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思考与探析

2017-01-29张鑫芳

山西青年 2017年19期
关键词:社会化儿童政治

张鑫芳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思考与探析

张鑫芳*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揭示,这对于确定教育在社会总体中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过去的思考中,对教育系统内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探讨却十分有限,这直接影响到教育理论的构建和教育实践的进行。理论上的不清必然带来实践上的模糊和混乱,而实践上的混乱必然带来实践结果的低效。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双重内涵以及儿童政治社会化与学校关系的思考,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效展开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政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经过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政治观对其一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制约了成年后政治人格的特点。正确政治观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

(一)政治社会化

目前,不同的理论学派对政治社会化提出不同的定义。社会教化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组织、群体有意识地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知识的灌输或政治人格塑造的过程。赫斯和托尼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团体或机构指导幼年成员或新成员学习、掌握有关的政治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这种观点强调社会组织和群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个体学习论则把政治社会化视为社会成员政治学习的过程。戴维·伊斯顿和杰克·邓尼斯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其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①个体学习论强调了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儿童政治社会化

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在政治社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上述两种理论的论述,可以将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归结为两类。第一类是将儿童政治社会化看做一种外在的社会过程。政治社会化意味着,社会以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理想塑造儿童,即儿童接受这种政治理想,认同现存的政治制度,以便这种制度能够持续存在下去。第二类是将儿童政治社会化看做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它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是指从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获得有关政治主题的知识,形成某种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方式等。②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我们更多是强调第一种类型,即把儿童的政治社会化看做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教化,并没有把儿童内在心理过程落到实处。因此未来儿童政治社会化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其政治心理形成的过程。

二、儿童政治社会化与学校的关系

如何促进儿童政治社会化?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少年儿童组织就是一个促进儿童社会化,尤其是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组织。吴小玮在《少儿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以中国少年先锋队为例》一文深刻阐释了少年先锋队的政治社会化功能。③那么在实际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究竟处于怎样的角色。何芳在《西方政治社会化与学校教育之关系研究概述》一文中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脉络、内容、阶段以及学校政治社会化的方式、目标以及结果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但是对于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应有的角色没有一个明确的阐释。④学校究竟应该在促进儿童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教育者值得考虑的问题。

学校是进行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最为有效的场所。杜威曾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我们通常所想的狭义教育,没有我们所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民主主义便不能维持下去,更谈不上发展。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通过这种工具,任何团体所珍视的价值,其所实现的目标,都被分配和提供给个人,让其思考、观察、判断和选择。②对儿童而言,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学校是进行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启蒙重要的场所。学校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并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当儿童与学校建立关系以后,“以学校为基础的教育过程”开始运作,使一切正常化,但是学校有时也会产生“不期望见到的边际效用”,因此克拉夫基认为除了教育过程的正常化以外,学校应允许并要求儿童发展“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就是现存的规则、制度与习惯的改变,或计划的、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行政的、政治的改变。虽然那些改变是以成人为主的,但是那些改变会影响到儿童的观念。⑤我国当今一直在倡导着弘扬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社会政治的改变也理应融入到以学校为基础的教育过程中,并且能以切实有效地开展活动的方式深入到儿童的内心。

从当今教育的发展来看,学校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具有模糊性,少先队活动的开展也处于良莠不齐的状况。因此,学校应该在促进儿童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定位并努力提高儿童政治社会化程度,即在培养教育儿童的同时更应该审视如何将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与政治人。

[ 注 释 ]

①马起华.政治社会学[M].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239.

②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75,71.

③吴小玮.少儿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以中国少年先锋队为例[J].少年儿童研究,2011.

④何芳在.西方政治社会化与学校教育之关系研究概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

⑤詹栋梁.儿童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74-175,194-195.

[1]马起华.政治社会学[M].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239.

[2]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75,71.

[3]吴小玮.少儿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以中国少年先锋队为例[J].少年儿童研究,2011.

[4]何芳在.西方政治社会化与学校教育之关系研究概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

[5]詹栋梁.儿童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74-175,194-195.

张鑫芳(1990-),女,汉族,甘肃景泰人,山西师范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

D

A

1006-0049-(2017)19-0096-01

猜你喜欢

社会化儿童政治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