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2017-01-29赵冬梅王雪艳
赵冬梅 王雪艳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193
《金刚经》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赵冬梅*王雪艳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193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其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内容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本文对《金刚经》的主旨中“善护念,无所住而生心”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进行了论述,对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中肯可行的方法。
金刚经;自我觉察;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也使人类更多的关注外部享受,忽略了向内看,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是一种使个体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积极状态,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生活的质量和工作学业能够达到的高度。金刚经的主旨就是“善护念,无所住而生心。”心理健康的关键内容就是这几个字。
一、心理是什么
心理,包括身心灵三个部分,即身体,意识和心灵三个部分。
身体是灵魂的居所。很多词汇与身体的感觉有关,比如体会,体察,体验,体悟等等。“春江水暖鸭先知”,当遇到外界刺激时,身体首先产生反应,其次是情绪的变化,最后才是思维,即认知的活动。当受到惊吓时,会惊出一身冷汗,感到毛骨悚然,不由自主地想要逃走或冲上去,定下神来才会想是怎么一回事。
意识即是通常所说心理活动,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的是意识部分—心理现象和规律,这个过程所包括的内容只占心理活动的很少一部分。当我们心中升起某种情绪或某种念头时,我们常不愿意接收它们,并试图压制它们,然后就真地感受不到它们了。但是它们并未真的消失,而是被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了。
心灵指人的本性和内在的智慧。很多词汇说明了心的重要性,比如开心,伤心,烦心,忧心等等。人生下来都是有灵性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不同的养育方式使得一部分人迷失了本性,变成了没有灵性的自我。人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为了更好的成为自己.明心见性是心理健康的最高目标.如果能够明心见性,不但可以生清静心,而且可以脱离一些无谓的痛苦,到达快乐的彼岸。
二、心理健康是什么
(一)善护念与自我觉察
1.自我觉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指导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很小的一部分,潜意识内容庞大,并具有很大的驱动力量,就像泰坦尼克的冰山一样,露出水面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埋在水下的才是大部分。如果能够把潜意识变成意识,潜意识就会失去它的力量,这是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潜意识表面化,我们的意识的空间就会扩大,个体对心理和行为的把控能力就会增强。
2.自我觉察的方法
心理健康可以从关注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开始,身体的感觉是进入潜意识的大门。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也就是身体的需要,这是所有需要中驱力最强的需要。只有身体的需要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其次是关注情绪的状态。情绪具有强烈的生理成分,所以可以在体内感觉到它。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在身体与思维相遇时产生。任何情绪都是带着能量的,情绪越激烈,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大。在这个强大的能量的驱力下,人可能作出各种冲动行为。情绪往往不受人的意识控制,有一些是习惯性的反应,多受潜意识控制。如果切断了与情绪的联系,那么最终会在纯生理这一层面上体验到它们,会以生理问题或疾病的形式出现。
第三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保持对当下的观察,随时观察你的思维,想法,以及在各种情况下的反应。人需要学会以观察者的角度与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和平相处,感受着思想和想法的来来去去,以及情绪的起起伏伏,但不做评判。然后会发现有些想法和情绪真得很奇怪,离理性相去甚远。发现了这一点,思想和情绪会在自我观察中越来越理性。
(二)无所住而生心
