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困境的“东方出路”
——道家哲学
2017-01-29王蔷蔷
王蔷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人之困境的“东方出路”
——道家哲学
王蔷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500年前同时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人类文化突变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他认为每个文化都有一个能够奠定各个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轴心时期。中国先秦时期属于人类历史上主要存在的七个“轴心时代”之一,它汇入了中华文化洪流之中并塑造着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这一时期中国古人对所处的世界和社会的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特征,探索先人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今天我们遇到的问题,梳理我们的成就是为了超越现在的境遇,道家哲学作为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代表,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启示,从这些启示中能找到解决人类面临的时代困境。
道家哲学;人生哲学;中西文化
一、道家哲学的思维范式
道家哲学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的学者对道家哲学具有很高的评价,比如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曾评价道家学说“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鲁迅先生也认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家哲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道家哲学具有希腊哲学的朴素性特征,在思维范式上两者很相似,但有本质上的差异:西方的“现象-本质对立论”和中国的“天人合一论”。道家也把世界的本源理解成“道”。万物由之而来,灭亡后又归附于它,这种还原论似的解读是与古希腊的本源论相似的,道作为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争议很多的,到底什么是道,道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象实体,这些争议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探讨余地,但这不是本文的任务,道家的人生观的思维范式就是渗透着道的这种本源特性。道有强盛的主宰力和控制力,是我们认识和理解的唯一,对于道的理解就是对于整个世界的理解,人就在世界之中,人对于世界的体味就是在于人之行为与世界的双向作用中,你塑造着理解道的同时,道也同样影响着你,虽然道是你的体味对象,但是你也在把你的自我特点置于道的观照之下,在现实中去具体化,所以,道家的人生观就是对于道的理解体悟在人身上所体现的行动性。所以,道家人生观的思维范式是以道为体,因道而为的理解和行动。
在庄子,“道”成为人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①庄子哲学与佛教的禅宗有很多相似之处。②按照以前的理解,道家的这种消极人生观与佛教的避世思想是一样的,但是出发点绝对是不同的,宗教的理解在于对原教旨的阐释而生发的一种宗教体悟,而上文我们看到,道家的人生观更多的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怎么解决自己在世界中安身立命的问题的,二者的出发点是绝对不同的,佛教讲避世,是因为在佛教核心思想是“空”、“有”思想,事物的成、住、坏、空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作用,并非有主体本质在其中,这就是印度沙门思潮的一个最大特征,所以,世界皆空你又何苦去执着呢,执无为有就是苦恼的根源,如法相宗的法藏种子就是有破法的玄妙,能使有漏生无漏就是成佛的根基,所以,佛教的放弃就是源于对世界的理解是这样而产生的。
道家的人生观并无这么玄虚,道家的人生观更多的是预设了理想,理想的缺失就需要理想的恢复,原则就是自我的行为是成功的关键。这一点更多的是伦理而非宗教的理解,所以,虽然同为避世,道家的避世是要为了使自己的心去体味道的力量,从而与自然合一,而佛教的避世就是因为世界为苦恼根源,为贾不为真,所以,避世是为了修行自我而到涅槃境界。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二、道家人生观的一些简论
老子创思想,庄子发扬光大,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体味到的是一种时代力的召唤,老子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世道,庄子的时代更是窃国者诸侯的时代,老子的思想整合更重于认识我们的世界,而庄子更多探讨的是解脱困难大众的切实之路,因此,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的人生哲学也较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甚为巨大。
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对于儒家的礼教持批判的态度,人本身就具有一种纯真的心智,在原始时期是人安身立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基,但是到了后世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这种纯真的心智,所以我们才需要礼教的力量去约束,但是,礼教的力量是违背人的本性,限制人的自由的,我们不可能在礼教之中感到人性的幸福,而是一种枷锁般的束缚,所以,道家是反对儒家的礼教之法立民的做法的。这就是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三十八章)。
道家是反对像儒家那种用社会性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儒家主张人在社会中,构成社会,所以,对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包括问题的解决是需要社会的力量的,人在社会都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用等级礼法去约束人们,解决一切问题,但是道家认为这就使人丧失主体性了,人就淹没在社会之中了,人要想自由,就需要打破这种种束缚,如庄子追求的那种“独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超越世俗的价值取向的“真人”“至人”“神人”。体现的是高洁和理想的形象。
在政治上,老子追求的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我们面对的是诸侯争霸的时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我们对于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中生长出来,原因何在,诸侯的影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国家制度的问题,怎么才能解决,在于恢复到一个理想的国家状态之中去,这个状态就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度。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三、结论
道家人生观是中国古人对于人的问题的一个思考,我们不能从知识性上去思考它的正确与否,要是如此就是强迫古人,未免是自取其辱,我们面对古人的这些东西可能想演说而又不能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最频繁的词应该是文化,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文化,感受着文化,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如饮食文化,社区文化,性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已经影响着每一个人,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存在着受不同文化影响的社会联合体,但是,文化又是什么呢,据不完全统计,存在着3650多种文化定义,我们不能说那一个就是文化真正的定义,只能把文化大体的特征提出来,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用广义的文化范畴去尽享今天的演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是新时代对于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民族的要求,中国特色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杰出典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是社会精神文化层次的重要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符合我国国情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太多的重视社会主义这四个字,而完全的忽略了中国二字,对于西方文化采取完全的批判态度,扣资本主义文化帽子,而不能客观面对,因此,今天的我们要重视中国二字,西方的文化根源可追溯至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一个是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共同构成今天的西方文化模式,而中国文化源头是儒释道,东西文化的不同本质决定了差异的多寡,而共同之处又需要人类去发展,西方现代社会,进入后工业文明时期,出现的一些文化危机是会给我们启示的,而中国社会的深度异化,又会使西方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形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应对中西方文化问题的新手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是以人民群众的自由解放为目的,使人民群众在物质保障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精神生活,在继承传统优良文化基础上而重造现代性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个性弘扬人文精神,我们意识到这些的同时,在现在也在进行着文化建设,我们的奥运文化,大冬会文化就是较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而重塑中华民族之文化,世界主义地提出普世伦理的探索,也是人类在文化层面的一个新要求,东西方文化均面临着重振的任务,新的时代对于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用新的手段去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就是用新的手段去解决中国的新问题,我们要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形成新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点之所在,在保护中国性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共筑中华新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重要的,也是时代,国家对于我们这代少年的要求,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完成时代大业。
[注释]
①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99.
②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99.
[1]詹姆士·斯鲁威尔.西方无神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汤漳平,王朝华,注释.《老子》.中华书局,2014.
[3]孙通海,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6.
[4]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99.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
[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王蔷蔷(1993-),山东临沂人,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B
A
1006-0049-(2017)24-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