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被保护下的白族村寨传统社会文化的变迁*
——以大理喜洲古镇和云龙诺邓千年白族村为例

2017-01-29杨素兰肖世金

山西青年 2017年22期
关键词:喜洲白族村寨

杨 娟 杨素兰 肖世金

浅谈被保护下的白族村寨传统社会文化的变迁*
——以大理喜洲古镇和云龙诺邓千年白族村为例

杨 娟**杨素兰 肖世金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本文就以大理喜洲古镇和云龙诺邓千年白族村为研究地,对当地白族居民的语言、建筑、服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论述,总结分析了被保护下的白族村寨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保护白族人民传统社会文化的对策建议。

白族村寨;文化变迁;传统文化保护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传承的精神纽带,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积淀的文化和民俗传统各不相同,当前,在全球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一部分传统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濒临灭绝;也有少部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产生了异化和变迁;部分传统文化得到有效开发和保护,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调查地点基本情况介绍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各个民族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其个性,彼此相互借鉴。而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白族文化逐渐消失。

为了考察被保护下的白族村寨传统社会文化的变迁,调查组选取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喜洲古镇和云龙诺邓千年白族村进行了调查。云南大理市喜洲镇历史悠久,汉代为叶榆县治,南诏时称“大厘城”,又叫“史城”,是南诏国的北防重镇。云龙诺邓千年白族村位于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诺邓是云南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庄,该村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是一颗埋藏在深山的有历史价值的明珠,现有着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遗存,诺邓如今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二、白族人的语言和生活习俗现状

白族是—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生活在大理境内的白族人主要使用白族语和汉语进行日常交流。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种保护政策的实施,目前白族人的语言以及生活习俗(服饰、民居建筑等)均发生了变化。

(一)白族人的语言

白族人的文化和历史传说等,主要靠老一辈白族人凭记忆通过口头代代相传。通过调查,大理境内的白族语言主要以家庭传承和父母口传身授为主,多数年轻人、孩子都会讲白族语,而且精通汉语。白族语言主要在白族人居住的村寨使用较多,有部分村寨的白族人在使用白族语交流的过程中也已经夹杂了很多汉语词汇在里面,已经渐渐被汉化。

被保护两个白族村寨,据2000年末的统计,喜洲古镇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81%,当地的多数年轻人、孩子都会讲白族语言,而且精通汉语,他们在与本地人交流时就讲白族语言,与到喜洲旅游的游客就讲汉语;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与当地人交谈得知喜洲古镇中外来人口也很多,久而久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与外来人口的接触逐渐增多,在交流过程中也吸收了许多汉语,并把它融入到白族语言当中。而在云龙诺邓,据《云龙县志》上的记载,直至1990年人口统计,少数人口占总人口的84.73%,白族占72.27%,由于少数民族种类较多,并且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而不同地域)的交往常常使用汉话,因此大多数地区的青年既会讲白语也会讲汉语,在诺邓古村,当地老人的白语相对纯正,而年轻人外出打工务农,与其他地区的人接触得久,白语就掺入了许多汉语。

被保护下的白族村寨,由于被开发为旅游景点,知名度在不断地提升,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当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接触也逐渐增多,当地人的白族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被汉化。

(二)白族建筑

白族建筑历史悠久,“一正一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几院(六合同春)”是白族建筑典型。