心理问题往往体现为幻想与现实不符,不符的程度越厉害,心理问题就越严重。严重精神病人不能区分幻想和现实,一个没有心理疾病但心理并不健康的人往往体现在“执念深深”,也叫做“自恋”,即我才是世界的中心,对他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执”往往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我相:我相重的人缺乏平等心,随之产生人相和众生相。心中始终有个我在,我比其他人都重要,我的想法比其他人的想法都重要,别人都要以我为中心,别人应该想我所想,为我所想为,我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我相重的人牢牢地抓着自我,以为这样就可以控制着人生,控制着环境。其实恰恰是没有自我的表现,自我是个客观存在,放下自我,自我也并不会失去,始终在支配着思想和行为。多去观照内心,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就可以了。我们要尽量做到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以致从未看到世界的本原。比如一个人认为某个人不好,即使这个人对他很好,他也会积极地找出这个人的毛病,来印证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2.我见:如果想要过得开心,就要打破固有的思维结构,重建深层内在。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对人事物的执著,佛教叫做“痴”。也就是执著于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心中有个我的形象,我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是那样的。即使有更好的选择和可能,我们还是觉得那不是我。所有过去的经历形成了观念上的“小我”,但这个小我并不是真正的我。我见提前为自己的生活预设了模式,如果按照预设的模式进行,那我就高兴,如果不是按照预设的模式进行,就大惊小怪,不开心。
3.著相:《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心心念念住在一个东西上,或住在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解脱,就会沉浸在痛苦之中。过去的事忘不掉,现在的事不愿想,未来的事充满心间。纠结于自己经历过的苦难,或者曾经的辉煌,都会阻碍对当下的感知和觉察。现在过不好,美好的未来也是空话。对经历过的事情“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潇潇洒洒,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人的成长是一个力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从弱小到强大再到衰老,周围的人的力量也在相对变化。我们很小时,父母很强大,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所以强弱对比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没有谁是永远的劣势,也没有谁是永远的优势。小时候的痛苦和快乐很多是父母和周围的人给予的,但成人后纠结于童年的痛苦悲伤不能自拔,因此自卑或怨恨,并不能适应成年生活,就是住心,著相了。
三、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严重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药物缓解症状,比如各种神经症以及精神病。但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通过认知方法改善对人事物的认知,才是改善心理状况的长久而有效的方法。心理健康就是通过断舍离,来释放心理空间,让我们可以把心理能量关注在当下,生出智慧。
(一)戒:断舍离(放下,放空)
心理健康的第一步就是要放下对过去的不舍,好的坏的,放不下过去就没有现在,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把心放空可以让你的内在空间不断扩大,可以带来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深处。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经历是不同的,自己的遭遇是独特的。其实,只要你说出来,你会发现你的经历一点也不独特,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虽然童年很重要,童年的经历让我们形成了“小我”,但父母的陪伴和影响在孩子成人以后就该结束了,孩子成人后就属于社会而不是家庭了。
(二)定:无住就是定
先止而后定,不能停止思考是一个可怕的烦恼,不停的思维活动使人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状态。同时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不断透射出恐惧和苦难的阴影。当你的心先抵达了一种空境,那么随之而来的直觉会非常清晰,敏锐并有穿透力,是非常值得信赖的[1]。我们常说,把心放到肚子里。当一个人心神安定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这个定并不是定在一件事上,而是不管什么事都做到随心而动。一个人可以一天处理很多事,但是一心不乱。有的人一天什么也不做,但心里乱哄哄的。
(三)慧
1.心理能量的指向
我国古代哲学几乎一致认为人的本性具足[2].人需要把精神内敛,不断锤炼自己的内心,让心如明镜,坚若磐石[3]。当你惊叹于一朵花很漂亮,一个人很优秀时,心理能量就是指向了外部。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的结果就是你高我低,盲目崇拜或者盲目自卑,不能做到不卑不亢,失去了平等心。
2.智慧的生发
当一种思维止息时,个体会体验到一种短暂的空白,渐渐的会变的长久些。当这种空白出现时,内心会感觉到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从思维中撤出的能量会变成当下的力量[4]。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更为警惕,更为清醒,更加敏锐,注意力高度集中。
要改变外在的行为表现,就要从改变内在做起。关注自己的内心,优化内在的心理内容和心理结构。你的心理就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能体验到宁静和快乐。
[1]武志红.每天给心灵片刻宁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0nmwy.html.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中信出版社,2016.
赵冬梅,社会心理学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王雪艳,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B
A
1006-0049-(2017)24-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