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发展

2017-01-29徐小婷

山西青年 2017年24期
关键词:分配制度人民出版社分配

徐小婷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浅谈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发展

徐小婷*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收入分配问题在经济理论的体系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关系是否合理、分配的制度是否有效,国民的经济能否持续、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解析,延伸到我国收入分配的衍生、经济方面的继承与发展,使之得到丰富与完善。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发展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地位不可超越,在社会化再生产的过程中对生产和消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揭示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任何一种分配理论都取代不了它。我国目前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它衍生的,在反映出这种利益关系的背后折射出对不同社会形态所要求的分配问题,让人不容忽视。

一、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形成的来源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中分配思想批判的吸收;另一方面是通过探索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必然灭亡这一规律,实现对未来社会中分配思想的一个诠释。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应该是“等量的劳动领取等量的产品”,也就是说你做多少劳动就可以得到多少的报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100劳动=100报酬。

(二)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形成的条件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其形成条件的基础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有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方可反映它本质特征为按劳分配。任何性质的社会都无法避免收入分配问题,共产主义社会内部存在诸多制约、规范分配的相关特征,使其必实行按劳分配。

(三)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形成的内涵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内涵主要是阐述社会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的内容性、原则性,并找到异于按资分配的方法。其基础在于对产生的剩余价值进行揭示,衍生马克思对工资、地主、利润的分配理论。

二、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继承与发展

(一)前苏联对分配理论的发展

1.列宁对分配思想的发展

列宁在领导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之后的俄国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肯定了“不劳动者不得其食”的思想,在发展中继承并完善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则。

2.斯大林对分配思想的发展

斯大林首次将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有效结合,坚持按劳分配,打破对平均主义的依赖性。

(二)中国对分配理论的发展

毛泽东对收入分配思想的理解为:第一,收入分配的唯一形式是按劳分配;第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国家;第三,以国家为主导,借以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实现按劳分配。

三、中国收入分配理论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1956)基本完成后,通过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直至改革开放(1978),最终确定我国公有制为全民、集体所有。在我国遵循计划经济体制中,按劳分配是仅有的方法。

改革开放前的分配制度是不完善的,特点有: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个人收入分配部分中的最大特点是平均主义严重。

第二,分配过程过于偏重劳动作用而否认资本。资本主义社会强调资本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强调劳动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分配的天秤倾斜于城市居民而非农村居民。城乡二元化则更好的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首先进行改革的是农村,改革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响应了农村地区的按劳分配方法。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改革后,分配制度逐步完善,特点有:

第一,从体制外部向内部逐步的渗透。在旧制度的安排后,开始以试点的方式发展新的制度,能够在保持制度稳定的基础上完成局部的突破。

第二,改革不是个人的,而是大家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市场逐步代替计划,占据重要地位,改革的成果大家共享,才能进一步推进改革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收入分配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借鉴和研究,遵循了“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改革的经验和知识才能不断积累。

第四,改革后的分配制度,减少对计划的依赖性,越来越倾向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更加持续性的作用。

四、对中国现行收入分配理论的思考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意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一愿望,这是由生产力的发达水平决定的,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我国选择目前的分配制度是有一定必然性的:我国以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但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方面不平衡,考虑到基本国情,我国的分配领域就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样一来,避免有心人利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空子,并遵循在旧社会分工的影响下,人们对劳动的认知,让他们都投身于属于自己的那份劳动中,得到自己相应的报酬。

我国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具有相应的兼容性,能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兼顾效率和公平以及促进共同富裕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两者却层次不齐,产生相应的收入差距与贫富的差距,但立足目前市场经济前提,公有制与私有制又是一定且必须要相融合的,这当中不乏出现了其他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分配格局不完善,发展成果没有普及社会,没有达到为全体人民谋福利这一愿望,反而是收入差距这一形势不断扩大,伤害了人民利益,影响社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面对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社会保障方面,个人素质提升方面也加大了投资力度以及重视程度,对经济方面的有了一系列改善,要坚定不移的跟随党和国家的方向走,不要舍本逐末,对于国家而言,收入差距是可以有的,不能因为一时的问题而忘记了初衷,这些问题有的是受到其他分配方式的影响,也有一些是我们个人的原因,更需要我们发挥我们的积极性,参与国家分配制度的调整,投身于对劳动价值的创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努力,力求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奋斗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119-12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95-96.

[3]《马克思恩格斯全》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24.

[4]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7.

[5]《列宁全集》笫24卷.人民出版社,1963.63.

[6]《列宁全集》笫25卷.人民出版社,1963:457.

徐小婷(1993-),女,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F091.91;F

A

1006-0049-(2017)24-0233-01

猜你喜欢

分配制度人民出版社分配
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七十年探索
人社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
客家古村落共有财产分配制度研究——来自闽西培田的调查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