大理喜洲是白族社会的缩影,通过这个缩影更能了解和认识白族的昨天和今天。规模宏大的喜洲白族建筑是千年古镇的象征,大理喜洲唐宋时为南诏大理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经济繁荣昌盛,为其建筑工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兴起,喜洲著名儒商严加第二十世后裔严学侯先生把精美的白族建筑艺术、多姿多彩的白族民风民俗和三道茶表演结合在一起,推向旅游市场。走在喜洲古镇里,你会看到民居都具有白族建筑的特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严家民居,严家民居传承着白族民居传统建筑形式,包括精美的木雕(木雕长廊、三滴水木雕门楼、叠景楼、雕窗花)、泥塑(在照壁上的喜鹊、白鹤、梅花、松柏等泥塑表示春天永驻、益寿延年)、石刻(石雕门楼、雕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八仙道具、八卦阵图象征着吉祥安康)、彩绘(六角砖厦台彩绘)等艺术手法。喜洲古镇的建筑豪华古朴、典雅大方,老舍先生也曾在《滇行短记》里写道:“喜洲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而云龙诺邓白族村与喜洲古镇相比则显得“小家子气”,云龙诺邓古村可能知之者甚少,但这个古村落是一颗埋藏在深山的有历史价值的明珠。诺邓是一个典型的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村落,由于出产优质的盐,汇集了四方商贾,经济繁荣兴盛,因此有了历经千年风霜雨雪沉淀下的历史文物古迹,诺邓古村的建筑依山而建,一层一层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民居建筑鳞次栉比。从村口到村落的最高点之间是一级一级的台阶,顺着台阶上去,除了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纯粹白族风格的院落以外,你还可以看到1000多年前让诺邓经济繁荣的古老盐井,逐渐往上,还有当年由朝廷钦命、威震一方的五井提举司衙门旧址,玉皇阁,财神殿,龙王庙,万寿宫,贞节牌坊,古驿道等都表明当年这里的辉煌和显赫。

虽然两个地方都是作为被保护的白族村寨,但是喜洲古镇相对于云龙诺邓千年白族村较为有名且发展较好,喜洲古镇作为旅游景点近年来发展迅猛,而诺邓古村曾经人杰地灵,现如今盐业衰落(村中仅有一口盐井)、村庄寂静(生产的压力使得人们离开家园,村中只有老人、小孩和外地商人)、教育荒废(孩子们上学较远且基础设施条件不好)。

(三)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因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一般来说,男子的服装各地大体相同,穿对襟衣,衣较短,山区还在外面再穿一件羊皮褂;穿宽裤脚裤子,戴黑包头或瓜皮小帽。妇女的服饰则各地有着差异。

喜洲世代伴水而居,生活环境十分优越,服饰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并且喜洲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拍摄地,里面的服饰比较有代表性,例如电影中金花(白族人管女孩都叫金花)头饰代表着“风花雪月”四大美景。在喜洲古镇里,很少有人穿白族服饰,严家民居里的导游和工作人员都穿白族服装,穿的是电影《五朵金花》里具有特色的白族服饰,其余人服饰和其它民族无异。在诺邓则不同,未婚女子黑包头露顶,梳独辫盘入包头内,形如满月。已婚妇女梳发髻,插银簪,包头较宽不露顶,戴耳环。青年妇女喜穿白、蓝、绿、粉红色上衣,衣前襟短,后襟长,覆臀部;在衣领、袖口绣花边图案;裤子宽大,多为蓝、黑等深色,裤脚上锈一道花边,系绣花长围腰。老年妇女的服饰大致和青年妇女相同,但上衣颜色偏暗,多为青、蓝、黑等色。由于各民族交往密切,白族的服饰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农村经济不断繁荣,服装改变也很快,现在青年人都喜欢穿流行服装,不再穿白族服饰,在与诺邓古村里的老人交谈中得知,现在村里只有少部分老人(特别是妇女)仍穿原来的民族服饰,还有一部分是重大节日的时候穿民族服饰,平时也就和汉族一样。

经过我们的实地调查和平时在生活中的观察,在服饰方面,无论是被保护的白族村寨还是一般的白族聚居地,绝大多数人们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有什么特殊活动时才会穿民族服饰,有很少的一部分老年人会在日常生活中也穿原来的民族服饰。

