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音乐中的律动及其相关构成要素
2017-01-30余柯
余 柯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872)
现代音乐中的律动及其相关构成要素
余 柯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872)
律动是现代音乐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现代音乐情绪的综合体现,但在我国的现有音乐教材中鲜有提及。本论文围绕律动的基本概念,从音乐的时值、力度、感受和演绎出发,列举预警系统、力度的情绪处理、时间的张力以及灵活的音乐感觉等律动的相关构成要素逐一分析,以满足广大音乐学习和爱好者对律动的初步了解需求。
音乐律动;情绪;时值;感受
有人会说,技术层面的能力,比如说音准和节奏等,通过正确的练习就能具备,但是律动是无法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节奏律动感都是天生的,你或者有,或者没有。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科学证明所有人都具有节奏律动感,只是有的人这个能力还没有被发掘出来,或者说部分人不具备很好的节奏律动感。
节奏律动感其实也是一种技能,只是这种技能涉及范围比较广,它是几乎所有音乐能力的综合体现。除了对节奏的掌握外,还涵盖音乐感受、音色控制、肢体语言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思维。这几个方面,不一定同时被触发,可能是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占主导地位。
一、律动的概念
简单而言,律动是人们听到音乐时,出于对音乐的感受,身体随之摆动的音乐状态。律动不像物理公式那样通过实验就能总结出来,律动是一个非定义性的经验,就像我们用键盘打字一样,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总结。获得律动需要主动聆听,在此基础上,通过捕捉让身体摆动的感受来获得。我们无法从智力层面,从纯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律动,也不能被动地听音乐来了解律动,律动的获得除了主动聆听分析音乐以外,还要通过肢体去感受。
二、律动的四个层面
(一)时值的稳定
时值的稳定有两方面的因素:节拍韵律和细分拍。节拍韵律把握好了,也可能会出现韵律正确、节奏不准确的情况,所以,还需要用到细分拍来辅佐。大部分人在做练习或演出的时候,通常数的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节拍点,其实在每个四分音符之间还有很大的时间空间,我们很容易在这些时间空间里出现节奏错误,特别是在演绎相对较慢的音乐的时候。
(二)力度的情绪
力度的情绪不是指单纯的强和弱,而是强和弱的相互对照关系,强和弱的力度不是绝对的,具体使用的力度取决于音乐的情绪。
力度的情绪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外在情绪,这是能用乐谱记录下来的,也就是我们看到乐谱上标注的某一段强,某一段弱,或是渐强、渐弱等这些最基本的力度情绪。第二种是内在情绪,乐谱无法记录这种情绪,但这种情绪对音乐的展示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聆听不同的音乐家演唱或演奏很容易发现,就算某一段音乐处于固定的情绪时,音乐家会围绕这个情绪做出细微的强弱力度变化,这些强弱变化取决于每个音乐家的不同理解,所以我们听相同的音乐由不同的人演绎,会有不同的感受。
(三)音乐的感受
通过细微调整一些音符演唱或演奏的位置,可以改变音乐带给听众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是加强紧张感,也可以是让人松弛下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用机器或软件来准确演奏每一个音符,具有编辑功能的机器或软件甚至还可以处理音乐力度的强弱。但是机器最大的缺陷是无法像人类一样给予音乐细微情感的表达,不能给听众角色形象感。
(四)演绎的认知
对于自己演唱或是演奏的音乐,首先要清楚是什么风格。所以,你至少要对主流的多种音乐风格及其特点了如指掌。
其次,你的演唱或演奏,要让你的乐队成员、听众,还有你自己拥有良好的听觉享受。如果你自己都感觉难受,那么所有人都会觉得不舒服。
三、预警系统
有一篇研究关于平衡木运动员的科普论文,科学家们会测量在单位时间里运动员为了保持身体平衡,避免从平衡木上跌落下来,他们的背部肌肉会收缩多少次。运动员们并不是从来不会失去平衡,他们也会有从平衡木上跌落的时候。但是,教练会训练运动员们的平衡预警系统,通过训练能让运动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必要的肌肉调整来保持平衡。对于一个平衡木的初学者而言,平衡预警系统同样也是存在的,初学者的大脑同样会收到来自身体重心发生变化的信号,但是初学者的肌肉收到这个信号的时候太晚,来不及迅速去调整以解决平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初学者自然会从平衡木上跌落下来。当初学者稍微掌握了一些技巧的时候,又常常会做出过度的反应,比如感觉快从左边跌落的时候,由于做出重心往右的过度调整,却又从右边掉下去。最终,只有不断调整,总结经验,训练出有效避免跌落的预警系统,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平衡木运动员。
