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反思
2017-01-30马蔚蔚
马蔚蔚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反思
马蔚蔚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现代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和壮大,《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已成为高师院校音乐课程的必修课。在传统的音乐写作教学中,大多数都是使用理论讲解的模式,而实践部分的教学相对较少。本篇文章从《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体现这门课程的真正价值和教学意图所在,从而推动此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现状;教学实践反思
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国家相继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于2007开始试点执行,由此高师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也就开始了相应的改革。《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就是教改后产生的一门新兴课程,是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配器法》四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和拓展,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以培养高校学生对音乐的整体综合分析、实践能力,强调对音乐的整体把握,基本思路是“分析-综合。”这种能力无疑对音乐创作、音乐改编等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课程整合不等于简单的叠加,《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需要进行分析与反思,以更好实现其教学目标,达到政策所规定的育人效果。
一、《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许多高等学校在本门课程上面的教学现状参差不齐,很难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大概而论,主要在教学课时安排和内容程度方面有很大的分歧。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教学目的的不同所导致的。目前我国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的高等院校,一类是专业音乐学校。那么在对待这门课程的时候往往两者展现出不同的教学态度,因此在教学的具体课程内容设置和教授程度的深度上面分歧很多就在所难免了。最具体的分歧恐怕是对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作曲专业化程度的认知不同。现纵使《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将作曲理论课程整合,但课程的实施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课时大大缩减
新课改之前,这门课程总共有218个课时,改革之后课时大大缩减为144课。教育部的教学指导纲要中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规定为专业必修课程,建议是在第二、三学年开设,或者是在第一学年下学期至第三学年上学期,全部学程为2学年。虽然这种变化看起来更加精炼了,节约了教育成本,并且减少了老师的教学任务量,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
(二)学生理论基本功存在差异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性质主要是要求学生加强基本理论方面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识读乐谱和分析音高、节奏、音程、旋律等初步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之前首先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论基本功。但是这种基本功的程度很难进行衡量,不同的学生由于之前学习背景、环境及个体的差异,导致基本功也会有不同程度差异。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会出现学生对音乐理论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的情况,这直接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性质是这样说明的:“重在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的分析能力和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及校内外音乐活动所需的多声部音乐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鉴赏、表现及创作的能力,为学生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能体现出课程性质中说到的培养学生分析、写作、表现、创作等实践能力,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现使用最多的教材是王安国主编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该教材注重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侧重于四声部和声功能化的写作,所以教材中的谱例以及课后练习都是围绕其内容而展开的。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和声的学习就如学“公式”一般,并且牢牢记住和声写作的“规则”,并一板一眼地进行写作,对于其音响效果怎样却不清楚。对学生来说,和声的学习就如学数学一样,算算和弦的纵向结构,记住解题的“公式”与“规则”就可以了。
由于课时缩短,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无形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了,教学的难度也增加了,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需要继续探讨。因此,探索《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新模式,已经成为教学实践者的新课题。
二、关于《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实践反思
(一)适当增加技术辅助性课程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学习者的要求很高,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作曲编排都需要理论技术能力作为支撑。《音乐文献阅读》这种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生如果对于文献掌握得多了,他对音乐的解读也就更加深刻。《音乐文献阅读》范围很广,内涵充足,各类风格的的曲目都有涉及,尤其对于音乐和声类型、功能、编排应用都有详细的分析,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技术修养。《音乐文献阅读》分为两大种,一是必读类型的,一是选读类型的。通过学习,可以加大对音乐作品文献的容量,提高客观分析能力和视域界限。毕竟这类专业需要极强的音乐修养和理论分析能力,必须具备“见多识广”的资质才能进行日后的技术创作与写作。
(二)合理利用教学有效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指的是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终评定,而有效评价是指这种评定方法与评定内容是否符合。西方教育界有一个理念,“教学有效评价的重要职责就是反作用与教学的发展。”具体的评价模式也需要检测和衡量,唯有如此它才能被当作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去复制应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被认为是有效的评价模式都是值得怀疑的,这种模式方法是否保持与评价内容的同一性还有待检验。美国波普尔曾经提出了试错法,他认为检验一种真理或者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试错的过程,一个体系模式永远不能说它是绝对正确的,只能说它是相对正确的。所谓合理利用教学有效评价模式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进行阶段试错的过程,具体分为三步骤: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学生对知识点的提前学习,课中师生针对知识难点的交流,课后音乐作品分析练习,使学生能在时间上有条不紊地控制学习的进程,确保每个阶段在有限的时间做出一定成果。按照这样的评价流程教师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三)加强课外具体实践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多元文化融合能力的音乐创作型人才。在这类创作人才的培养当中,课外具体实践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方式里,除了黑板、粉笔,再没有其他道具。这不仅不能让学生锻炼实践能力,也不能满足学生自已增长的学习需求。从传统教学方式来看,黑板加粉笔的方式属于平面的方式,而当前的需求恰恰是立体的教学方式。现实能力是立体的、多面的。因此,高校在这门课程上面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打造与能力相适应的现代化立体教学模式体系,除了平面书籍,应引入增加多媒体平台、慕课教学、翻转教学等手段,普及学生利用打谱软件等进行作业和练习;在教学中,要加强具体实践,课内外实践相结合,多参加一些创作比赛、创作活动,设定主题化具体案例来进行课内教学。
三、结语
二战之后,美国最早提出实践技能型教学概念。它的定义是将未来所从事的某一专业领域所需要掌握的能力作为目前教学的重点内容。这种教学的过程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反馈四大块。其最终任务是培养从事具体专业所需要的实际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通过专业能力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类型的能力需求进行教学内容模块设计,学生可以自主结合,随机搭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进行最终的效果评价,来检验是否与专业技术能力需求相匹配。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这种课程的研究必须要在现代教育学的视角下展开。在当前多元文化盛行的现实中,传统音乐教学面临着消失或者瓦解的现状,现代教育学当中的许多方面,像《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主要部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6]12号.
[3]彭程.俄罗斯“多声部音乐”课程管窥及其与中国同类课程比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3(02).
[4]谢福源.整合理念指导下的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建设构想[J].音乐创作,2011(05).
[5]辛笛.高师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改革的可行性探讨[J].人民音乐(音教园地),2009(02).
[6]王耀华,万丽君.示范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7]钱仁平.源于音乐、回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关于如何切实提高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质量的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
[8]张玉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设置的总体构想—关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的思考[J].沈阳: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02).
[9]任秀蕾.现代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改浅见[J].黄河之声,2008(24).
[10]田刚.《艺术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师课程改革设想——音教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五合一”架构[J].贵州大学(艺术版),2005(19).
J60
A
本文是2014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高师音乐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变革与实践研究——翻转式教学” (项目编号:JYZD201411)的阶段成果。
马蔚蔚(1977—),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基本乐科与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