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与政策建议
2017-01-30张亮
张 亮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与政策建议
张 亮*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大学是当代青年群体学习与自我提升的重要场所,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青年群体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内容。高等教育不仅包括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会对大学生学习以及成长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将通过对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多项政策建议,为广大高校大学生群体能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提供有效途径,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意义分析
(一)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
大学期间是青年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我素养的重要时间段。综合素养不仅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同时也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广大青年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也是心理活动与心理成长的过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群体接受到新的学习领域,同时也是将所学知识不断内化吸收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以及人格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对青年成长与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断受到学习、交流、社会等方面影响不断完善自身心理与人格发展;同时当前社会的多项价值观念也会融入到学生主体的日常之中,并对其心理以及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青年群体的人格不断提升并稳定。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过程中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年人成长与发展的“守护者”,有利于使学生群体充分的认识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更加精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
(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拓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育的主要目的即为广大学生群体提供学习与思考的锻炼以及促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激发学生潜力,引导学生群体相互促进的重要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以激发学生潜力为主,帮助学生群体树立自信心以及良好的人格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群体的自我学习以及自我认知。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高校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式存在问题
(一)课程认知存在一定不足
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间较短,学校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职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导致对心理健康工作的认知出现不同态度。一方面,管理人员以及教职工认为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课程对学生学习以及个人发展未产生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则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万能理论”。广大学生群体对当前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一方面渴望能够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导,以促进自我进步与提升;另一方面却错误的将心理健康等课程作为对自身的衡量与治疗。
(二)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当前阶段,青年群体由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后,由于环境变化以及人际交往变化等原因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睡眠质量下降、抑郁等。随着大学期间学习与生活,就业与生活压力的增大,容易导致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这对于高校大学生健康发展以及促进自我综合素养提升具有严重影响。
(三)课程设计存在一定缺陷
当前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过于理想化与固定化。理想化方面表现为课程设定以及内容过于理想,有些目标过于原则、空泛,与大学生日常学习以及生活不符。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但是缺乏具体目标的行为化以及标准化。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定位存在偏差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是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预防性作用也是非常重要,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主要定位于少数学生日常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障碍性心理教育而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教育,仅仅关注个别学生而忽视了全体学生,这种定位必然体现在教学内容不是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是泛专业化,使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在教学模式上,教师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授理论课程,对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具体应用极少涉及其中。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与政策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打造良好的心理学习与咨询氛围
高校应不断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力。首先,应积极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网络软件应双管齐下,从设施方面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营造心理咨询氛围,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功用。通过加强与提高个人以及学生团体的深入交流互动,进一步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趋势与动态,进行危机干预,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针对当前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应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理所当然应直指人的心理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及使用方面,要坚持以“实”为本,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方面的联系,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实用性以及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现象的出现,应针对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来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在教材编写组织上,宜采取“多元优化、积极整合”的策略。
(三)授课过程中加强新媒体利用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种是针对心理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服务;第二种是课堂授课模式,即将全体学生视为教育对象,开展传统的课堂式样教育,通过此方式达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第三种是复合型教育方式,主要强调综合化发展取向。在新媒体时代,可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着手:首先从拓展教育的层面,要拓宽渠道,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时空,不仅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需要加强对互联网、移动设备、手机等媒体的利用,高校可以通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打造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其次从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以及学习层面,高校应拓展教育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BBS、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有效利用新媒体便捷、传播性强等优势,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加入,从而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不仅涉及理论教学,同时还需要加入多项新元素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一种为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达的信息量少,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就避免以上问题,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生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
时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交流欲望,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种方式为课堂剧本。心理剧是让学生自己参与演出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学生表现自我情感、宣泄自我情绪的重要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大学生群体设计心理剧本,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自我充分体验角色冲突、心理矛盾、情感的产生、发展、调整和解决的全过程。一方面可以在现场体验中感悟自身成长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是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其面对问题的勇气。
(五)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依旧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因此,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已经成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新的评价机制应该包括学校方面监督评价、学生学习反馈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具体内容包括所有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方面内容。教学评价机制不仅是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反馈,同时也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相关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合理、客观的心理健康课程评价也是促进大学生群体健康、向上发展的关键。
四、结语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只有从观念更新、模式创新以及队伍机制的健全等方面多管齐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成为为学生的健全成长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项目,真正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万书玉.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调查[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6).
[2]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3]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G
A
1006-0049-(2017)21-0179-02
张亮(1989-),男,硕士,吉林九台人,2015年至今担任岭南师范学院,辅导员(初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