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与探索
——歌仔戏《渡台曲》创作谈

2017-01-30林志杰

北方音乐 2017年22期
关键词:歌仔戏戏迷闽南

林志杰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0)

坚守与探索
——歌仔戏《渡台曲》创作谈

林志杰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0)

歌仔戏《渡台曲》自2015年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排以来,先后参加第六届福建艺术节和第26届全省戏剧会演,获得优秀剧目一等奖,作为一个青年编剧,第一次创作的剧目得到观众的喜欢,我很兴奋,但更充满感激,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创作实践的机会。一路走来非常感谢领导、专家、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以及《渡台曲》剧组的通力合作,让我在学习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以下是歌仔戏《渡台曲》创作谈。

歌仔戏,文化继承;艺术创作;艺术形式;创作思维.

一、歌仔戏,构建闽南文化传承与艺术交流的桥梁.

赴台湾金门参加2016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演出。在金门演艺厅演出时剧场内座无虚席,“一只白鸰鸶一飞五千里,一只小帆船一程三日暝,一只小布袋包着神主牌,保庇阮唐山过台湾平安来住起。”台上轻缓悠扬而略带伤愁的一首《渡台曲》,唱尽了闽南先民渡海垦台的艰辛与苦难,金门观众沉浸在当年先辈们“唐山过台湾” 的回忆之中,演出结束后台下观众倍感交集、泪流满面,久久不肯离去。从2011年完成剧本初稿,到此次参加艺术节会演,剧本《渡台曲》仅修改的研讨会、座谈会就有10几场,与导演韩剑英老师不断沟通商讨前后修改了近二十稿。落地排练后和导演、演员、音乐之间的互动沟通,边排边改等,则更是不计其数。这真的是一个共同打磨的过程,而我在其中学到了很多。

在相继推出《邵江海》《蝴蝶之恋》等屡获国家级大奖的原创精品剧目后,原创戏剧《渡台曲》又一炮走红。与此前几次获奖作品不同,此次《渡台曲》除了导演是外聘的外,编剧、音乐、灯光、舞美等都是首次起用研习中心的新人。一开始,决定采用《渡台曲》这个剧本就引发不少争议,大家最大的担心就是起用新人会不会砸了厦门歌仔戏多年来经营起来的美誉度。但几经研究,最后还是从立足长远、培养本土青年创作人员出发,决定投排。

作为厦门培养出来的编剧新人,我一直在寻找具有厦门本土因素或闽台特色的题材。自2002年以来,已先后十多次应邀到台湾开展歌仔戏交流演出,每每跨越海峡回首历史,那无数先民 “唐山过台湾”而引发的文化迁播,遥远而悠久,艰辛而痛苦,宏伟却又壮丽,无数的“渡台悲歌”与美丽的“高山情歌”交相辉映,才焕发出台湾文化的辉煌绚丽。歌仔戏根在大陆而形成于台湾,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和培育的地方剧种。它的孕育形成,是闽南人在台湾播种同根文明的历史写证。用歌仔戏来演绎闽南先民唐山过台湾的曲折经历,以个体的故事和命运来关照两岸渊源和现实。歌仔戏这一闽南文化艺术是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二、创作特点,艺术形式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相结合

《渡台曲》取材于一个发生在台湾的真实故事,现实的结局是主人公惨死、两个族群血战。如何来演绎这段历史,并体现当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呢?

