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时的面疙瘩汤

2017-01-30

新传奇 2017年47期
关键词:疙瘩汤主席台面团

从小到大,一直对面疙瘩汤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那吃进嘴里发出的“吱溜”声,那份细腻、香醇的美味,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难忘。

面疙瘩汤也叫“面沽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沂蒙老区,那可是很丰盛的美食。记得小时候,乡亲们都在生产队里干活。忙乎了一天后,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为图省事,便会为家里人做上一顿面疙瘩汤,倒是让我们很快解了饥饿感。

面疙瘩汤也是母亲最拿手的活儿。母亲总是先切好葱段,然后在灶下点上柴禾,从盛放猪油的瓷盆中搲出一勺油置于锅中。待油烧热,倒入葱花炸锅,之后添上水,等锅里水烧开。接下来便是和面。

和面可是有讲究的。母亲用陶瓷盆儿盛上小瓢面,一边向盆里均匀地倒入凉水,一边用筷子快速搅动面粉,直到搅动的半干半湿,有面团出来。那时最令人愉悦的是母亲在面里再打上个鸡蛋。等锅里的水烧的滚烫,母亲便用筷子将面团快速拨入水中。小面团儿一下子沉落锅底,又迅速地蹿上水面来。随着水烧得沸腾,小面团就像一条条小鱼儿一样四处飘荡。这时候,母亲再向锅中放入切好的白菜心或小青菜叶等。面疙瘩多了,母亲便不时用筷子拨动一番,小面团儿摆弄着各种姿态,便和菜叶玩起了捉迷藏,甚为可爱,令人悦目。

时间差不多后,母亲关上灶火,将面疙瘩汤盛在碗里,放于餐桌上凉着。有时我们真的是心急等不得热豆腐,便端起碗大吃起来。再就着咸菜棒,那浓香的滋味令人惬意的很。

一晃几十年过去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少有人在家里做面疙瘩汤。不过,有些大饭店里还做海鲜面疙瘩汤等,但我总感觉味道不如儿时母亲做的面疙瘩汤好吃。有时,我也会像当年母亲做面疙瘩汤那样,做给孩子吃,不过会在面里多加些鸡蛋,会配上些小菜肴,而孩子吃得也不像我小时候吃母亲做的面疙瘩汤那样有滋有味。

(山东刘正涛)

·读者评刊·

重庆付克发:今天阅读了《新传奇》2017年第43期《三任总书记共聚十九大主席台》一文,再次回味现场直播的大会盛况。

当三位总书记,缓步走向主席台,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会场气氛异常热烈,群情振奋,热血沸腾。

习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着眼当下,为人们描绘更加美好的蓝图。两位前任总书记也亲临主席台,认真细致地听取了习总书记的报告,不时频频点头赞许。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离不开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气能生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团结就是力量,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辉煌,中国共产党就是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历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是倡导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从毛泽东同志“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到邓小平同志“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到江泽民同志:“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到胡锦涛同志“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到习近平同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强有力的政治基础,中国这只大帆船,才能够乘风破浪,砥砺前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引领中华儿女开创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读者诗词

落叶吟

(程梅)

败相颓逝秃枝恶,

北风无情黄叶落。

世间凶险有丘壑,

一应纷繁明朝烁。春秋荣枯各风格,

自然选择无从却。不甘理想霜冻没,

根茎下挺苦中乐。

老来乐

(王章一)

房前屋后夹藩篱,

种草栽花香入脾。

晨练太极身沁汗,

夕挖菜地脚沾泥。

轻研竹露书狂草,

细品清茶览《传奇》。

大好河山游个遍,

天安门上看升旗。

猜你喜欢

疙瘩汤主席台面团
面团小蛇
迎接新学期
晚餐喝疙瘩汤可养胃
跟踪导练(二)(3)
猫面团
一碗疙瘩汤
一碗疙瘩汤
慎上“主席台”
了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