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的审美探析
2017-01-30王珠峰
王珠峰
(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一、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概述
(一)《木兰诗篇》的创作背景
《木兰诗篇》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它是第一个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国歌剧,具有民族新歌剧的中国特色。《木兰诗篇》的创作取材于民间代代相传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编剧刘麟选择了中西结合的方式,从叙事风格着手,依托于传统古诗词的优美结构来讲述这段故事。关峡作曲家对河南当地八十多个剧种的文化特点进行整合,将地方戏曲元素与音乐相融合,创作出该剧的具有戏曲风格的咏叹调,彰显中国艺术风格与特色。
(二)《木兰诗篇》的剧情结构
《木兰诗篇》采用交响乐、情景歌剧等新颖的表达方式,以此突出表现我国瑰丽的民族文化及民俗民风,唱词质朴生动。全剧共有四个章节,第一场为替父从军;第二场为塞上风云;第三场为巾帼情怀;第四场为和平礼赞。《木兰诗篇》的主题是典型的点题式,以交响乐为主题,讴歌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展现民间动人故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木兰诗篇》的音乐创作
《木兰诗篇》以歌剧的客观规律作为主旨,运用音乐结构来控制剧目框架,通过综合有关的音乐制作规律,让艺术能力获得彻底爆发。舞台方面有大幅度的革新,令欣赏者赏心悦目。《木兰诗篇》的曲调采用回旋曲式,将人物主题和艺术形象高效融合,表达一种独特的民族风。剧目中运用了合唱,烘托了气氛,控制剧情节奏,表达角色的情感波动的同时,揭示出剧目的主题特征。
二、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中人物塑造之美
(一)表演艺术中人物的内在美
《木兰诗篇》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木兰、刘爽,在演唱作品之前,我们要分析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准确细致的刻画角色做准备。首先我们来看女主角木兰,众所周知,木兰是著名的女英雄,她的性格特点是生活中孝敬父母、温柔、果敢、睿智,身着男装时勇敢、潇洒、爱憎分明,是英勇善战的战士形象。在木兰塑造的音乐形象反面,剧目中融入了许多地方音乐的内容,使人物形象与故事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整个剧目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旋律极具美感,作曲家大胆采用了奏鸣曲式的回旋再现的表现手法,使剧目的色彩感染力加强,潜移默化中丰满了角色的性格与形象。演员彭丽媛塑造的女主形象,使得巾帼英雄的形象再度复生于当代。
男主角刘爽是北魏的一位将军,性格直率、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在剧目中有较高的亲和度,处事细密、重感情、为人稳重。编剧在剧目中加以改编,为刘爽的人物形象增添了色彩,在生活中刘爽平易近人、极为随和,在战场上用于征战、饱含正气。刘爽塑造的音乐形象主要潜藏于该角色的咏叹调,以及与木兰之间关于爱情的唱段中,剧目中将男主角的性格、情感、思想都描绘的非常形象,让刘爽的艺术形象生动的展现自舞台之上。戴玉强作为男主角的扮演者,凭借自身独特的音色,以及对感情处理的丰富经验,对角色情感把握的恰到好处,并用真挚的情感打动欣赏者。
(二)表演艺术中人物的服饰美
《木兰诗篇》属于历史剧目,在歌剧服饰的设计上要凸显时代特征,这样才能有助于塑造艺术形象。歌剧服饰的设计作为舞美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不仅能渲染戏剧情节的效果,还能体现歌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关。
《木兰诗篇》的服饰设计主要以白色和天蓝色作为主色调,这两种色调不仅可以彰显女性的柔美,还可以让欣赏者产生善良、舒适、温柔之感,同时还小范围的选用了印花布,来凸显木兰的灵动、果敢、坚毅的形象。剧目的最后乐章,木兰的服装色调为大红色,其蕴含的寓意为喜庆、吉祥,反映出华夏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以及正义的不懈追求。剧目中有大量的战场情节,人物多数身着盔甲,以木兰服饰为例,盔甲类似于背心,有一宽带包裹身体,下摆前后分两片,长度约到大腿中部,头盔护脸的部分较宽,能看出木兰完整的面部轮廓。男主的服饰在腰间有很宽的腰封,扁圆的兽形纹路在中间,盔甲颜色炫丽,衣着内衬为红色,彰显英姿勃发。
(三)表演艺术中的人物的形体美
歌剧的表演艺术中,形体泛指舞蹈,它属于形体的一种完美展现,在歌剧中引入舞蹈元素,是为了更高效的表现人物艺术形象,让歌剧的形式多样化。舞蹈创造的是表演者自身的形体和表情为语言的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在我国的戏曲表演中,“五功”、“四法”是相互配合运用的,要做到“手眼相通”。《木兰诗篇》中,最具亮点的表现应属木兰优秀的舞剑这一幕,彭丽媛饰演的木兰起手式运用亮剑的姿态,接着舞出绚丽的剑花,随后接持剑半卧鱼姿态,再接翻起身形后做出英雄指擦拭剑刃,紧接着是亮剑姿态和一段剑花。从以上的形体描述来看,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般,在表演中凸显出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并让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三、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中声乐演唱之美