台湾老百姓在血的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最后不同族群和睦相处,共同认同台湾脚下这片土地,这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却也是最真实的历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没有拘泥于这一史实片段,而是借此来展现台湾不同族群在开拓台湾的历史过程中相互包容、和谐相处的“更大历史真实”。正如剧中台词所说的“共饮一溪水,相处和为贵”,这更符合两岸不变的文化基底和世界发展潮流。

《渡台曲》 创作特点是艺术形式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相结合。该剧结局的处理采用艺术形式对照现实,并引起人们的思考——面对历史客观存在的分歧,是回避还是勇于面对?是继续冲突还是选择化解?在创作时我认为,不搞宏大叙述,以个体的故事来呈现两岸血脉关系、文化渊源,有助于唤起两岸同胞的情感认同;而剧中体现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在同一空间中的矛盾、碰撞、理解、谅解、和解,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在创作中,我注重体现歌仔戏的剧种特点,运用闽台地域语言韵味,营造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闽南地域特点,呈现闽南文化底蕴,给二度创作提供表演展示的空间。例如,以闽台歌谣《渡台悲歌》:“一只白鸰鸶一飞五千里,一只小帆船一程三日暝。”作为主题曲来贯穿全剧。在关注唐山过台湾大迁徙的历史背景下,以小见大地抒写闽台民间真实生活场景和各类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就要尽量找寻闽南合适的语汇,兼顾文学性与通俗性,还要讲究韵辙。

通过人物的恩怨纠葛来探索人性。剧中主要人物黄海英与黄阿秀设置大唱段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但这种形式对演员的形体表演和情感交流有很高要求。刚开始演员抗拒要求修改,真正投入排练后才发现,这恰恰更能激发演员找到“自我”,充分挖掘自己的表演潜力。其中,有一场海英跟妹妹相遇时,妹妹有一大段唱词:“大海茫茫,草地莽莽,小妹寻哥入蛮荒,窄路难寻觅,荒坡野草丛。双脚血泡痛,草中野兽藏,眼看蛇过路,听声脚步慌。哥哥啊,哥哥啊,究竟你在何方?伸手吧,海英哥!应声吧,海英哥!唯有野草萧索吹冷风!”演员起初不知道要怎么去充实这段“空白”。后来,在导演、作曲、演员的共同磨合下,一个震撼人心的画面伴随着灵动的乐律就这样完美地呈现出来,一段优美的唱段让观众过足了瘾。因为我是学表演出身,知道演员在舞台上寸劲,而我同时又是一名观众,体会得到观众的需求。

三、创作思维,以传统创新的思维贯注人物与剧种.

排演过程中,我们还特地组织厦门歌仔戏戏迷会成员现场观看,并首次特别邀请广大戏迷对剧本和演出进行“挑刺”、跟主创人员进行座谈。戏迷们的“挑刺”和建议,主创人员都认真对待、认真记录,有一些建议在后续的修改中还得到合理采用。庄海蓉说,戏迷观众的 “挑刺”都很有见地,说明经过多年的培育,戏迷们的鉴赏水平不断提高,“这一点,都让我们主创人员备受鼓舞”。《渡台曲》首次试演便观众爆满,谢幕后,一位戏迷在微信圈评论说,“热度空前,大陆歌仔戏仿佛迎来了造星时代”。从戏迷们对《渡台曲》的热度,到该剧获奖,我深深地认识到,戏曲创作既要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还要能接地气、接人气。

生为闽南人我喜欢闽南文化、喜欢歌仔戏,我在慢慢走近、聆听倾诉并想与它们对话。我以闽南文化的关照来铺陈我剧本的背景,关照当下,以传统创新的创作思维,贯注于人物与剧种之间。作为一名年青的剧作者,我要认认真真学习,掌握我们一切传统的知识和基础,同时,更需要在我们的创作中发出时代的声音,与现代观众沟通。

[1.]蔡欣瑜.“唐山过台湾”之后——评歌仔戏渡台曲[J].福建艺术, 2015.

[2.]陈凌,唐文,林志杰.厦门市歌仔戏剧团联手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合演蝴蝶之恋[N].中国文化报,2010.

J82

A

猜你喜欢

歌仔戏戏迷闽南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音乐文化传播方式改革分析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张春华:为票友组建民间“戏迷之家”
小戏迷登台
闽南,闽南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曾宝珠歌仔戏个人专场上演
丁洋澜??《小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