从音乐的角度来讲,时值的稳定性和运动员走平衡木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训练自己的预警系统,练习时全神贯注地集中在时值的稳定性上,当演唱或演奏不准确的时候,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保持速度的稳定。正如平衡木初学者,你可能也会做出过度的调整,但是当你做出这样调整的时候,不也说明了你已经开始进步了吗?坚持训练的最终结果就是你能作出更细致而适合的调整。时值的稳定,通过预警系统能非常有效的解决,这是建立良好律动感必不可少的一步。
四、力度的情绪处理
不同风格的音乐,情绪处理不一样,就算是同样风格的音乐,在不同情景下情绪处理也会不一样,这些通常会在乐谱上直接标明。
不同的教练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如果请一个足球教练来训练篮球队,或是把篮球教练放到足球场上,不是违背常理吗?在音乐的不同风格中,需要不同的“教练”来指导不同的风格。假如把演绎摇滚乐的方式用来演绎爵士乐,用演绎热情的拉丁音乐的方式来演绎伤感的布鲁斯音乐,这样的情绪会正确吗?同一首歌,当重新编曲,以另一种方式来演绎的时候,无论演唱还是演奏仍然以这首歌原本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情绪会正确吗?
大家听一听以下歌曲的不同版本:
①张宇《一言难尽》;迪克牛仔《一言难尽》;胡彦斌《一言难尽》。
②郭富城《对你爱不完》;泳儿《对你爱不完》;常石磊《对你爱不完》。
③周杰伦《说好的幸福呢》;浪花兄弟《说好的幸福呢》。
虽然曲风的改变不止是力度情绪的变化,但是通过改变力度的情绪处理,哪怕只用同一首歌做练习,都可以改变给听众的感受,将已经掌握的歌曲用这个方法再来练习,立刻就能使演唱或演奏素材倍增。
五、音乐细微变化带来的“滞后”和“提前”感(时间的张力)
把某个或某些音符,在不改变其时值的前提下,略微提前或滞后一点,会给听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听听下面两首歌:
方大同《Love Song》、周杰伦《水手怕水》。
这两首歌里,歌手演唱时都做了细微的节奏处理,《Love Song》做了滞后的处理,《水手怕水》则做了提前的处理。
为什么提前和滞后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呢?
准确的节奏能带给听众“安全感”,带给听众不用担心节奏会变快或变慢的踏实感受。我们首先做到给人“安全感”这一基本要求,这是音乐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的需要。
以下事例用来说明滞后和提前这两种不同感受:
一点钟朋友打电话,约在一点半要到你家来,然后你开始匆忙准备,这时收到朋友发来短信告知路上堵车要晚到十分钟,于是你突然感觉准备工作没有那么急促。
这种感觉就是期待某事在某个时间发生,但是略晚一点,不会太紧张。在做音符的滞后处理时会有类似的效果,比准确演唱或演奏时稍微晚一点,会让听众有饱满、充实、放松、慵懒的感觉。
提前的感受和滞后正好相反。如果你在准备的时候,朋友说要提前十分钟到,这种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会让人觉得非常仓促。提前的处理结果是让人觉得紧凑、慌张,有推动性。
滞后和提前的处理要求大家在演唱或演奏时必须保持清晰的速度概念,只是对音乐中的单个或部分音符做稍微不同的变化调整。处理不恰当的话,滞后会催人昏昏欲睡,提前让人感到焦虑。
六、灵活的音乐感觉
假如演唱或演奏过于呆板和僵硬,你所演绎的音乐将难以让人有想象空间。
情感有时候需要肢体动作来辅助表达。我们在听到不同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去摆动身体。记住这种感觉,当自己在做同样风格的演绎时,把这种感觉主动用肢体动作融汇到音乐中,能让自己更容易找到律动感。
必须强调一个与音符同样重要,但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音乐符号,那就是休止符。休止符是安静的音符,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忽略了休止符的音乐性,把它当作“什么都没有”,就无法完全领会和掌握音乐的所有内涵。音乐中无声的片段并不代表音乐不存在。相反,没有声音的片段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律动组合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休止符能赋予与音乐更多的属性。在数学中,数字0虽然代表什么都没有,但是如果把0放在数字1的后面,1的属性就发生了变化,1变成了10。音乐中的休止符和数字0的运用在某些层面上是同样的道理。
休止符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武器,灵活使用能让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G6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