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7-01-30崔国庆

山西青年 2017年21期
关键词:入学新生实效性

崔国庆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研究*

崔国庆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新生入学教育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尤为重要,教育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个大学学生生活的质量。因此,首先需要明确新生入学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认真调查与分析目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增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的可行策略,才能真正提升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问题

一、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意义及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新生入学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新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为了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氛围,从思想、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组织开展的一系列适应性教育活动。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新生入学教育,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有部分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那些在人际交往、心理自我调节、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不够关注,以至于新生入学教育效果不强。

(一)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单一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墨守成规,没有结合“95后”大学新生的需求,更新教育内容,一般包括:校情校史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等。对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较少关注,如心理问题、网络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单亲问题、贫困问题等特殊学生群体缺少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不能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教育内容,造成学生需求和入学教育内容的错位,教育的内容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二)新生入学教育时间短

当前,教育部没有对新生入学教育时间的长短做统一规定,大部分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时间都是安排在新生“入学季”进行,时间一般为2-4周。而“入学季”三分之二的时间要进行军事技能训练,新生入学教育时只有在军事训练的间隙抢时间进行,在较短时间通过灌输式的讲解大量内容,学生听的似是而非,难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更别说用其指导将要到来的大学生活,仓促进行的新生入学教育效果难以保障。

(三)新生入学教育手段单一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为学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但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手段上依然墨守成规,基本上还是采用单一的上大课、听讲座的形式展开,是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问题。虽然大会、讲座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讲人的授课比较精彩、PPT做的也比较细,但对学生的帮助还是有限的。这种全员性、普及性的讲座大多持续两至三个小时,很难保证学习质量,难以取得实效。

(四)新生入学教育力量薄弱

为确保新生入学教育取得成效,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在实际工作中,我国部分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都是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辅导员、班主任具体实施,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很少参与,教育人员组成单一,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目前,高校辅导员大都比较年轻,缺乏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新生面对学业、情感、人际关系、心理等问题时不能给予有效指导。

三、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存在问题分析

(一)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实效性不强

不少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以至于专业思想不稳定。首先,部分新生对所学的专业的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比如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业形势不好,属于冷门专业,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这时就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辩证地发展的眼光看待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动态变化。其次,对新生的学习规划指导不够。不少新生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这与高校的入学教育不够重视不无关系。大学与中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不同,在制定学习规划时需要专业的指导,有时需要个性化的辅导。然而高校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对新生独立生活的引导和帮助不够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缺少独立生活的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弱。但是高校对学生的独立生活的指导不够也是学生不能独立生活的原因之一。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劳动教育的倾向。也没给予学生科学理财的引导和教育,认为学生的科学理财观念是学生家长和自身的事情,因而对新生的理财教育不够,对新生盲目攀比的消费现象没有及时教育。高校没能充分关注一些新生集体宿舍生活中的适应问题,使得一些本来就没有住过集体宿舍的同学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

(三)对特殊学生群体人际交往技能训练重视不够

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有个体差异。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人际交往水平不高。这些人常常患上自卑、抑郁、悲观等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而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进行此项工作时显然着力不强,体现在以下方面:如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群体,还不能切实地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能有效地激励和引导贫困新生主动与他人交往。针对心理障碍新生群体,还不能着力关注和积极引导他们的人际交往问题。弱势新生群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处于劣势,交往时有更多困境,更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实现自身心理需要。但是,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很多高校仅仅偏重于解决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弱势新生群体的切身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生群体,仍缺乏有力的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言、掌握计算机技能、提升文化基础等方面还与汉族学生存在着一定距离,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更大。

(四)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效性不强

学生刚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面临着诸多环境的改变,角色的更新,他们常常难以很好地适应。据调查,每年很多大一新生遭受忧虑、难受等身心问题的折磨,这说明了学校缺乏及时而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当前,一些高校虽然有心理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在以下方面有缺陷: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或者相互代替,尤以前者替代后者为多,这就无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和具体成效。

其次,忽视新生心理健康。有些高校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专业的任课教师指导,只靠学生的兴趣自己摸索;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为选修课,受制于时间场所限制,选课的学生数量有限,授课效果难以保障。

最后,高校没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存在偏见,错误的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精神病划等号,不敢进行心理咨询。[2]

四、提高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构建全员育人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但涉及高校许多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更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符合新生的需求和心理需要,才能增强教育效果[3]。在教育活动开展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新生生活能力、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与指导:包括住宿、消费、学习条件和环境的利用、班级学生的相互了解、周边环境的介绍、学校规整制度的学习等等,在广泛征求新生意见和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指导和一对一的帮扶;在教育模式上,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进行中长期的自我规划,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进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入学教育的实施者上,应形成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模式,不能只是学生管理人员的“独唱”,要发挥优秀教师在专业引导上的优势,担任新生专业导师,指导新生认识所学专业,树立专业思想,热爱所选专业,制定学业规划。避免学生管理者因专业受限,影响新生对专业的了解。

(二)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

新生入学后接触最频繁的是辅导员,生活上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都需要辅导员去处理。如果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之前能够调阅档案,认真分析新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性格爱好,并归纳整理,在新生入学后针对大学生活习惯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团体辅导,同时深入学生宿舍、教室、餐厅等学生生活场所,多注意观察,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生活习惯,对适应困难表现强烈或根本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新生要单独进行个人辅导,辅导员深入新生、了解新生、和新生交上朋友,这对新生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能力素质,使他们用良好的言行品质和道德情操,用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化解新生的适应难题,平复新生的不良情绪,使新生用积极、自信、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上的各种事情[4]。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当前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从住宿到成长家庭氛围比较“独”。他们住宿上基本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新生进校后第一不适应的就是宿舍住宿问题,要新生一进入高校就适应大集体(4-6人)共处一个小天地的生活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和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高校实现了新生住宿条件的改善,由过去的8人间、6人间,改成了4人间,新生住宿人数相对减少,新生对住宿的满意度提高。浙江大学更推出新生首次尝试按照“生活习惯”分寝室,在作息时间和空调方面,尽量安排生活习惯相同的新生住在一起,减少了新生宿舍住宿问题带来的困扰。另外,要加强新生宿舍文化建设与教育工作,使新生意识到宿舍是大家共同的“家”,作为家庭成员,要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宿舍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建设文化活动,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与人交际的能力。

(四)鼓励新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新生尽快融入到新环境中,缓解生活习惯不适应带来的烦恼和压力,有利于新生接触更多同学,在活动中走出个人圈子,在活动中搞好人际关系,在活动中成长提高[5]。学校可以鼓励新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知识讲座等等,使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避免新生因生活空虚和迷茫而沉迷网络、无所事事;鼓励新生参加各种类型社团活动,比如文学、影视、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民俗、街舞、体育等等,使新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树立目标,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鼓励新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新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走出校园,将自己和社会、和自然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注重培养新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

大学新生入学后生活习惯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性,一方面源于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心理落差产生的失落感,使他们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在角色转换方面,新生入学后容易产生了巨大反差,在心理上无法适应“被冷落”的现实。因此,解决新生生活习惯的适应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强化自我调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其次,学校要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积极主动到新生中去,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新生活。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

[2]马东刚.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优化途径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9).

[3]杨颁,姜燕嫒.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闵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1).

[4]陈正学.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林细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G

A

1006-0049-(2017)21-0017-0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项目资助“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研究”(2015-sz-129);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新生生活习惯适应性问题研究”(2016—qn—177)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实效性
重获新生 庇佑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入学第一天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