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参全与局式性档档案案管管理理模体式系研究
——基于英国社群档案管理经验的思考
2017-01-30王英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冯 雪 王英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1 研究背景
公共或政府资助的档案机构往往收集保存社会主流群体的档案材料,造成边缘社群相关材料的缺失。虽然我国国家档案局于2008年提出“建立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战略,近年来各地档案部门、社会群体纷纷开展并鼓励各种形式的社群档案建设,但这些档案活动处于小范围、小规模阶段,且过于分散、互不兼容、不成体系,缺乏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造成许多内容重复建设,不利于用户查找利用。因此,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全局性档案管理体系,应成为我国档案管理体系创新发展的方向。
网络和数字化资源的广泛使用,允许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档案事业中,而普通民众也具有很强的档案意识,越来越期望亲自参与。封闭落后的档案理念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这迫使档案界人士的观念和档案理论逐步向开放的社会化方向扩展,“全民档案”时代即将来临,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2 构建全局性档案管理体系与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
2.1 构建前提
遵循档案学现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是构建全局性档案管理体系与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的前提,也是确保档案资源真实、完整、可靠、有用、安全、可信的基本前提。普通民众的参与度、使用的方便性、边缘群体的利益,已成为国内外现代档案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档案管理部门应将这些现有的经典理论纳入到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并进行再思考,使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对民众有用的社交信息记录转变为具有档案属性的信息资源,并将这些档案信息记录纳入档案资源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
2.2 构建原则
全局性与参与式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应着重强调以下几方面:
一是多主体:档案管理主体不再只是档案机构,还应包括社群、普通民众、学术组织、官方与非官方档案机构等。二是多层次:由上至下建立纵向多层级的系统档案管理体系,包括国家/社会、地方、社群、家庭及个人。三是全方位:即横向建设全方位的档案资源体系。在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建设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档案材料,还要将非传统档案资源,如口述历史材料、有意识建立的文献资料、出版作品、音视频材料、组织和个人收藏的相关资料等,一起纳入档案资源体系。四是个性化:即档案内容、处理、服务等具有个性化,不仅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的档案服务,而且随着社会参与度越来越广泛,人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档案,档案的内容、处理方式都凸显个性化特征。五是网络化:不同主体应就各自实践经验与专长领域,针对档案管理的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建立网络化的合作模式。专业的档案机构、协会不仅可以在后保管时代扮演指导和咨询角色,为个人和社群的档案管理提供支持与建议,随着合作的深入和互信机制的建立,双方还可以进一步交换各自馆藏和知识。通过采取更深入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以及与更多合作伙伴之间建立更开放的合作模式,在参与档案事业和提供档案服务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3 社群档案
本文探讨的社群档案(Community Archives)指的是试图记录包括基于地域、职业、种族、信仰及其他类型在内的所有形式的社群情况的档案资料。社群档案可以位于一个物理空间内,也可以位于一个虚拟档案馆中,更可以同时存在于实体与虚拟档案馆中。社群档案能够从横、纵两方面为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做有力补充,社群档案中由社群主导管理的本质,为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总结借鉴英国社群档案管理实践活动,以期促进我国社会全局性档案管理体系和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4 英国社群档案管理经验
4.1 英国社群档案的兴起
社群档案在英国的出现可以追溯至17世纪,但真正兴起于二战后,由于新社会历史研究方法、新左派(the New Left)及民权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一系列研究工人阶级、女性、黑人、同性恋等社群的历史和档案机构。这些机构致力于恢复“隐藏的历史”,挑战主流档案馆与博物馆收集和展示的内容。但该阶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学界的相关研究较少。随后,由于国家和社会对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减弱,社群档案研究活动减少。直至上世纪末,社群档案研究在英国经历了复兴,档案的数量出现大幅增长,档案的重要性及潜在影响力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专业人士的重视,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显著增多。
英国社群档案出现的原因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应对政治权力与边缘群体的诉求,一些“政治性”社群机构相继出现,这些机构包括研究黑人和少数民族、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恋者等社群档案机构;第二类是由于主流档案对特定社群的缺失与歪曲,或社群对主流部门缺乏兴趣、存在不信任感;第三类是希望共同分享某地区、职业或兴趣的历史社群档案机构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机构并非都是档案馆,还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资源中心、信息商店和自治空间。
4.2 英国社群档案发展的原因
社群档案运动在英国复兴,社群档案的数量出现大幅增长,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
4.2.1 信息与通信技术(ICTs)的发展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社群出现,有共享兴趣的社群(可以是职业、地域、文化等)不必有固定的物理场所,可以在虚拟环境的网上聚集,并且在基于社会参与及交互的web2.0环境中大幅增长。一些社群档案组织认为,网络在收集、存储和传播社群记忆及档案,尤其是照片、扫描文件及一些口述证据方面,是最适合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如,英国WISEArchive在线档案馆作为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档案馆,对老年人的工作生活进行访谈记录并在网站上提供利用;另外,它还允许那些从事农业、绘画及其他当地处于衰退或改变中的职业者们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并上传形成的档案资料[1]。
另外,Comma、Community Sites、UK Villages Community Heritage Stores等软件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或光盘的形式建立网站,把相关材料进行数字化,上传和存储图片并共享传播,从而使大量的地方历史与社群档案组织得以扩展,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供社群档案利用。这种模式目前已十分流行,例如,向社群档案组织提供一系列支持服务的管理软件Comma如今已为全世界300多个社群组织提供了服务。剑桥郡社群档案网(Cambridgeshire Community Archives Network)与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及信息服务中心合作,利用Comma管理软件连接整合了50个社群档案组织,保存这些社群的生活照片、文件及记忆[2]。
4.2.2 社会变革导致社群经历快速且显著的变革
