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戏传承保护
2017-01-30梁栋
梁 栋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戏传承保护
梁 栋*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上林壮族师公戏是广西环大明山一带壮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是以壮族山歌为主要语言形式、一唱到底、配以身段的舞蹈和表现故事情节来展现艺术的民间小戏。本文以传承保护壮族师公戏为中心内容,简单阐述上林县壮族师公戏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点,重点思考其传承与保护的路径,对其传承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
壮族;师公戏;传承保护
一、上林壮族师公戏的起源
上林壮族师公戏的历史渊源。上林壮族师公戏历史悠久,它来源于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师公戏的唱词大都是口传心授,关于师公戏起源的年代也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据康熙乙酉年(1750)《上林县志》载:“或遇疾病,不服医药,辄延鬼师歌舞祈祷,谓之跳鬼。”《上林县志》(十卷·清光绪二年刻本)载:“六月六日为‘青苗会’。各乡延巫诣管苗庙祀田公、田母,以祈有年,谓之‘调庙’”;《上林县志》(十卷·清光绪二年刻本)载:“十月收成,延巫就社坛建平安醮,禳灾除疫。俗以是月初一日定风色,旬内俱南风者主来岁大熟”。从文献可以推测,上林县至少在200多年前就有宗教祭祀活动。
二、上林壮族师公戏的艺术特点
上林壮族师公戏是由宗教祭祀仪式的发展演变而来。华丽服饰道具以及载歌载舞的艺术形象可谓沿承了宗教仪式活动之精髓。
师公戏中的服饰道具品种众多。师公们在戏中一般头戴面具,身披祖师传制服装,手持法器。面具有土地神、玉女娘、特吕、特兴、雷神、猴神、农婆等。大多都是驱鬼镇妖的神灵。法器有七星领旗、宝剑、玉简、黄符、铜锣、铜铃、师鼓等。祖师传制服装有三种,分别为师服、师裙、师冠。师服为红色的大长袍,双肩与前襟袖都由黄色经线绣上“龙头”和“虎头”,背面则绣有“四帅”与“三元”的图案。
师公戏以唱为主,又带有即兴的道白。其中唱腔分为师腔与欢腔两种。师腔由一个乐段构成,衬句衬词略多,适合演唱较小的唱词。欢腔来源于壮族山歌的“欢”歌体。五言四句是欢腔的基本形式。每联的韵律关系是以第一句尾字是定韵,第二句中间某字对第一句末字韵,而且平仄相同。第三句末字对第二句末字韵,平仄相同,第四句中间某字对第三句尾字。
师公戏中的舞沿袭了宗教祭祀仪式的精华。以三步为舞蹈的基本步伐,以四方为舞蹈动作定向。其表演舞步动作比较固定,一般为“颤步”、“大甩步”、“丁字步”、“跳跃步”、“蹲步”、“碎步”、“旋转”。其中“颤步”是师公戏表演的主要舞步。
三、传承保护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面对众多多元文化的冲击,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存在着生存危机。新一代的年轻人追求新潮时尚,不再顾暇老的旧的传统观念,将珍贵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为土俗,导致这优秀的戏剧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于此同时,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不少地方的音乐文化传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代。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上林壮族师公戏的传承与保护也将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务之急,必须寻觅出一条适合时代发展的途径。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认为,静态保护与活态保护相结合不失为最有效的保护模式。
(一)静态保护
1.文本资料归整
口传心授是我国民间传统音乐中为最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关于唱本和相关的师公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更是迫在眉睫。在文本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第一,壮族师公戏不仅要保存原有的唱本,还需要将唱本整理归纳成完整的形式,统一复印保留。第二,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壮族师公戏的仪式过程,尽可能客观、全面、完整的记录。并将文字、视频、音响整理进行保存。
2.曲谱整理
将视频与音响资料转化成书面资料。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演员和语言的差异导致演唱的旋律异同。对现实的音乐音响资料进行记谱使之成为乐曲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曲谱的整理分为两种形式:第一,将所收集到的音乐整理后译为五线谱。因为五线谱是国际通用的记谱法。以便于学者们对壮族师公戏的兴趣及研究。第二,乐谱也可以用简谱的形式进行记录。这将有便于演员们一目了然,相互学习。对传承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活态保护
1.团体保护
根据笔者实地调查,上林县全县11个乡镇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两到三个师公团体。这些团体的建立大都是民间自发组织,自行教唱和表演。团内大多数都是壮族师公戏的爱好者,每周会有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教唱和表演的交流。现如今的师公团体成为了壮族师公戏传承的主要途径。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师公团的支持。保持并延续壮族师公团体的学习与交流的积极性。
2.政府支持
近年来,政府对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更加重视。不仅对壮族师公戏团体给予经费支持,还在一些民俗节庆中邀请壮族师公戏参加。这使得壮族师公戏的表演从乡镇转向县城,表演范围不断扩大。让更多人更加喜爱壮族师公戏。
3.定期培训
笔者通过对上林壮族师公戏的走访发现,团内的成员基本为中小学文化水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成员看不懂五线谱,简谱也只有少许人识得。文化水平低导致师公演员和师公爱好者们不能独自学唱。面对这样局面,只能通过定期培训来提高师公演员和师公爱好者的独自学习的能力。只有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艺术交流,从而达到传承保护的目的。
4.进入课堂
“传统艺术走进校园”是当代最为热点的话题。传统艺术走进校园可以直接让学生们学习中国的传统艺术,从而达到传承保护的目的。例如陈东摊艺术团进入南宁职业技术学校的课堂。在学校老师与艺术团团长的商定下,定期聘请艺术团内的艺人去学校进行表演与教学。日积月累,同学们对壮族师公戏的喜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主动学习师公戏并与艺人同台演出。由此可见,学校也是一个传承的大团体并且成为传承保护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趋势。
[1]蓝观谭.贵港师公戏的传承与发展[D].2015.5.
[2]覃鸿生.《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壮族师公》戏研究[J].歌海,2016.
[3]罗红流.民俗视野中的上林壮族师公戏[D].2010.
梁栋(1991-),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15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
J
A
1006-0049-(2017)15-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