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
2017-01-30张智程袁妮娜
张智程 袁妮娜
江苏省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9
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
张智程 袁妮娜
江苏省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9
本文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简单分析,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两个问题以及相关的思考,最后总结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研究方向,旨在改变部分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误解,促进形成科学、先进、全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两个问题;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解释,狭义上,马克思主义包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理论,还代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体系;广义上,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也就是后面所提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浙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但是,一些学者也认为这种广义的理解是不恰当的。反驳的观点主要有三个:首先,这种理论违背了马克思思想诞生的历史原因,使得这一思想内容宽泛空洞,没有实际价值。同时,这种理解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思想也包括在内,这样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说法。最后,这一理解忽视了列宁等人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差异,也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二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标准。这两个问题主要关注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否发展,怎样发展、为了什么发展以及最终的发展成果。从我国践行马克思主义以来,对于价值体系的建立,是社会群众在实际的生活中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包含了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单从某个方面进行考量是不全面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问题
中国学到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西方哲学,是在西方宗教、文化、历史影响下形成的,其思维方式、语言和背景都与中国完全不同。这一鸿沟中国能否跨过去,也就是能不能实现中国化的问题。但是在实际中,中国的东方文化与西方之间并不是没有关联的,只是二者在语言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被不断夸大。所谓哲学中“形而上”的观点,不过是对宇宙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这些哲学观点是没有地域、宗教和文化之分的。再者,尽管由于宗教和民族不同,这也不影响东西方文化和知识的交流与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世界的,中国在不断的发展研究中,已经对这一哲学进行深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果。
再有西方学者的观点认为,就算中国人读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将其中国化。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合理的,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世界的高度提出的,符合所有的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哲学观点,对整个社会具有普遍性的总结。虽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道路中曾经出现过一些问题,也不能保证未来的发展中不出现差错,但是这也不能阻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达成。
(二)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标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败检验,主要是关于文本标准和实践标准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凭空出现的,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得出的结论。历史背景可以证明,这是一个实践标准,而不是文本标准,因为它有史可考,有据可查。要想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败,不能因为缺少文本标准就认为中国化发展的失败,不能将文本标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只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文本标准应该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将归于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撑,这是我国新中国建立以来得出的结论,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进程中,毛浙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这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在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中的每一步,都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检验依据,要想检验这一成果,不能局限在将文本标准作依据,而是应该根据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实践成果进行判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
(一)与时代发展同步
在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甚至站在时代的前列。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经济时代,各种社会舆论不断爆发、社会矛盾也相对集中,促使社会向价值信息时代转型。在新的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设,要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积极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社会主义的发展。还要在社会的转变中,不断调整这一理论的中国化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广大群众的需求,解决社会矛盾,传播社会精神文明,以及加强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要在生存中谋求新发展。
(二)正确、科学的引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要步入正轨,就要有先进的、科学的、正确的引导。信息社会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群众的参与和监督,给科学化的建设道路提供活力。社会群众在现实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正确、科学、先进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让群众在社会发展和转型中不会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运用合理的手段,使得马克思主义建设道路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促进中国化的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时代发展的步伐是永不停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将永无止境,这一进程将经受长久的实践检验。中国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避免出现误解,导致迷失方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的全面落成,促进社会主义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1]张爱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J].传承,2015,01:80-81.
[2]贾宇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D].青海师范大学,2013.
[3]程美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发展问题的若干分析与对策[J].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251-265.
[4]陈先奎,滕明政,唐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的系统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5-14.
[5]王明,陈答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概念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38-142.
D
A
1006-0049-(2017)15-02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