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我党对奔赴延安知识分子的接收程序
2017-01-29王洋
王 洋
延安时期我党对奔赴延安知识分子的接收程序
王 洋*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7
1937年8月25日,我党在国统区设立第一个公开办事处,办事处的设立对于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前方部队的后勤供给和人员物资的转运发挥极大作用。国共二次合作抗战,我党积极促成并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支持并参与抗战,尤其是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感召下奔赴延安,如何有序组织并安排使用这些知识分子力量成为了我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知识分子;托派分子
一、延安时期我党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成为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诞生在国家主权遭受破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的积贫积弱、封建专制制度的桎梏使近代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拥有着较为自我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取向。对于政治生活的参与必然影响到执政党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故而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在任何时期都是执政党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建党后,如何定性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并对其阶级地位予以评价,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建党初期,知识分子在党内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随后党内片面强调“领导机关工人化”,出现打压和排斥知识分子“左”的倾向。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彻底纠正“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同年八月颁布《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经济上都更加注重保护知识分子利益。
这一时期,延安到底有多少知识分子?1943年12月22日,任弼时在中央审干总结会议上发言说:“抗战后来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71%(其中高中以上19%,高中21%,初中31%),初中以下约30%。”他们作为人才储备或使用,构成了延安知识界的主体。
二、各地设八路军办事处向延安输送知识分子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国民党统治区一些主要城市设立办事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采购与转运军需物资,接待中共过往人员,同时输送各界进步人士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掩护中共地方组织的活动,营救被捕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等。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宣传和政策感召下,许多知识分子纷纷来到延安入党参军,他们中除了满腔热血的青年学生、也有术业专攻的专家学者,正如毛泽东在192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谈及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阶级①:一部分反动派知识阶级附属于大地主、工商业家、官僚和军阀,此类乃民族革命不容的死敌;一部分是中产阶级中知识分子,小地主、银行工商业工作人员、小律师等,他们对民族革命的态度是矛盾和极易妥协的,需要我党加以教育引导;另一部分便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该阶级无论从阶级属性上、人数上都不容忽视,他们拥有为数不多的资本积累,想要继续扩大并追求中产阶级的地位。然而由于战时条件的反差让他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最后一部分便是无产阶级贫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携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因此,八路军办事处在接收知识分子过程中最大程度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同时,有序组织并对大批知识分子阶级成分进行审查是十分有必要的,八路军办事处也在该时期扮演重要角色。
《我要去延安》一书中陈明回忆道“云阳办事处将我们一行人送至三原办事处,在三原,我们一行二十多人的组织介绍信,由刘济文一并交给办事处的负责同志,但只有刘本人才有党员介绍信,其余的人都是群众。我和林瑾、徐克立三个人只被证明是民先队员。林瑾慌了,我劝他别急,既然刘济文是党员,交了党组织介绍信,由他来证明我们是党员不就行了?我自我解释,也向林瑾解释:我们这一路上,要经过国民党辖区,把这么多党员的名单写在介绍信上,是不安全的。林瑾这才有些放心。”我党经历过国民革命失败后,总结教训开始注重对党员干部隐私的保护,也就使入党审查的程序复杂了许多。曾任抗日军政大学、延安民族学院教员王仲方在回忆录回忆“1937年的延安鼓楼大街人群聚集,他们之中,有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有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有知名的学者教授周扬、陈伯达、何干之、艾思奇,有知名的演员崔嵬、孙维世,有丁玲带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救亡演剧队导演和演员。人群中有老有少,有全家一起到延安来的,如汪道涵的父亲汪雨相老夫妇,带着六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儿媳、女婿二十多人,李琦的母亲李之光带着四个女儿,小女儿还未成年,都分别到了延安。”
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其成分不同,动机也不同。有的是怀着好奇来看看共产党是什么样子,亦有不满国民党腐败统治迷茫观望,有的是旧社会走投无路跟随潮流,也不乏不满包办婚姻逃离家庭追求自由的,有的是朝圣心理来延安追求一片心灵净土,那一声“同志”,让多少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有了“到家”的感觉;动机各不相同,甚至是奇怪的。但绝大多数是青年学生,他们是怀着热情和理想拥护共产党干革命的。
党中央如何在接受的同时准确鉴别托派分子,确保党队伍纯洁性,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八路军办事处在接收知识分子同时还担负着鉴别其阶级属性的重任。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不仅是满腔报国热血就能“朝圣”延安的,需要有学运组织者有序组织,并携带组织介绍信填写《赴延安人员登记表》至八路军办事处审核登记。
奔赴延安知识分子王仲方回忆录里记载道“他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一边和我们拉起家常。问我们叫什么名字,多少岁了,为什么要到延安去。我们都一一作了回答。接着他从抽屉里拿出几张纸,摆在我们面前,上面一张是赴延安人员登记表,下面两张是考试卷。他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考考你们,看看你们的水平怎样。我很快填完了登记表,看了看考卷,后面几道可把我难住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什么?什么叫托洛茨基派?“托洛茨基”我连听都没听到过,这怎么回答呢?我斜着眼睛去看金以恭,他也在搔头皮。那年轻干部看到我们为难,就说:“好了,不要写了,这些问题你们以后都会明白的。现在回去等通知吧!”
通过八路军政治背景的初步审核,知识分子们被有序输送至延安,进入延安后政治身份的审核就结束了么?当然没有,被安置住处后知识分子按自身特长被编排至不同班级学习马列知识,在学习同时仍需定期对自身家庭成员、成长背景以及接触人员进行回忆式的汇报,党中央有专门人员对所受到的思想汇报是否前后不一进行核对。
三、接收知识分子到延安后的安置
大批知识分子的涌入,对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干部培训和意识形态领域创造了价值,同时也使我党面临着如何安置和最大程度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问题。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六字方针“团结、教育、使用”,鼓励知识分子在理论学习同时进行实践劳作。
首先明确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大胆任用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身上有资产阶级思想、其自身的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人特长,其培养和任用方向也是有区别的。许多知识青年被分配至综合性学校进行短期培训,坚定其政治方向、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同时也在该过程中进行比对核查;军事方向的抗日军政大学、文化方向的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化理论较高选送至马列学院学习,要求他们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其次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利用红色理论的海洋来增强我党的感召力,主要有《解放日报》、《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等,这些理论刊物对培养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上优待知识分子,不仅拨专款抽检教学楼、实验楼,经济上也给予知识分子补贴,例如陕北公学校长每月5元,教员20元,而同时期政治委员10元,很多知识分子先做学生后做教员,形成教育资源的一种良性循环。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生产,开荒17831亩,细粮3300担,粗粮6600担,毛泽东题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中共中央的知识分子政策通过对知识分子理论层面的学习教育和思想改造,培养其联系工农、结合实践的实事求是的党性作风,形成独具特点的延安知识分子群体,这批知识分子为后期充实党员干部做了人事储备,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宣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M].人民出版社,1925.
[3]任文.我要去延安—陈明回忆录[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任文.我要去延安—王仲方回忆录[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付关怀.浅谈抗战时期延安的知识分子[J].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6]曹宏,周燕.寻踪毛泽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7]成忠礼.涂光炽回忆与回忆涂光炽[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278.
王洋(199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K
A
1006-0049-(2017)22-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