三、被保护的白族村寨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受其自身地理位置影响

喜洲距离大理古城和蝴蝶泉等著名旅游景点较近,并且开发得较早、发展较快,喜洲的白族建筑艺术、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知名度较高。诺邓古村地处偏远山区,随着盐业的衰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交通不便,并且知之者甚少。但两个白族村寨都有许多外来人口到旅游景点经商,思想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受到了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喜洲古镇开发时间较早,旅游资源众多且各具特色,一览无遗、古朴典雅的白族民居建筑,浓郁的民俗风情歌舞表演,地道的白族三道茶,三滴水风味饮食等;旅游业发展较好,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人在家乡就能赚钱,不用为了生活背井离乡。而云龙诺邓古村开发相对较晚,旅游资源单一,游客少,当地青年人迫于生活压力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把古村里的房子出租给外地商人开客栈,古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喜洲旅游业、经济发展迅速,在传统文化中加入了许多现代化元素,社会经济发展对当地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而诺邓古村由于宣传力度小,旅游资源少,知名度不高,发展就相对缓慢,但传统社会文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受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两个被保护的白族村寨主要居住的是白族,但也有许多其它民族,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白族村寨来了许多外地商人,当地白族居民也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其它地方打工的,人口大量流动,白族居民已开始慢慢地接受和适应当前的主流文化及其它民族的文化,甚至有些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识较淡薄,觉得没有必要传承下去,造成不能正确认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缺失。在调查中发现白族社会文化受附近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语言、服饰、民居建筑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影响。

四、对白族村寨传统社会文化保护的建议

云南有众多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氛围和文化特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们世代耕耘在这片土地上,保留至今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将其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了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必要对白族社会文化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白族人民自觉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作为一个民族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自觉意识显得极为重要。保护和传承白族人的传统文化,政府应采取资金投入和政策照顾等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鼓励和引导,培养年轻一代白族人的文化自觉意识,逐渐树立白族人自觉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弘扬白族人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推动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普及

在白族人口聚居的地区实行双语教学,在学校内增加具有白族文化特色的活动,发行民族文字报纸,开播名族广播电视节目、电影等,积极建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

(三)认真落实保护民族语言文字相关的法律规定

我国为了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在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方面取得很大成效,但同时也要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落实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发展的法律规定。

(四)在保证古镇风貌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

完善白族村寨内外环境和基础设施,逐步改造与古村落不协调的环境因素,改善外视环境,增强白族村的吸引力,在整体上保证古村落、古镇风貌的原真性。整个规划要以恢复古镇风貌的保护开发为主在对古镇风貌和文化进行悉心保护的基础上,结合诺邓古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需要,对诺邓古村范围内建设进行整治,把诺邓古村建设成为以白族民居和历史文物旧址为主体,重点发展民居观光和洞经音乐演奏、以诺邓火腿为特色产品等民俗文化展示的特色产业型小镇,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其知名度。喜洲以白族商帮代表之一的严家大院为中心实施白族民居保护和开发,对喜洲周边白族村庄进行开发,逐步形成以喜洲古镇为中心、辐射蝴蝶泉景区,周边村庄民风民俗参观区等大理旅游新核心区,增加大理旅游新亮点。

[1]赵勤.大理喜洲白族居民建筑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2]王乐琪.大理诺邓古村聚落营造和保护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3]李宁.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J].云南社会科学,2001(增刊).

[4]费孝通.中华民族的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罗文海.云南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建筑的形式与理念[D].昆明理工大学,2004.

[6]金少萍.近现代云南白族地区服饰习尚的变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

[7]云南省云龙县志编纂委员会.云龙县志.农业出版社,1992.

[8]老舍先生.《滇行短记》.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白族文化的变迁研究——以大理地区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B05);指导老师:段妍智。

杨娟(1997-),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

G

A

1006-0049-(2017)22-0038-02

猜你喜欢

喜洲白族村寨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锅巴粥
无蚊村寨丁屋岭
传统村落旅游的政府主导开发模式
村寨——海坪彝寨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远处的喜洲
“祖荫下”的家族理想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