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风格 追求卓越
——作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
2017-01-30毕淑华
毕淑华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市希望中学,黑龙江 尚志 150601
凝练风格 追求卓越
——作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
毕淑华*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市希望中学,黑龙江 尚志 150601
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的解读,更要加强对教法的研究。在不断加强教学观念的更新中,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追求诗意,弘扬个性,改变语文的尴尬地位。其次重视“素读”,字斟句酌,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再次要把握学科特质,设置主问题,让教学溢满“语文味”。
诗意;个性;素读;本色;主问题;风格;卓越
新课程的实施,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的解读,更要加强对教法的研究。在不断加强教学观念的更新中,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进取,凝练教学风格,追求卓越,做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
一、追求诗意,弘扬个性,改变语文的尴尬地位
在“一课一得”的应试教育下,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让需要积累的语文学科处于尴尬地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的栖息地,成为孩子的精神花园的一缕阳光,一抹朝霞。诗意化的语文如自然之泉滋润了孩子的心田。
(一)教师要有厚实的思想,学生才会有清澈的灵魂
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老师必须有博览群书的雅致,诗意浓郁的情怀。只有教师的思想敦实厚重了,学生的精神就会变得轻盈起来。在教授《论语十则》时,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字词句章,记住孔子是怎么说的,这些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受孔子思想家的深邃,体悟孔子诗人般高雅的气质。学生用自己的眼晴看孔子,看到了他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一位深谙世事的智者。学生用心灵去倾听,一起品味他用自己的表述演绎出生命的大智慧。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咬文嚼字的繁琐、抽象呆板的讲解,而充满智慧、富有诗情。
(二)让诗意成为一种生活,每一节课尽量寻找诗意的元素
诗意的课堂,是不能以施加过多肥料来追求更快的效率的,课堂是一块土壤,只有朴素的黑才能酝酿出流淌的绿和飘逸的红啊。诗意的课堂,在于每节课的用心设计,在于细节处的精心思考,在于主题上的诗意升华。例如,在教授《春》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似无——盼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探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醉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惜春。春天抒写不仅是诗行,让我们吟咏不尽,赏玩不已。而朱自清的《春》,则为春天写下新的篇章。课堂上,师生始终都要自觉地去追寻语言文字灵动组合的韵味。一句睿智的语言,一首优美的诗歌,都会鲜活整个课堂。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播种清泉,收获月亮;播种才思收获诗行。
二、推崇“素读”,重视“本色”,体现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文章应该如何阅读,语文课文应该怎么教?大家在思考中达成共识:不能架空文本,而要钻研课文;不能望文生义,而要品读语言;不能牵强附会,而要领悟文字的内在蕴意;不能随心所欲,而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内在蕴意。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即善于找出作品中的关键词,并从中探寻这些词语特殊的含义,从字到句到章逐一推敲,这样的教学才是带着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的最基础、最本色的语文教学。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也是“原滋原味”的滋养。
(一)字斟句酌,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
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通常借助教参,独立领悟课文的能力薄弱,教师自身对母语的鲜活感逐渐弱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的重视文体知识,解读时走捷径找记叙文的六要素,议论文的论点论据,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背景,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感到索然无味了。由此看来,我们目前课堂上所使用的解读文章的方法,早已远离了我们的阅读实际,而走上了歧路啊!我们不妨实际一些,按照自然阅读的思路去探讨一番。所以我们可以把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为“发现作者的过程”。因为文章字字句句皆关情,所以采取文本自然解读法,在倾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心领神会,有所感悟。
(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走进生活
首先从文章题目入手,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例如《背影》《散步》《羚羊木雕》,在《秋天的怀念》中预设为: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独到的思考。其次紧扣文本的字句进行释读。在《秋天的怀念》中围绕“好好活”设计为:感受娘俩好好活,探究我俩好好活,思考我们好好活。让教学更有层次。另外还要细致分析表达方法和修辞技巧,层层解剖文本内在的脉络和走向。
三、追求智慧,融会百家,语文教学流淌生命灵动
(一)在境界上追求卓越
超越自我,超越极限通常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一种境界,作为名师,一定要在技能上精益求精,气度上要虚怀若谷,境界上登泰山小天下。
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凝练教学风格,让教学从“有招”到“忘招”,到“无招”胜“有招”,无招之招,乃为至招。太史公有曰: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力求成为有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教师,探求教学境界,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在学术上追求卓越
教师的文学素养体现在有渊博的知识体系,即有底气;有纵观古今的视野,即眼界;有丰富的文学底蕴,即根基。
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让语文知识形成体系。教学功底是否深厚,取决于他的学科视域是否宽广。其次要有眼界,即具有宽广的学科视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视角越高,眼界越宽,那么教师不单纯关注知识的获得,更在意的是获得知识的技能技巧,那这样的老师是一名“经师”;如果教师不单纯注重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更关切的是引导学生提升智慧,那他是一位“明师”;再次还要有根基,如果还致力于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化底蕴的熏陶,那才称得上是“人师”。即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外,还要有浓厚的文化素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力求语文课上得实在些,先学一家,融会百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先摹帖,后破帖,摹帖求形似,破帖求神似。力求每一堂课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灵魂,让语文教学流淌着生命的灵动。
[1]林子英.语文教学导言的“境”、“情”、“趣”、“疑”[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5).
[2]陶继新,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的美学.教师博览,2013(7).
[3]王荣桂.追求诗意课堂,享受快乐语文.成才之路,2011(34).
毕淑华(1972-),女,汉族,山东莱芜人,本科,中学高级,就职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市希望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G
A
1006-0049-(2017)15-0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