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
2017-01-29万相宏新疆艺术学院
□万相宏 新疆艺术学院
贝多芬的第七首钢琴奏鸣曲( Op.10 No.3 )是其较早期的作品之一。这首奏鸣曲扩展了块板乐章的形式,共有四个乐章,其形象的特点体现在丰富的多样性和新明的相互矛盾。克里姆辽夫认为,此时贝多芬丰富的创作思想暂时还未找到完善的形式。“……应该指出《第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客观’的特点。但是透过‘纯音乐’的虚假形式,这儿还是显露出贝多芬通常所具有的标题性倾向。通过运动来领悟周围世界的这一主要的、中心的、指导性的形象是非常清楚的。以形形色色的、浮光掠影般的印象和感受令人心醉神迷的大自然的道路,我们认为这就是第一乐章的主要内容。[1]”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以一个弱起开始。这个弱起拍的结构几乎贯穿全曲,在这一乐章的很多部分都能发现这一主题,这些部分都要明确地弹奏出来,尤其是弱起拍的第一个音,需要表现出具有强烈的倾向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保持够一个完整的音值[2]。尽管是以弱拍开篇,第一个弱起音仍旧是坚定的。之后旋律以连音线的形式滑向第二个跳音C,需要将这个跳音弹得更短促。这个弱起的结构会在全曲的很多地方出现,可能根据音乐的发展而表现得有所不同,但整首曲中的弱起拍都应当像开头的几个音一样——具有倾向性。这种以饱满的弱起开头的不断运动的短小旋律,体现出这首奏鸣曲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形势。
四个下行音结束后开始上行,在第4小节处双手八度突强。第四拍又以弱起开始,这一部分曲谱的注释是p,同样要注意四个音的律动。第5小节最后一拍和第6小节的前三拍是这段旋律中需要突出的音,相同的A,为了做出对比,前一个音可以弹得类似于跳音一样轻巧,后一个音要用手指站稳在琴键上,并且保持够完整的三拍音值。第7小节的高音D也和前面一样。第8小节的前三个连音过后又是一个弱起,并且延长到了第9小节的第一个音,在这里的#D的两拍要完整,滑向类似于跳音的E,在第10小节这一乐句结束。左手是连续的双音,应当体现连贯,以包括弱起的四个音为以一个单位的下行,要把这个下行的第一个音弹重一些,到第四个音逐渐变弱,但衔接是要连贯的。之后是八度,在10小节结束。两个空拍以后,右手以六度音开头到16小节的结束是一弹到底,连贯,似乎很突然,左手的第一个八度跳音要弹得急促,迅速跳起,衬托之后八度的突强,到13小节左手第四拍#A的八度跳音要弹得明显的弱。到16小节这一句结束。之后是主题的另一种形式,从18小节开始渐强,到21小节的两个八度跳音都是ff,这里的四分休止符要空够拍值。22小节延长音的三拍过后,副部主题出现,曲谱标明的是p,到30小节为止,右手旋律总体应当是连贯的、轻巧的。左手四个八分音符的第一个音,是需要保持音值完整的,手指要站住,声音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重。
在30小节左手的#F之后的休止符上紧接着的是右手#C的弱起,之后旋律一刻都不休息,直到53小节结束。从31小节到38小节,右手不停地八分音符连续弹奏,因此左手的旋律成了这部分律动感的主要来源,31小节和35小节的第二拍上都有sf的标识,要注意弹准确,这几个小节的跳音十分短促,五个跳音的排列呈渐弱形势。39小节到41小节左右手交替,注意40小节的cresc.标识。从38小节开始到44小节,左右手的每个小节的第一拍上几乎都有八分休止符或者八分音符的延音,为了表达出紧凑感,这里的第二个八分音符与第一个音符或休止符的间距要缩到最小,但必须要有间距。之后的旋律是没有一刻停顿的,到53小节结束。紧接着,旋律又变成了另一种,右手清脆的旋律,左手带动着这个旋律的起伏,这就在双手互相帮衬下进入下一个部分。
67小节到85小节这一段部分的旋律几乎由连音线构成,所以严格按照曲谱上的标识弹奏非常重要。旋律活泼,充满新生的力量,每个连音线中的四个音为一组,不间断地向前发展延伸,推动编织出这整段的旋律。同样,弱起音是为了突出旋律而要重点表现的音。每个连音线断开的地方要有短小但又很明显的空隙,在这里如果踩延音踏板就要在每个空隙之间换掉。这样的曲谱安排似乎能感受到犹如生命般不断生长与蜕变的动力。从85小节到93小节,左右手都是连续的进行,在86小节有cresc.需要注意。93小节第一拍还是强的,紧接着就变成了p,左手的前两个八分音符在这里应当体现出这一点。之后右手仍是生机勃勃的形式,虽然标识是p,但旋律仍旧在发展当中。97小节左右手相互颠倒,但形式未变。按照标识,顺利弹到105小节,这一段结束。但一个四分休止符过后,紧接着另一个旋律出现,与之前的不断生长的动力不同,这一段宛如在这里开出花朵般的悠扬,句首的第一个弱起音仍旧是重点。这一部分在113小节结束后,又回到了旋律波动的形式,弱起的音仍旧是重点,旋律都是连续进行的。
