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式回族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
——以宁夏平罗县田家村为例
2017-01-30海涛
海 涛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人类学,宁夏 银川 750011
家族式回族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
——以宁夏平罗县田家村为例
海 涛*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人类学,宁夏 银川 750011
农村社区的变迁是一个不断从传统向现代演绎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有着不尽相同的认同基础和特征。传统家族主导的农村社区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本文通过一定的文献研究及相关田野调查,以宁夏平罗县田家村这样的家族式回族农村社区为例,深入了解其乡村文化传统及乡村社会变迁,并从乡村变迁的历史及现状中分析变迁原因。
家族式;回族;农村社区及共同体
正如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描述的那样,“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正是这种独特的乡土社会孕育了中国独有的味道和人们处世的态度与原则。从农耕时代发展至今,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漫长且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家族主导的农村社区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中,回族农村社区以家族的形式将回族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进行了记载与传承。目前,聚居于宁夏南部山区及北部川区偏僻村庄的大多数回族人口依然以村落和家族为依托,以代代相传的家族组织民俗为根基来演绎他们的现实生活,构筑他们的精神世界,传承他们的历史。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顺应当代中国乡土社会的运行逻辑,努力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走向。
一、田野点概况
田家村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灵沙乡。东临黄河,灌溉便利,农作物多为小麦、玉米、菟丝子及向日葵。灵沙乡包括灵沙村,光明村,胜利村,统一村,东灵村,西灵村,富贵村,先锋村,何家桥村,东润村及田家村,共计11个村庄。其中,灵沙村属于政府规划重置的现代化以商品经济为主的农村居民社区。光明、胜利两村是以汉族居民为主的村庄,其他村庄皆以回族居民为主。田家村位于灵沙乡中部,四面环村——南邻胜利村,北邻东润村,东邻统一村,西邻西灵村。属于家族式回族社区,大约有四百户居民,村庄分散,居民散落。村民们除了在本村活动,集市时多活跃于灵沙村。
二、乡村社会变迁
(一)乡村变迁历史及现状
通过访谈村里较为年长的老人,笔者了解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政治资源从乡村的撤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市场经济的全面实施和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农村的政治场域、经济基础、利益格局和文化传统处在不断的调适之中,农村社区和农民面临着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不断增强的竞争与风险压力。在现实层面的功能需求下,类似于田家村这些地方的家族纷纷重建,家族活动逐渐频繁。近年来,政府也为农村的改建出了不少力。位于东南西北边缘地区的几个村庄已经得到规划,其中包括修建柏油马路,安装自来水、太阳能等,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然而位于中间地带的田家村,由于村庄分散、居民散落,政府的惠民工程一般都是最晚才能到达。直到现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也是随处可见,一到下雨天便会泥泞不堪,难以走动。通过对村民的访谈,笔者发现部分居民“安土重迁”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问到是否愿意政府对本村进行重置规划时,问到的村民都表示不愿意,还是希望能够继续生活在老地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将灵沙村进行了规划重置,并划地建立市场,规定每个月带1、4、7的日子是灵沙乡的集市。集市那天灵沙村的街道便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来自11个村的村民同时赶往这里进行采购。狭窄的道路并不适合较大型的车辆通过,于是自行车、电动车及摩托车变成了家家户户出门必备之物。
(二)乡村变迁原因
根据F·滕尼斯的理论,传统的农村村庄是社区及共同体的代表,新兴的商业化城市则是社会的代表,由此也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分离,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换句话说,“人们在共同体里与同伙一起,从出生之日起,就休戚与共,同甘共苦。人们走进社会就如同走进他乡异国”。农村的一些共同体也因内部自然关系淡化而向社会体转变。如“农村村落共同体经常是与一个大型的家庭或氏族重叠的,但是当越多的异族因素进入,它就越会失去其血缘关系的特征”①。田家村之所以将其家族式共同体保持的较为完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异族因素进入的较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我们也将清楚地认识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及社区都将变得更加开放,传统同质性和封闭性的社区或共同体不可避免地出现分化和异质化进而解体现代社会关系将瓦解并取代传统自然关系。社区或共同体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应该不会消亡,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转型而已,我国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发展就显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三、传统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
田野调查期间,村民多次误以为笔者是政府部门派来的工作人员,并真切反映了本村在生产生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政府也实施了一些惠民工程,从引进自来水到安装太阳能的“温暖到家”工程,村民也切实体会到了其中的甜头。但由于地理位置等缘故,田家村的道路依旧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多雨时节简直无法出门,村民心怀不满怨声载道。除此之外,传统的农村社区依然存在很多民生问题有待解决。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迁。现代化进程也见证了村落社会的衰微,传统封闭而内聚的小村庄也在物质文明的冲击下极力寻求转型。从农村现实及实践来看,农村社区及共同体建设应通过完善的服务将分散的人们重新联系起来,在服务的基础上重建社区认同。摆脱其封建色彩的特质,广泛吸纳现代社会的鲜活元素,才能使乡村生产力迅速发展,乡民生活水平获得更大改善。通过自身的不断调适、变革与再造,类似于田家村这样的家族式回族传统社区也会实现向现代化的“美丽转身”。
[ 注 释 ]
①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3):2-9.
[1]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3):2-9.
[2]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
[3]金蕊.新疆回族家族组织的民俗调查研究[D].新疆大学,2010.
[4]疏仁华.当代乡村家族的流变与现代走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4).
海涛,女,回族,宁夏人,宁夏大学,人类学专业硕士。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