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2017-01-29张龙
张 龙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张 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的视角,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并提出了通过国家政策支持、高校教育改革和大学生自身完善等对策,进一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就业;高校;生涯;大学生
据统计,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共计795余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往年没有实现就业的人员,可以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一直都是一项民生问题,不单单与学生本人的发展和前途有关系,也深深影响着国家及社会的安定。
一、就业难的成因
(一)社会层面
人才市场结构性就业失衡导致就业难。高校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1.大批量求职人员的竞争,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困难,各地不断涌出的新生就业人员和原本的下岗待业人员,就业人数一直提升,市场劳动力持续处在供过于求的局面。如此,大学生虽然学历较高,但工作经验较少,很难得到用人单位认可。
2.东西部经济发展有差异,发达地区恐难实现就业
东西部在地势、经济、机会、待遇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如此,毕业生想去的东部地区企业不需要那么多的求职人员,再加上毕业生本身能力素质还无法达到企业用工的要求,然而经济落后的西部、边缘、贫困等地区却是很少招到大学生。
3.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导致就业难
企业盲目设置招聘条件,对应聘者的工作经历、学历要求过于苛刻,企业要求职者必须有工作经验和高等学历。这样一来,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会被拒之门外,一些有能力的学历不高的毕业生将会十分受阻。
(二)高校层面
1.教学模式滞后
很大一部分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仍使用以往的模式,仅在乎传授理论知识,轻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没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
2.就业指导缺乏系统规范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胜任能力的培养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应如生涯规划般贯穿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能光凭几场就业指导讲座,那样很难让学生找到合适的职业。
(三)毕业生层面
1.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
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因自我约束能力差很容易误入歧途,迷失自己。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能通过考试就行,一点也不重视实验实践课程,导致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除此,还有很多高校的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差,怕吃苦,心理的承受能力差,往往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些困难和挫折,就会表现的悲观失望,对未来失去信心。
2.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
据调查,很多应届毕业在毕业的时候都很少有职业生涯认知,对自身认识不够,对未来发展概念模糊。在校期间,对自身学习和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更不用说对就业政策及就业形势等问题的有较完整的了解了。
3.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至少是大学生,应该享受很好的待遇,殊不知社会和用人单位并不能买账。他们还认为发展中城市缺乏机会,不愿意去就业,处于眼高手低的局面。此外,还有些毕业生仍倾向去国企、央企等国有单位工作。
二、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层面强化社会职责
1.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的体系
国家可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编制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促使大学生就业逐步人性化、规范化、法制化。可以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安排合适的岗位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给予就业困难的学生一定的经济救济。
2.加强调控,促使人才合理分配
各个地方,可以制定合理的人才招聘政策,积极鼓励毕业生们深入基层,甚至支援西部,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可以指导企业积极走向高校,与高校学生进行接触,为人才对接提供平台。
(二)高校加强就业指导
1.根据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
高校应当培养符合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高级人才,针对一些用人较多的岗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并创新专业建设。
2.根据需求,加强课程设置
社会需要有理论、懂专业的综合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当以此为目标,以构建“产、学、研”无缝对接的教育模式,在课程建设做足功课,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多花心思。
(三)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1.立足长远,树立良好就业观
在小城市、小企业存在大量岗位,很多岗位都有针对大学生的政策保障,对此,毕业生应当积极应聘。千万要虚心学习,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不可以眼高手低,要踏踏实实地从基层做起,不断学习和进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2.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
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大学毕业生要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不仅重视专业和技能的学习,而且也要努力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
3.实现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
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目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这是一条可以既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为其他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的路径。
三、结束语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学生和家长殷切需要,是保持高等教育良好发展的需要,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国家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表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1]陈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中国电力教育,2008(1).
[2]耿涛,蔡红,朱军,丹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宿州学院学报,2010,25(2).
[3]马增.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江科技,2010(2).
G
A
1006-0049-(2017)22-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