层组织治理的权利;二是维护社群成员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促进社群的可持续发展[15]。过去,档案作为权力的承载物,一直是主流阶层的专属物品,而普通公民往往处于“档案屏蔽”的状态。ICT恰恰是赋予普通公民创建和使用档案权力一个重要手段,ICT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主流阶层与弱势、边缘阶层的话语权模式。

基于社群信息学ICT赋权理论创新档案工作,可利用ICT推进社群档案赋权。首先,提高社群主体ICT技能是前提。要通过技术层面的培训和引导,让社群主体掌握一定的ICT技术,保证每个社群都有创建、保存和利用档案的能力,这是削弱“技术壁垒”、促进普通社群主体拥有平等参与机会的有效方法。其次,建立档案资源网络平台是保证。利用ICT帮助社群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且便于访问的社群档案平台,从而拓宽普通社群成员建档、用档的途径。同一社群内的成员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录像等,促进档案资源的共享。目前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云盘等都初步呈现档案资源网络平台的功能,但如何开辟更专业的档案资源平台或对已有的网络资源平台进行档案化提升,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索。最后,尊重社群异质性是关键。异质性是一个社群的灵魂,借助ICT推进社群档案赋权,应当充分考虑社群的异质性,避免盲目复制已有模式。如果无法保证“一社一品”,即使为这个社群建档,其亦必与社群集体记忆丢失和社群成员身份认同缺乏合法性依据一样,本质上仍是权利被剥夺的一种体现。

3.3 采取参与式档案管理新模式

在CI领域,社会资本是指社群成员凭借其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获取蕴藏于社会关系中各类资源的能力[16]。社会资本的具体形式有团结型和桥接型两类,前者倾向于从社群内部获取资源,后者则强调从社群外部获取资源。就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而言,当社群成员的社会资本缺乏时,难以直接向社群内部索取;对于外部间接媒介,社群成员又似乎与之隔着一层透明的空间壁垒,其需求的满足处在很低的层次上。同样,在档案工作中,如果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始终作为资源获取和传递的中介者,由于一般社群主体缺乏社会资本,那么他们档案资源需求的满足度将仍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基于CI社会资本理论创新档案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以社群需求为导向,直接参与社群档案的建设过程,形成“团结型”社群信息源。目前,档案工作者已“从被动的保管者相继转型为积极的中介人、社会活动家、社群推动者”,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社群档案建设中来,积极建设以社群需求为导向的社群档案。其二,构建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社群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社会资本观点倡导社群成员通过社会资本交换争取社群更高投资回报,强调共同体利益相契合。以社会资本观点为指导进行参与式的档案建设,还需要实现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社群主体利益的结合。如此,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可以从“推动者”“中介人”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建设者,实现三者之间长效互动,推动档案工作有效开展。

3.4 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补的档案工作路径

“自下而上”是CI的一个重要理念。然而在档案工作中,我们更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工作路径,习惯运用行政力量推动档案工作开展。当前国家档案局提出“建立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各地档案部门以及各类社会团体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档案建设工作,尽管档案工作开始重视边缘社群、关注这类群体的利益和诉求,这种做法似乎遵循了“自下而上”的工作路径,但实质上仍是以俯视的态度来审视一般群体的档案建设。诚然,我们需要从全局的高度自上而下进行档案工作顶层设计,这是实现档案工作合理规划、提升工作效能的基本前提。但我们在强调全局性的同时,还须借鉴和把握社群信息学“自下而上”的理念,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补的档案工作路径。一方面,遵循“自上而下”档案工作路径,加强整体统筹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立足一般社群,从其本身出发,深入挖掘需求,尊重其历史、文化和自身的特质,“自下而上”开展档案工作,提升档案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社群信息学积极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的形成与共享规律,特别强调利用ICT帮助一般社群、弱势群体、边缘化社群实现复兴,对其的研究方兴未艾。社群信息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档案工作创新提供了思路。档案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充分汲取吸收社群信息学的核心理念和话语体系,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当然,档案工作在借鉴社群信息学相关理念的同时,需要充分把握这一理念的特质和语境,不能盲目运用。此外,社群信息学中的其他理念,如虚拟权利、社区技术中心等,也值得档案工作者进一步借鉴和研究。

注释与参考文献:

[1]KeebleLeigh,Brian D.Loader.Community Informatics: Shaping Computer-Mediated Social Networks[M].London:Routledge,2001:2-10.

[2]于良芝. Community Informatics的“西学东渐”——期待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3): 64.

[3][4]闫慧.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 , 2010(4): 53-55.

[5]郑金婷.国外社群信息学研究的核心话语体系[J].图书馆论坛 , 2013(1): 22-23.

[6][17]特里·库克.四个范式:欧洲档案学的观念和战略的变化——1840年以来西方档案观念与战略的变化[J].李音,译.档案学研究,2011(3):81-87.

[7]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 [J].档案学通讯 ,2012(3): 5.

[8]冯惠玲.当代身份认同中的档案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1):96.

[9]BousheyHeather,FremstadShawn,GraggRa chel. Social inclus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EB/OL].[2017-06-28].https://www.files.ethz.ch/isn/57222/socialinclusionusa.pdf.

[10][12]Kate Williams, Joan C. Durrance.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RethinkingTheory in Community Informatics[J/OL].[2017-06-28].http://cijournal.net/index.php/ciej/article/view/465/430.

[11]冯雪,王英玮.全局性档案管理体系与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研究——基于英国社群档案管理经验的思考[J].浙江档案 ,2017(1):29.

[13]PallaG,DerenyiI,Farkas I. Uncovering the OverlappingCommunity Structure of Complex Networks in Nature and Society[J]. Nature,2005,435(7043): 814-818.

[14]郑金婷.国外社群信息学研究的知识基础及热点变迁 [J].情报杂志 ,2012(11):55.

[15][18]冯云.现代公共图书馆使命的再认识——以社群信息学理论为视角[J].图书馆建设,2014(12): 1-4.

[16]闫慧.社会资本对社群数字不平等状况的影响研究:芝加哥公共图书馆Cyber Navigator项目的案例分析[J]图书馆杂志 , 2010(5):2-6.

猜你喜欢

信息学社群工作
鸡NRF1基因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
PBL教学模式在结构生物信息学教学中的应用
社群短命七宗罪
不工作,爽飞了?
中欧医学信息学教学对比研究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选工作
2014年信息学与计算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