12~132小节旋律不间断。在展开部开始,ff之后紧跟着p,这样的力度变化应当表现得明显些。133小节的三拍的和弦要弹够整个三拍的时值,不能提前结束。紧跟着的第四拍和之后的跳音要十分轻巧,要明显区别于之前的强音,相较于ff要非常弱,却饱满,富有生命力。这里右手连续跳音不宜渐强,甚至似乎有种渐弱的趋势。但标有ff的音仍要突出。133小节的左手的第一个八分音符也是要弹成ff,紧接着第二个以后就弱下来。137小节到140小节是同样的。141小节左右手相互替换了位置,但并无太大差别。展开部不像呈示部那样多变,整个展开部是由密集的八分音符和充满紧张感的跳音组成,对于这部分的把握,应当严格按照曲谱中的标识来弹奏。
183小节,展开部结束在双手的sf三拍的延长音和弦,其间并没有休止符的停顿,以p开头,和呈示部同样的起始旋律,再现部开始。再现部与呈示部除了调性与个别部分不同之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291~298小节要比呈示部类似的段落更加扩展,开始似乎还是悠长的,却随着不断变化的调性和标注的cresc.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以强音结束。
第298 小节进入尾声。伴随着pp的音量,再一次出现以四个连音为一组的形式,弱起仍旧是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四个音中的第一个仍需强调,音值要弹完整,第二个音要相对弱一些,而且随后都有渐弱的趋势。306小节开始稍微有一些变化,四个音不断地从下向上发展,再返回低音继续重复之前的模式,而且调性在每一次从下向上发展时也发生了变化,在317小节停止向上发展,保持在原地,并且之后又跟着很多的重复,这里仿佛是从不断质疑逐渐到不断否定的过程,所以这里的连音线标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连音线包含的几个音都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从317小节开始这个部分第一次出现sf,再到320小节时sf在左右手同时出现,这里的音逐渐沉重,加上323小节的cresc.,整个旋律向低沉发展,这是尾声中出现的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内容,所以谱面上的标识必须弹清楚才能充分表现出这里的特点。
从327小节开始忽然间结束了这样沉重的否定的趋势,左手又出现了不间断的八分音符,右手再一次以四个音为一组的状态轻快地发展起来。右手是贯穿全曲的弱起节奏,要求和之前一样,注意327小节左手第二个八分音符下的p。从333小节开始,左右手同时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沉稳地向上发展,333小节的p,到334小节开始就出现了cresc.,到341小节出现ff,并且右手需要突出的高音的音型除了突然改变的四度之外,几乎是级进的,这期间的渐强应当是非常稳重的,而高出的四度音要相比变化之前显得稍强一些,这些细节需要在整个的大的渐强里适当地进行调整。这样微妙却又层出不穷的不断变化,展现出这首曲尾声的极大魅力。从341小节开始,强音ff出现,接着342小节左手高了八度,更加急促地推进了整个旋律,到343小节,双手两个和弦都有sf,这是最强音,但是,它们之间还隔着一个四分休止符,为了将这两个强音的sf都强调出来,所以切记休止符的时值要准确把握,如果踩了踏板在有休止符的地方就一定要放掉。全曲的整个情绪在344小节以休止符结束。
结语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由于其内容深刻、丰富,因而被广泛传播。奏鸣曲Op.10No.3 第一乐章的结构相较于之前的几首奏鸣曲而言,很富有逻辑。就这首奏鸣曲构思的规模而论,其音乐内容深刻,形势异常完美,具有很强的交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