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筝音乐中的非乐音技法
2017-01-30张铭娟
张铭娟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探析古筝音乐中的非乐音技法
张铭娟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筝作为音色优美的乐器形式其最早是出现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在那一阶段流传最为广泛的地区就是秦地,相对的在部分文献中也可以将其冠以秦地的特殊记号,也就是称之为秦筝,由于该种乐器发展延伸至今已经经过较长时间,因此在现代乐器研究领域中古筝也是它的另一种叫法。通常情况下筝的乐曲表现形式并不固定,无论是作为独奏乐器,还是配合乐器,其乐音表现力都十分强大,这在戏曲及曲艺中都得到了细化展示。本文就针对古筝音乐中的非音乐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及讨论。
古筝音乐;非音乐技法;音响效果
古筝在我国处于半封建这一时期时的发展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后期西方思潮及音乐逐渐进入国门,我国的民族音乐也受其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就为我国古筝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后续相关音乐学院也在迎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增设了相应于古筝相关的专业科目,这就使得我国古筝音乐得以发展壮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古筝传承形式也实现了进一步优化转变,由以往的口口相传,向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古筝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今时代,其中的非音乐技法也随之不断发展。
一、古筝演奏中的非音乐技法阐述
(一)乐音与非音乐内涵
在任何演奏形式中,乐音都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音乐演奏中频繁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进行规范性阐述乐音实际上所代表的都是美妙的声音类型,而乐音的发出时由演奏本体通过规律性操作出现振动而产生的,因此也可以说在作品进行乐曲展现的过程中,所有发出的声音都不是随机从产生的,而乐音之所以优美并被人们所喜爱,是因为音乐作品都凝聚了作曲家的心血及创作思路。但是在对音色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自然声音也可以被纳入其中作为乐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音乐作品并不是在近期出现的,这在西方有鲜明体现。
例如:在早些年间,外国的一个作曲家就创作了一曲名为《磁带录音机的乐曲》的具有电子性质的音乐作品,其中不仅应用了电子音响及钢琴等基本乐器,更为吸引人及关键的就是喷气飞机在实际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被纳入到音乐创作中作为配合音调来诠释音乐作品。通过对大量国外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进行研究不难发现,为了凸显音乐作品的特色,使其创作形式更加明朗,大部分的作家还在其他作品中根据需求方向融入了大量自然因素,这不仅包括自然中存在的音色特点,还有呼喊声及呼噜声等也属于自然音的涵盖范畴。也就是原本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自然音色,在被作曲家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就能实现与乐曲的合二为一,这也就是常说的非音乐。
(二)对音色的表现力进行深挖
古筝演奏与其他演奏形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乐曲涵盖的主要含义是以乐音为依托进行表现的,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其演奏手法较为多样,不仅能够带给观赏者和谐悦耳的听觉体验,其音色更是十分优美,是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其存在的地位可想而知。古筝本身的表现特性十分明显,这是因为其音域较为广阔,琴体位置不同,发出的音色也具有多样化特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音乐创作的局限性,从而带给作曲家极大的创作空间及无限想象,因而其音响效果也处于实时更新之中,这样音乐表现途径也能够更加丰富,其使用界限也会不断拓展。
在以往的古筝作品中,音色大多通过曲调表现出来的,并且其产生及表现都是以乐曲为依托,相对的其所处地位也就有所弱化,无论是抒发感情,还是曲意表达,音色都是辅助手段,在这一过程中非乐音形式虽然存在但是却具有隐性特点,不易被发现及察觉。这种不良现象在现代作品创作中逐渐被改善及优化,原本存在于背后的音色被挖掘到了作品显现范畴中,这样其存在意义则更加明显,而人们也能够切身体会到它的魅力及感染力。在现代古筝音乐中,作曲家为了突破传统筝曲表现中存在的局限性,会采取相应手段丰富音乐表现形式,并且演奏技巧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对音色的完美诠释,这就需要应用非正常手段丰富音乐表现路径,这样不仅能够促使乐曲演奏技法不断更新发展,更能达到更强的音乐呈现效果。
通常情况下,经过非正常手段加工获取的非乐音,在于主旋律进行有机融合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促进乐曲和谐,使其更加具有欣赏性及整体性,而曲调本身存在的内容也将更加细化,无论是曲调形式的层层递进还是编排创作过程中,都能更加凸显节奏及音调特色,这是因为在应用非乐音技巧时,不同节奏之间能够实现组合及分散变化,并且其速度及强弱等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做出差异性转变,这样整个曲调的律动感就会有所增强。因此不难发现,在实际非乐音技法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对音色及节奏的转变及整合,相对的不同因素之间也能够组合及分离,这就使得其存在的变化更加显著,而音响效果也能够更加鲜明,富有层次感。
二、古筝音乐中非乐音技法的发展
在以往的乐曲演奏中,右手技法是具有独立使用特性的,但是左手却不能达到这一标准,相对的左手的演奏意义就在于给予右手补充及辅助,从而是乐曲达到最佳表现效果,这在我国的古筝演奏中也能够得到细化体现,其侧重点主要在通过曲韵对声调空白进行填补,因此左手通常都放在琴的左侧用以配合,这样左右手所表现的演奏技法就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特点。但是在经过相关学者的不断研究及讨论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足之处急需改善,其中最为鲜明的劣势问题主要体现在手法技法开发不完善、演奏风格难以突破等,这就为后续创作提供了新鲜元素。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初十几年来以来,这种情况就已经开始出现,造就了古筝专业的学生总能够演奏接触到大量的新乐曲。就专业院校学生们演奏的乐曲来说,一首新作品大致流行四至五年就基本上已经不能称之为“新作品”了,它就已经又被新鲜出炉的筝曲所替代。所以这种情况是值得我们可喜可贺的,因为它对我国筝乐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的筝曲是现代的,前卫的,开放的,是作曲家们用现代人对世界、自然、人生的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发挥和演绎的,沿袭了我国民族传统的音乐语汇和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对我国古筝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非乐音的演奏技法上也是更加大胆,不断的在进行创新,出现了很多新的非乐音演奏技法。
[1]赵若希.二胡音乐的“非乐音”技法[J].考试与评价,2016(6).
[2]杨懿.噪音音乐艺术在古筝演奏中的展现[J].儿童音乐,2013(8).
J
A
1006-0049-(2017)15-02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