(一)表演艺术中声乐演唱的音质美
歌剧的演唱本身是技术性较强的活动,歌者要时刻注重音质的特性,在艺术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探寻。声乐演唱的音质美,是发声效果的核心,我们在演唱《木兰诗篇》时要从两方面加以重视:一是呼吸的运用。众所周知,气作为声音的源泉,在演唱时起到统帅的作用,如果没有气的支撑,演唱就不会存在,呼吸作为生理本能,它在演唱的过着中扮演重要角色,相对于平时的呼吸,演唱中的呼吸要求更深,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有源源不断的气息作为支撑,保证演唱的顺利完成。
二是音色的处理。音色有诸多种类,对于不同情感需求,音色也随之切换,高兴的情绪音色明亮;生气愤怒的音色急促;悲伤的情绪音色沉闷;赞美时音色柔和等等。《木兰诗篇》中有男装和女装的演唱,当然音色要有所变化,第一首咏叹调《月亮啊月亮》,其中“马蹄哒哒划破夜的寂静……无尽的伤痛”这几句唱词是场景的描绘,歌者在演唱时应唱出画面感,音色要轻柔。“爹爹年迈……从军出征”这句凸显无奈的情绪,歌者在演唱时音色要深沉才能更准确表达情感。《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身》的唱段中“啊哥哥……喊你一声”音色要轻柔甜美,后面这句“啊哥哥……木兰心中的女儿情”这一句较上一句相比音色要略显急促。《假如我是女人》这一唱段,木兰为男儿身,音色要比女儿身时音色浑厚,演唱要干脆,“大军班师……叫木兰”这句表现出忧郁的情感,演唱时音色要较为深沉。
(二)表演艺术中声乐演唱的字音美
字音美的实现需要演唱者把握好字音的结构及特性,需要高度清晰、精准,在演唱的过程中,咬字的核心在于韵母的发音,在演唱《木兰诗篇》时要建立具有民族韵味的咬字、吐字,这样才能给欣赏者带来美妙的享受,让演唱的过程更具艺术感染力。字音美属于语言美的范畴,声乐语音影响的核心组成是语言、乐音的高效融合,语言又是乐音的造型基础,由此可见,把握好演唱中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属于整体演唱美的基础条件之一。
《假如我是女人》的唱段中最后几句,情绪激昂、节奏铿锵,演唱时要注重节奏和情绪的变化,要咬紧每一句唱词,要体现出木兰对刘爽将军的真挚情感。《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身》开头几句唱词,是抒情的唱段,我们从平缓的旋律就能感觉到,因此在演唱时,字头的力度要相对保持轻柔,但要具有弹性,要注重旋律的流动性,要用适合的力度去匹配曲调,随着音乐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木兰诗篇》剧目的演唱,要注意木兰、刘爽等核心角色的咬字、吐字,要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在演唱中做到气息饱满、字音圆润、共鸣响亮。
(三)表演艺术中声乐演唱的唱腔美
做到唱腔美是为了让演唱更具有民族声乐的审美特色,有些段落需要自然流畅的行腔,有些段落需要具有激昂壮烈之感,只有在演唱中加入不同的润腔手法,才能让《木兰诗篇》的演唱效果富有韵味。润腔用的得当,不仅让声音充满韵味,还能抓住欣赏者的心,以此产生共鸣,好的歌唱家不仅能做到“曲外有腔”,还能做到“腔无虚设、腔为情役、恰到好处”。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身》唱段中“我多想亲亲的喊你一声”的“喊”字就使用了滑音作为修饰辅助,这样的润腔体现出木兰心中的复杂之情,这种感情难以用语言表达。在《木兰花》这一唱段中,唱词“木兰花,木兰花,女儿一样娇艳,男人一样挺拔”之中将“娇”、“挺”两字演唱时运用的是波音,运用这样的润腔是为了表现出木兰坚韧、秀美的特点。
(四)表演艺术中声乐演唱的情感美
声乐艺术是感情层面的艺术,在诠释音乐作品时需要歌者尽心演绎,让演唱的声音蕴藏更多的情感,只有源于心灵深处的声音才能打动欣赏者的内心,神韵形象的树立,产生自然感人的情绪。
在《木兰诗篇》的演唱中,要“以情带声”,要将情感和歌者的想象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让声乐演唱更具情感美,只有这样才能塑造音乐形象的鲜明个性,让其更具生命力,进而表现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意境。在“啊哥哥……喊你一声”这句唱词中,演唱“啊哥哥”的时候节奏为弱起,因此要轻声唱出,感觉像是在呼唤刘爽,在之后的情绪不断推动下,演唱到“我的好哥哥”这句唱词时,唱词中要突出“好”这个字,演唱的气息多一些,就是把声音稍微推出来,让歌者的情绪上相对激动,接着唱到“我多想轻轻的喊你一声”这句时,歌者的情绪要稍稍落下,让“多”和“喊”这两个字重点突出出来,我们可以看出在唱词的每一句中,都有几个字是需要歌者在演唱时重点突出的,这样做是为了让情绪上产生变化,假设在演唱时每一个字都唱的很重,那么听上去就会显得格外的生硬,也就失去了音乐作品的美感,只有注意在演唱中处理好音乐形象所需要强弱对比,才能准确的抒发木兰的思绪,用真情实感来打动欣赏者并产生共鸣。
[1]李成柱.声乐与歌剧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1.
[2]董兵.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回顾及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