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论及其教育意义

2017-01-29何小梅

山西青年 2017年24期
关键词:人性论荀子孟子

何小梅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论及其教育意义

何小梅*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人性是什么?如何认识人性?人性如何变化?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人性?这些问题成为古今人类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曾尝试对人性进行积极的探究,并将人性与教育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选取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观点,从人性论角度出发,旨在探究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论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的深远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人性论;教育意义

一、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论思想

人性论最早是从孔子发端的,《论语.阳货》载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性”是指人生下来就具有的特质,每个人的这些特质是相似的,“习”是指后天的主观努力,努力的程度不同,人的发展状态就不同。相对于孔子,墨子的人性论观点就不是那么突出,他主张“人性素丝”论,认为人性就像没有染色的丝,所染之丝色完全取决于所染之颜色。人性与素丝相似,人刚出生时就像没有染色的白丝,没有善恶之分,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之后,就会发生变化。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天生就拥有恻隐、羞耻、辞让、是非这四种道德属性,被称为“四端”。人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地发展这些善端,才能够一直向善发展。荀子与孟子的观点相反,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中带有自私的缺点,并且还有不断追求物质的欲望。认为人生来就有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倾向,具有破坏他人利益的本性,所以社会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如果取消了道德规范的制约,社会秩序就会混乱。

二、人性论的教育意义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把人性论作为他们探索教育理论的依据,并根据人性论得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本文根据古代思想家们对这些教育理论的阐述,从教育的几个方面出发,试图去寻找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思想起源。

首先,从教育作用的角度来看,儒家一般认为,通过后天的教育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的,所以儒家非常注重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例如,孔子主张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理论,强调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结合,通过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的渲染,和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使每个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孟子认为,人性中的善端只是一种倾向和可能性,也会有消失的可能,需要通过后天教育的作用才能得以保留。荀子虽然主张人性恶,但也认为在教育的作用下,人的本性可以发生从性恶到性善的转变。墨家尽管在许多观点上与儒家不同,但也肯定了教育对人性的影响。墨子认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具有塑造人格的作用。古代的教育家相信人性的可塑性,主张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个人主观努力的作用,强调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选择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他最早主张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使接受教育不再只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孟子认为圣人和一般人其实是一类人,一般人只要一心向着善的方向发展,坚守自己的“善端”,也可以像圣人那样伟大。古代教育家都主张扩大教育范围,赋予受教育者平等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发展和完善自我。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各个学派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把以仁、义、礼为核心的反映宗法等级精神及仁爱精神的思想道德及相关的文化典籍作为教育内容。比如,孟子把仁义礼智看作人性的重要内容,所以认为学习以仁义礼智为代表的思想文化是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的。而荀子认为正因为人性恶,所以需要学习礼义法度,这样人后天的行为才能受到约束,符合道德规范。这表明,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要符合人的发展需求,而且必须与时代发展的趋势紧密结合。

最后,在教育方法的问题上,古代的教育家以人性论为依据,总结了很多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如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提倡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孟子重视人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荀子重视外在条件对人的影响,所以注重“积”、“渐”、“闻”、“见”、“行”等教育方法的使用。这些教育方法,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强调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的结合,是后世教育方法的来源。

综上,古代教育家们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论证并实践了人性论对教育的影响,建立并发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教育理论体系,将人性论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地展示了出来,突出了人性理论与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人性论是中国古代教育观的思想基础。

[1]张燕.中国古代人性论与教育观的关系[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2]周佐霖.对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再认识[J].创新,2011(04).

何小梅(1993-),女,汉族,重庆人,延安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在读。

D90-05;D

A

1006-0049-(2017)24-0107-01

猜你喜欢

人性论荀子孟子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磨刀不误砍柴工
和谐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周公心性论甄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