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丝路精神”看习近平对邓小平和平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17-01-29

山西青年 2017年19期
关键词:和平思想发展

李 帅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从“丝路精神”看习近平对邓小平和平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李 帅*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丝路精神源于古丝绸道路上商旅、学者、东西方使节的实践,源于近代中国饱尝战祸之苦求和平而不得的惨痛经历,也源于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提出的“平等互利、和平发展”等理论,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和国情基础。邓小平作为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改变了毛泽东时期人们对“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的看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对我国和平外交政策作出了突出贡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①为载体,通过为古丝路精神赋予的时代内涵,辩证地继承了邓小平和平发展的思想。

一、邓小平和平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时代主题论”的提出

过去人们受历史教训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认为战争不可避免,战争迫在眉睫,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党工作重心的逐步转移和改革开放方针的初步确立,中国到底在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国内环境,该如何科学地制定国内外方针政策成为人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1984年5月,邓小平通过几年观察分析和对各国的实地考察,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胆略,首次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②。随后,“和平与发展”这一思想被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逐步被确立为我党的一大发展战略。

(二)邓小平全方位开放理论的提出

基于闭关锁国百年苦难的历史记忆,在我国人民经历探索过程曲折、损失之后,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对外开放理论。由于历史上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心理上留下的创伤和阴影,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怀有相当程度的戒备和抵触。邓小平强调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包括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开放。中国因动荡而落后多年,在对外开放中,邓小平从世界范围内吸收自由贸易成分,而吸收外资、引进技术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开辟了中国经济发展全新的航向,使中国的经济稳步向上。

(三)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邓小平一贯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早在1975年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他就顶着当时在党内占主导地位的“左”的思想的巨大压力及四人帮的猖獗破坏干扰,提出要尽量多地出口一些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③邓小平不单只是关注技术引进工作,更加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当时四人帮对知识分子大肆抹黑和无情污蔑,批判知识分子为“臭老九”。邓小平在重压下多次领导科技界拨乱反正,并于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鲜明观点。1988年,邓小平在总结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新特点时,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本国科技的同时,不断向外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起了生产关系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四)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思想的提出

1978年至1979年的一年间,邓小平作为中共实际领导人,以74岁的高龄先后出访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美国等七个国家,在走访中,邓小平意识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中的巨大差距,初步形成了发展中国使其与世界其他国家齐头并进,互利共赢的战略大思路。在面对与日本等国家的领土争议问题时,邓小平打破常规思维,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新理念令整个世界耳目一新,为在世界范围内解决这类问题开创了先河。

二、习近平对邓小平和平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习近平提出“醒狮论”坚持与世界各国和平合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世界局势的新变化,辩证地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思想中“和平与发展”的有关思想,并针对国际上某些不友好的言论,于2014年提出著名的“醒狮论”,即如今的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④习近平“醒狮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国人柔中带刚的独特智慧,一方面反驳了某些敌对势力对中国“国强必霸”的威胁言论,表明了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大国之仁的底线,中国绝不可能重复鸦片战争后被压迫被殖民的历史悲剧。历史和实践早已证明,只有在拥有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下,中国才能很好地发展自身,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国际事务贡献积极力量。中国作为一头苏醒了的狮子,愿与世界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合作。

(二)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共倡开放包容

在2012年12月5号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习近平提出的这个“事业”不是一个国家单独的事业,而是因其独特的大局眼光,放眼世界。在2013年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逐步形成了以“一带一路”为抓手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自邓小平上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对外开放,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实行第二次对外开放,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第三次对外开放,具有更高的战略水平。在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官方文件中,更多的是“愿景与行动”的提法,这是一种创新,打破了以往类似文件中各地统一安排规划为主的模式,在与各项目各国家实际合作中,开放更多样灵活。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开幕式上提出弘扬丝路精神,要尊重道路选择。在讲话中,习近平形象生动地用紫罗兰花做比喻,在百花争艳的花园中,我们不能人为的将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花,世界上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经受着不同的历史遭遇,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造就了不同的现实国情。中国尊重阿拉伯国家自己的发展道路,也尊重其他国家自己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关于开放、包容的理论,是对邓小平全方位对外开放理论的全面继承。早在1978年5月,邓小平就曾说过:“等我们……我们对第三世界的贡献可能会多一点”⑤。虽然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但邓小平还是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向世界作出承诺,将对第三世界作出贡献,30年后的今天,习近平将这一承诺继承并发扬,现今的中国发展迅速,不仅对第三世界作出贡献,也欢迎地缘国家及地区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

(三)习近平推进科技文明互学互鉴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样共生,中国主张与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习近平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所做的引用,习近平借用古语表达了中国人民愿与亚洲周边国家地区和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信念。“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是科技带。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沿线周边国家应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中国将与其他国家一起,使科学技术交相呼应大放异彩,使文明在互学互鉴中共同发展。

(四)习近平继续开创互利共赢发展局面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上任伊始,便鲜明地提出我们将“……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⑥显示出我国领导人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与各国长期合作的战略意志。其后几年间,习近平在重大场合多次提及,于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的开幕词中,总书记重申推动“互利共赢”,并将其范围不断扩大,以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三、对当前和平发展的新思考

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邓小平和平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立足时代新的特点,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和总结,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未来,我们将制定更加完善的对外开放新举措,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

[ 注 释 ]

①新华网.习主席的“丝路新语”: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02/c_1111413684.htm.

②邓小平思想通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530.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

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3.29.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42.

李帅(199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5级中共党史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A

1006-0049-(2017)19-0195-02

猜你喜欢

和平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