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观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7-01-29曹爱萍
曹爱萍
法制观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曹爱萍*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新时期下,我国政府提倡依法治国,而高校作为知识和技能的汇聚地,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法制观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高等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法制观念;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分析;探究
在社会新形式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法律意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思政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其主要包括心理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集体教育以及爱国教育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越发显著,其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掌握法律的作用和本质,并且引导学生用法、守法、知法,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正确的维法意识和守法习惯。
一、法制观念融入思政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课程设置不健全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思政教育与法制观念充分结合的基础和保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传播法律知识的关键载体,同时也是实现二者结合的重要渠道。但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基本都是缩减版,缺少教学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同时,其课时较少、安排不合理,基本只在大一或者大二年级安排,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而授课形式基本而选修大班。
(二)对实践教育缺乏重视
法制实践是思政教育的关键目标,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实践教育缺乏重视,对法制观念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带来严重影响。首先,由于缺乏重视,导致实践过程相对简单,基本只是组织学生开展法律宣传,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运用以及巩固理论知识,学生难以通过有效实践领悟法律精神;其次,实践教育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当前,虽然一些高校设置了法制实践部门,但是却难以为提供学生有力的实践途径,对学生的实践效果缺乏反馈,难以通过实践活动指导理论教学、验证课堂知识。
(三)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首先,我国思政教师多为思政专业毕业,很少有教师毕业于法学类,同时,由于大多数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岗位,缺少在社会中进行法制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法制教育中不够专业和系统,难以实现思政教育和法制观念的有机融合;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缺乏对法制教育的重视,在财力以及物力方面缺少投入,无法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进而导致教师的法制教育水平难以提高。
二、法制观念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路径分析
(一)深化教学创新与改革
第一,高校要以思政教育为载体,对法制必修课进行完善,并且适当增加其课时,为法制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提供教学评价,同时,高校还要合理安排法律必修课课时,结合学生特点以及专业类别,开设相应的法制课程,例如,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产权、经济维权以及经济犯罪是当前社会和公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高校也要将其融入到教学中;第二,高校要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通过实践加强学生对法制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是法制观念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主要原则,高校要利用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例如举办参观监狱、模拟法庭、法庭旁听以及社会宣传等活动,并且通过实践教育,实现思政教育以法治观念的充分结合,通过切身体会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
(二)强化思政教师素养
实现思政教育与法治观念的充分融合,需要教师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按照既定的方法和原则,将二者完美融合,因此,思政教师一定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础和较高的个人素养。首先,高校要注重建设一支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深厚以及政治立场坚定的专业队伍,而思政教育与法制观念的融合提供专业支撑;其次,高校要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知识水平的专家,在高校中挂职、兼职,积极参与到课程设置中,而二者的融合提供人力支撑;最后,高校要注重提高现有思政教师的教育能力,制定聘用条件、考核标准以及管理机制,并且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促使教师掌握法制观念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三)通过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育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以及各个行业中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日渐突出,因此,教师要注重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开展网络教育。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是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兴自媒体的主要应用群体,微博具有随时分享信息、信息快速更新、信息传播及时等优势,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和喜爱。通过相关调查显示,我国88.7%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博,并且通过微博浏览信息、获取信息、查看同学动态以及了解当前社会焦点问题。因此,思政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微博或者微信的前沿性和即时性,通过自媒体工作对学生开展网络教育,在实现法制观念和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教育宣传,引发学生的重视和认同。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心理特征、行为个性以及思维理念,不断探索法制观念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径,通过有效的教学创新和改革,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能力,利用网络开展融入教育,进而提高法制观念融入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阚言婷,赵国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文化学刊,2015(05):150-151.
[2]阚言婷,曾贤贵.新媒体语境下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7):124+126.
[3]田静萍,徐玲平.“中国梦”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9):257-258.
曹爱萍(1984-),女,汉族,江西万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哲学。
G
A
1006-0049-(2017)22-0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