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翻译技巧》专业群共享课程构建与教学探究
2017-01-30李琰
李 琰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实用翻译技巧》专业群共享课程构建与教学探究
李 琰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翻译课程大多处于专业性过强或者没有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的境况,打造一门适合高职高专各英语专业学生水平和需求的共享型实用翻译课程,让学生认知基础的翻译常识和技巧,用以解决常见的实用文体翻译任务,满足未来相关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
《实用翻译技巧》;课程构建;教学探究
翻译能力是语言学习的终极表现,学好一门语言很大程度体现在双语互译能力的掌握当中。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翻译能力曾提出具体要求:“能借助字典将中等偏下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翻译成汉语,如:科普、人物、政治、商贸、文化、生活等,理解正确,译文达意。”[1]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高职高专人才的翻译技能的定位。
现有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多是按照不同专业来安排和调配资源,主要是分为大学英语类和专业英语类。对于专业英语类,又主张根据专业背景来设置英语课程的内容,其中翻译类课程更是如此,如《商务英语翻译》,体现的专业性非常突出。而此类翻译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都超过了长沙民政学院外语学院旅游英语、学前英语、空乘英语等其他英语专业学生所能掌握的范畴。此外,由于课时等因素的限制,一些英语专业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不能满足所有英语类学生学习基础翻译的需求。那么,打造一门各英语专业能够共享的基础类翻译课程,培养学生对中等偏下难度文本翻译能力的掌握,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课程构建原则
传统文体学将文本分为三类,其中一大类便是应用文,涵盖新闻文体、广告文体、旅游文体、公文公函文体等等。而高职高专外语类学生人才培养的定位便是培育应用型人才,注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构建《实用翻译技巧》这门基础类共享课程的主体内容时,首先考虑的是文体实用原则。有别于本科学院对于翻译理论的注重以及翻译文体和案例的偏文学化,本门课程将着眼点放在各种实用性较为突出,难度较为适中、趣味性较强、各专业都能适用的文体上,同时避开那些专业特色过于浓烈、其他英语专业背景学生难以理解的文体和实例。其次是注重技巧和实操原则。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工匠型人才,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才是重点,所以,对于理论阐述采用的是简单明了、适用即可的策略,课程的主体部分都放在技巧的培训和实例的操练上。
二、课程构建内容
基于以上原则考虑,在32个课时的架构下,将本门课程内容划分翻译理论引入和实用文体实操两大部分。翻译理论主要分为英汉翻译概略,直译与意译比较,英汉双语异同,以及常用翻译技巧等几个模块。旨在将翻译领域粗浅易懂却又难以略过的理论知识结合例子推介给学生,为后续的实用文体翻译实操打下基础。
余下的实用文体实操部分则划分为名片、菜单、商标、企业简介、产品说明书、商业广告、证明、证书、求职文本、招聘启事、办公文本、旅游宣传文本等模块,其中办公文本涵盖传真翻译、备忘录翻译、日程和议程翻译以及会议记录翻译等内容。对于每个子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都力求先分析该实用文体的特色和语言风格,再就翻译部分做出实例的对比和操练。这些模块基本涉猎到了各个英语专业入门级别的实用型文体翻译,能够基本满足不同背景的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翻译技巧特别是常见的实用文体翻译技巧的需求。
三、课程构建网络展示
作为一门新的专业共享课程,为方便教学和资源共享,乃至同行交流和改进,《实用翻译技巧》的全部内容都在大学城空间进行展示。分为项目信息、课程信息、课程文件、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和拓展资源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下设相关项目,旨在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这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其中,教学视频将微课形式大批量地引入课程,采用多种手段拍摄32个微课视频,力求让课程生动、形象,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观感,让原本呆板的翻译课程富有生趣。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在课后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或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点,强化技能。测试题库根据每个视频安排2道测试题和1道课堂讨论题,以及5套单元测试和5套笔试试卷,以此丰富考核学生的内容和手段。拓展资源则在课堂的教学课件基础上增加大量翻译相关的精品课件,让基础较好有更多需求的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延伸学习的维度;同时,搜集各大常见又实用的翻译网站地址和翻译软件供学生参考和使用,让他们可以灵活熟练地借助各种翻译工具,完成实用文体翻译的任务。
四、课程教学模式
(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本门课程是专业共享课程,其性质和初衷决定了课程难度的中等偏下。难度上的调整更是为了很好的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认知到各种实用文体翻译的技巧,掌握基础的翻译常识和翻译技能,并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满足未来英语相关工作对于翻译的最基本需求。而教师在课程中处于指导和辅助角色,利用短短32个课时和大学城空间的资源来跟学生展开互动。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契合翻译这类课程重在实操、熟能生巧的本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大量的翻译练习和操练,可以切身体会到翻译理论和技巧如何指挥翻译实践,挖掘出翻译实践当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和修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较为枯燥而单一的技能。《实用翻译技巧》课程由于需要多个专业共享,更容易陷入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教学困境。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激发学生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实用文体翻译基于各种背景模块,本身就具有实用性和一定的趣味性。那么利用这些特性,创设情境,来充实课程内容,是完全可行的。比如,针对名片翻译模块,可以事先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分小组制作中英文双语名片,在课堂上体现交换名片的礼仪,同时展示自己的名片翻译。然后由教师来点评每个小组名片翻译的优劣,以及名片交换礼仪中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名片的概念和礼仪,更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知名片翻译的技巧,了解小小名片的翻译当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再比如,菜单翻译模块。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中国八大菜系的视频,创设饮食文化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畅谈对于平时到餐厅点菜的体会,引入菜单翻译的任务,进行实例对比和分析,剖析菜单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再抛出菜单翻译的技巧,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完成翻译技巧的学习。而对于求职招聘翻译模块,更是可以创建求职招聘的情境,将学生置于这种角色扮演的模式中,来理解求职招聘文本的中英文翻译对于未来的工作的重要性,体会到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翻译对于哪怕是一份小小双语简历都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三)利用ISAS,调动主观能动性
ISAS是近些年来广受欢迎的教学模式,很多课程都可以引入这种模式来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用翻译技巧》作为文本性比较强的课程,更加应该利用ISAS的优势,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程初期,向学生说明ISAS的任务安排,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和选定任务项目。在每次任务前,学生根据翻译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准备自己小组的展示内容。内容当中必须涵盖该实用文体的简要介绍、语言风格和翻译实例以及原创的翻译心得,深入浅出地展示自己小组提前学习的成果,为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打下良好的开端。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可以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认知一些实用文体的背景知识,也能了解相关翻译技巧的简要内容,并在这种过程中,调动团队的力量,彼此讨论和分析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指导解决这些问题,更深入地理解实用文体的信息及其翻译技巧的运用。
综上所述,《实用翻译技巧》这门课程从构建到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各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学生的水平、课时配备、实操条件等主客观因素,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平台优势,以多模式、多角度来促进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利用,和同行的交流。唯有不断摸索,考量实际条件和学生未来岗位需求,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方能真正构建实用又有创意,便于各专业使用的共享型基础课程。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教育部高等教育,2000.
[2]龚竹.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家教世界,2014(2).
[3]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H
A
1006-0049-(2017)21-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