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名命名特点探究
2017-01-30杨晓娟
杨晓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名命名特点探究
杨晓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地名是一种文化遗产,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以佤族为主,傣族、汉族、拉祜族等民族混居的地区,又因地处临沧边界,与缅甸佤邦相邻,地名命名有其独有的特性。
沧源佤族;地名;命名
沧源佤族自治县近90%为佤族,是以佤族为主,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等民族混居的地方,因此在地名上有其独有的特点。佤族地名既能作为该地区的语言地名代号,又能成为学习佤族文化历史的一个主要部分。
一、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名简况
沧源佤族自治县俗称阿佤山区,也叫做葫芦王地,至2016年1月为止,划为四镇六乡,因所居民族和使用语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及复杂性,导致沧源地名命名上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复杂性。从语言命名上看,主要分为:
1.以佤语来命名,如:永和大寨、永麻噶、永噶丁等369个,占现所划分的611个寨名的60.4%。
2.借用傣语进行命名,如:万哦、糯巴、芒波、等184个,近30.1%。
3.以汉语来命名,如:仙湖茶厂、坝尾、下吉里等50个,近8.2%。
4.借用拉祜语来命名,如:班尾老寨、班尾新寨、科达等6个,近1%。
5.混合命名:以佤语+汉语命名:永水轮泵,1个;傣+汉语命名:那低大寨,1个,近0.3%。
二、地名命名意义上的来源
(一)描述自然景观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名,首先具有描述自然景观的特点。通过对某地独特的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等的观察对当地进行命名。沧源大部分地名的命名,都能体现这一点。如:表示地理形态特征的:van na[van na]①“芒那”(傣语:田坝寨)记述的是该寨原来是一片稻田;van hmad[van mhat]芒码(傣语:锥子)形容寨子一条形状酷似锥子的河;帕良fa lieng[fa lε](傣语:红色岩石);yaong rāog hun[aurauk hun]“永和大寨”(佤语:森林中的寨子)②;岩脚ai jiao[ai tбiau](汉语:寨子位于白岩山脚)等。
(二)寄托思想感情
在沧源很多地名中,寄托了沧源人民的某些愿望:om krom[om krm]团结,原名为安木控(佤语:多方居民前来),解放后,该寨被命名为团结,意喻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居民相互之间能和睦团结相处;吉里ji li[tбi li],位于南板村,因该地多灾多难,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请人做法事,后有彝族头人祝他们吉祥如意,村民觉得得名吉利,因此改名为吉利,后因发音习惯演变为吉里。
(三)象征地位
在勐董社区有个叫做gad li[kat li]“噶里”的寨子,傣语地名。在傣语中gad有“街子”之意,li即“有权势”,合起来为“有权势寨子”的意思,起源是寨子处于管家所在的地方,即“有权势的街子”的意思。芒卡镇有个叫爱美yaong ai meui[auai mi]的寨子,寨名是以该寨头人而命名,象征着寨子头人的地位。沧源地名中,以寨子头人或建寨人名来命名的也有很多,如:yaong lai[aulai](永来)、ai lang[ai la]爱郎、ying pang[ifa]营盘(该地曾是由于桂王李定国的军营)等,都是以寨子头人或建寨人的姓名进行命名,以突显头人的地位。
(四)记录民族社会实践活动
(五)反映民风民俗
位于勐省镇的van hmoug yaong iag[van mhokauiak]芒么小寨(傣语:帽子寨),得名源于南明的李定国的部将“抢婚”寨头人的女儿,等夫妻有了孩子之后回来拜见乡村,按照佤族习俗,每家都给孩子送一顶帽子,头人高兴的说:“我们的寨子都成帽子寨了”。这能从侧面反映出佤族曾有抢亲的习俗:佤族青年对唱山歌后,相互中意,约定时间地点,由男方带数人将姑娘“劫”回家中,再上门向女方家提亲,而女方认为“生米煮成熟饭”只好答应双方结婚,待被抢婚的女儿带孩子回娘家时,村民会送帽子给小孩。至今佤族很多地方仍存有这种习俗。
地名还能反映祭祀习俗。krang vax[khrava]亢瓦寨③(傣语:佤族门)得名于过去佤族经常来这砍头用来祭祀神灵,傣族听到风声就做好避难的准备,因此把它喻为“门”。由此可看出佤族在解放前曾有用人头祭祀④的习俗。
三、地名命名语言上的特点
在沧源佤族地名中,不难发现,较多出现“芒”、“勐”“永”等字眼:在611个地名中,带“芒”的有150个,“班”为28个,“勐”10,“帕”8等。具体分析是有规律可循的:“芒”、“勐”、”“糯”、“班”是源于傣语,而佤语地名则以“永”“帕”“翁”为主。
“帕”pag[pha](佤语:岩石),即村寨一般都处于岩石附近。如:贺帕hou pa[ho pha](岩石山头)、帕塘tang pa[thapha](岩洞)、帕拍pag pa[phak pha](白石头)等。
此外,地名中带“芒”、“勐”、“班”一般都是由傣语来进行命名得的。芒van[van](傣语:寨子),如芒永van youm[vanom](椿树寨)、芒令van lin[van lin](舌河寨);mēng[m]“勐”(傣语:坝子),用以形容所处之地较为平坦等。
四、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名命名的意义
沧源地名,对了解沧源民族的分布、民族的迁徙、民风民俗、信仰、心理甚至与缅甸的关系的探究都有很大的价值。
(一)边界划分与佤佤两地渊源
(二)民族迁移及民族荣辱感
傣文文献中有记载:“明代年初,滇西勐卯的傣族,经过木邦,来到阿佤山寻找地方,他们最先来到的地方是沧源的‘勐角’,然后又到勐董,一部分人就在那里留下了,还有一部分人继续找地,他们到‘勐省’,又到‘勐党’。于是又涉过小黑江,又去了耿马,知道找到‘勐永’、‘勐撒’。”
[ 注 释 ]
①本文国际音标皆参看《佤汉大词典》编纂组.《佤汉大词典》.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3.
②位于勐董镇永和社区,属佤语地名,是“永绕”的变音,含义不变.
③原名贺勐坝,从位置上又细分上寨和下寨.亢瓦寨,是贺勐坝的派生地名.
④“司岗里”史诗中有关于“猎头祭祀”的叙述:为祈求庄稼长得好,粮食不被野兽抢食,先民进行猎头祭祀活动,祭祀雨神下雨和感谢女神制止野兽糟蹋庄稼.先是杀牛,砍下牛头,后来砍人头。“人头桩”是当时用来存放人头最后的地方.
[1]《佤汉大词典》编纂组.佤汉大词典[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2]袁娥,赵明生.佤语地名特点研究[J].四川: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2,21.
[3]戴红亮.西双版纳傣族地名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4]周植志,颜其香,陈国庆.佤语方言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
[5]毕登程搜集.司岗里史诗原始资料选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K
A
1006-0049-(2017)15-0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