社群经历快速且显著的变革时,会感觉自己的身份正在失去,或是正在被忽视和边缘化。对于那些经历了巨大变革的社群,社群历史及档案组织会对他们自身的重新连接和实现稳固性起到重要作用。社群历史通过帮助个人和社群与他们的遗产和身份重新建立连接,不仅帮助社群记录并铭记他们的过去,还帮助他们理解现在与过去的联系。
4.2.3 档案专业机构及人员支持
英国的档案界专业机构及学者开展了大量旨在支持、扩展和理解社群档案工作的项目,研究人员、职业档案工作人员还与一系列不同的地方历史与社群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如,20世纪70年代在基于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的曼彻斯特研究档案检索计划(Manchester Studies Archive Retrieval Programme)中,高校的研究学者与地方社群及档案工作者密切合作,期望定位当地各“可能在未来并不安全的”历史文件,并提供安全的保管措施。其他合作模式还包括多个独立的社群组织与官方档案部门之间针对所掌握的社群相关材料的合作[3]。在线社群档案、参与式社群档案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并与社群档案组织展开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促进了社群档案与主流档案的发展。
5 构建档案管理体系与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的建议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日新月异,我国档案管理体系与模式也应顺应时代变化创新发展,构建全局性档案管理体系与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应该借鉴英国社群档案的管理经验,积极构建新型档案管理体系与模式。
5.1 明确社群档案资源建设的新价值观念,拓展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思路
社群档案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其通过记录社群历史构建社群的集体记忆,实现身份的构建与认同,表达群体诉求的同时获得社会理解与认可;另一方面社群档案的存在对全社会集体记忆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建设更具包容性的国家和社会历史。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社群档案在边缘群体的身份认同、社群及社会集体记忆构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将地方性、社群档案逐级纳入国家、社会的档案管理体系中。同时拓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并不局限于狭义的档案材料,而是将书籍、短时效物品(如票据、剪报、明信片等)、衣服、口述证据等广义的具有档案属性的所有材料纳入其中,构建一个纵向多层次、横向多方面的全局性档案管理体系,确保国家、社会集体记忆的完整且真实地传承下去。
5.2 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培育普通民众的参与意识和利用需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构建全局性档案管理体系与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共享兴趣的社群不再必须有物理场所,可以在虚拟环境的网上聚集,人们来源的地域广泛多样,而且在基于社会参与及交互的web2.0环境中,虚拟社群数量会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社群档案馆倾向于利用网络来收集、存储和传播社群记忆及档案;专业社群档案管理软件的出现与广泛使用,使得社群档案馆提供更广泛利用的同时,可以更好地确保档案的真实完整性。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已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web2.0、“互联网+”等概念的深入,普通民众的档案意识和利用需求越来越强烈,现有的建设情况远不能满足民众的参与需求,民众对自己的档案进行创建、拥有、管理、传承的愿望,迫使档案工作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交互式、参与式模式转型。
5.3 借助社会变革的有利时机,构建支持社会普通民众档案信息需求的档案资源体系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最大的边缘群体在于大量的流动人口。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含预测期在城镇落户的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其中农业转移人口约2.2亿人,城城之间流动人口约7000万人[4]。农民工群体作为其中数量最大也是最典型的边缘群体,在这场城市化浪潮中其生活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英国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对于社群档案的迫切需求,是导致其社群档案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些社群档案的出现,对变革中或是已经消失的社群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档案体系中对这一群体的记录基本空白,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融入社会造成巨大的障碍,建设农民工档案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冯惠玲教授曾提出:“档案的范围和结构直接关系到公民身份认同的权利,档案的缺失可能造成身份认同的合法性缺失,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可以支持公民身份认同的档案体系。”[5]
5.4 努力实践参与式档案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档案专业机构及人员的支持作用
特里·库克(Terry Cook)提出了档案经历的四个范式,即证据、记忆、身份、社群,其中“社群”范式意味着参与式档案管理。档案工作者应该以指导者的身份,鼓励社群参与档案的管理过程,以实现全社会档案资源的共享[6]。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不仅允许用户在管理和整理档案方面有更多的参与度,同时通过专业人士的培训和帮助可以消除专业壁垒,让更多普通志愿人士加入到非官方机构的档案保存和传播工作中。目前,我国档案学界在与社群档案管理的合作方面仍不够活跃,导致社群档案管理的专业度大大降低。而英国档案专业机构、学者与研究人员等与社群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不仅可以使档案机构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用户群体,确保社群创建的档案即使在非正式的档案机构中仍然可以长久使用和保存,还能够在社群与档案机构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合作机制。
本文为2016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我国档案‘双轨制’演变规律和过渡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6XNH121)项目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WISEArchive.Online Archive: Working Lives of Older People.[EB/OL].http://www.wisearchive.co.uk.
[2] http://www.communitysites.co.uk; http://www.commanet.org/; http://www.localchs.co.uk
[3] Audrey Linkman.The Manchester studies archive retrieval project[J].Archives and Records, 1981, 6(7):414-42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1月例行发布会材料:《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有关情况 .[EBOL].[2015-11-11].
http://www.nhfpc.gov.cn/xcs/s3574/201511/07b8ef e0246e4a59bd45d1fd7f4e3354.shtml
[5]冯惠玲.当代身份认同中的档案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1):96-103.
[6]Terry Cook.Evidence, Memory,Identity,and Community:Four ShiftingArchival Paradigms[J].Archival Science,2013,13 (2-3):9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