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时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及相应的引导策略研究
2017-01-30范楚晗
范楚晗
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微信时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及相应的引导策略研究
范楚晗*
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当前,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在带给大学生生活更多可能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甚至出现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现象。本文在结合切身体会和调查研究的背景下,以微信时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针对一些不良现象提出引导策略。
微时代;大学生行为习惯;策略;研究
一、微信的概念与引发的新变化
(一)微信的概念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微信软件依附于智能手机,同样可登录电脑版使用。传统的手机短信,只能发送文字及图片信息,且通讯质量较差。QQ通讯缺乏趣味且单调,微信支持语音聊天、实时对讲、视频播放、文件传输及群聊等功能,打破了运营商的界限,开辟了网络通讯新视野,在满足人们沟通互动的同时,显现了微信强大的功能和良好的保密性。
(二)微信时代引发的信息传播新变化
创新的沟通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文字交流没有情感的缺陷,继推出小视频后,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眼前的世界,更有助于相互沟通和资源分享。在微信时代下,新型社交媒体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第一,新型社交媒体更注重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性。传统媒体中,受众被动地去接收和传递信息,缺少一定的反馈和互动。微信时代的新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介的主题。第二,新媒体中,一幅图,一段小视频等都可以成为传播的内容,信息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关注点,自由地表达情感。第三,新型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广泛,这也弥补了传统社交媒体的不足。
二、微信时代新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根据笔者的问卷调研,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已达到了80%以上。新型社交工具的普及,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
(一)微信时代新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1.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也使当代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记录自己的生活,自由地表达情感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大学生们可以运用新型的社交工具,组建各类小组,利用群聊功能等交流学习。
2.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各类网络资源
新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在网上学习相应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人文、历史、科学、理工等多领域。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获取知识,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3.拓展大学生的社交圈,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网络平台中,大学生通过展示自己优秀积极的一面,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群,大学生的交际圈不再限制在一个小范围内。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学生们传递信息,沟通交流,通过订阅号、公众号等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断地拓展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圈。
(二)微信时代新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1.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随时随地查看手机微信、微博等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将近47%的大学生存在社交媒体依赖的倾向。他们过度关注朋友圈的评论内容、朋友圈有没有动态更新等,很多学生上课玩手机,影响正常的学业。
2.虚假不实信息过多,侵害大学生安全利益
大学生涉世未深,对一些不实信息判断甄别能力较差,很容易相信一些不实信息。大部分学生会在微信中如实填写个人信息,造成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隐患,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自觉地成为了低俗、虚假、暴力信息的传播者,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3.现实人际关系异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率,当然也出现大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现实生活中出现人际沟通障碍等问题,这样会导致学生焦虑、抑郁、冷漠等心理疾病的发生。受众从有益的网络信息中受到启发,但网络上不良的信息层出不穷。大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科学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策略
(一)完善新媒体法律规约机制,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建立相关的新媒体法律规约机制,有助于营造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这是舆论被正确引导的根本保证。高校应制定微信时代法律规约机制,明确大学生的主体权利和义务,告知大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了可行的制度,才能防患于未然。大学生的行为可以依靠规章制度加以规范,这对于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创新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不是简单的参与者,而要将灌输式教育变为交往式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去了解新媒体,适应新媒体,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正确搜集信息的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能力。
(三)注重网络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对常见的网络诈骗独立辨识的意识,对于流言谣言能够做到理性认识。新媒体是网络舆情的指向标,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通过一些先进人物、典型事例等宣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杨宏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1.
[3]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网络思政,2014.
[4]梁丽.网络人际交往的异化[J].理论与当代,2011.
范楚晗(1990-),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206;G
A
1006-0049-(2017)15-01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