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十四)
——感受到专心投入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满足与充实

2017-01-29黄孝六李士金谢婷韦菁周琳李文文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艺术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上台李老师笔者

□黄孝六 李士金 谢婷 韦菁 周琳 李文文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薛宝钗是一个美貌而性格温顺的少女。她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顺从环境,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博得上下一片赞扬。她信奉传统道德,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训黛玉‘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绩的事……最怕看了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她规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她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对金钏的投井,对尤三姐、柳湘莲的悲剧,都采取了冷漠的态度,成为符合封建标准的‘冷美人’。[1]”上文中,论述薛宝钗的文字逻辑混乱:(1)她是“性格温顺的少女”“顺从环境”;(2)“信奉传统道德”;(3)她“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4)她“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深入思考后,我们会发现,一个“信奉传统道德”的人,其信条往往是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人对自己有着一定要求,往往不会“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而“性格温顺的少女”又与“城府很深”相矛盾。

黄老于新浪博客上的《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一文中批评袁编说:“王实甫剧作‘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折’。(三卷,226页,倒6行)按:‘各一折’,应为各一套。何以只提‘《破窑记》四折’,而漏掉《丽春堂》四折?是疏忽,还是有意?王系大家设有专章,按理不应疏忽。如说有意,亦即否定王对《丽春堂》的著作权,不知著者掌握了什么过得硬的理由。因为王实甫留下剧作三种,《西厢》有关作、王作、王作关续及关作王续等争论。而《破窑记》也存在关作抑王作之争。因《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和《元曲选目》于关汉卿名下均著录《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或其简名,其曲辞风格更近于关,故有人怀疑,今存明钞本为关作。上述两部存在争论,唯独《丽春堂》没有争论,因各种版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于王实甫名下均著录此剧,现存剧本如《元曲选》本,《古名家杂剧》本均题作王实甫作。且《丽春堂》写金代事,多用女真曲牌,故王国维、吴梅、胡适等人都根据这一情况将王实甫定为金代人。此意虽不足取,但《丽春堂》确为王作,前辈研究者从未有人提出过异议。除非袁著持有足以震惊研究界之重大发现,不然,这里只能看作一个不应有的疏漏。[2]”

二、感受到专心投入一件自己喜欢事情的满足与充实

笔者学习了李士金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受益匪浅。李老师第一节课便与众不同,令人眼前一亮。不同于以往教师照本宣科式课堂的死寂,李老师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大有学者风范。李老师说的“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为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句话出自《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并没有自己解释这句话,而是引用程子的解释:“为己,欲得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朱子肯定“为己之学”,否定“为人之学”,这与宋儒理学强调个人的人生修养相符。李老师研究程朱理学十分深刻,让人自然感受到古人、士大夫的一种风度气质。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师令作为学生的我们回味无穷。在之后的课堂上,李老师别出心裁,退居“导演”之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演员”。

以笔者为例,第一次上台时,笔者没有经验,也不够重视,将一代文豪苏东坡的知识讲得寡然无味。在台上,频频被“导演”或叫停或快进,最后被李老师点评“审美鉴赏能力不够”,这让笔者深感沮丧。但是,笔者十分幸运,在同学投票后,获得了第二次上台的机会。第二次讲《金瓶梅》时,笔者得到了李老师的认同,虽然仍存在一些小缺陷,如声音小、内容过多等,但这并不影响整体连贯性和趣味性。态度决定高度,讲《金瓶梅》的成功,是笔者付出努力而得来的。但更重要的是,笔者感受到专心投入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的满足与充实,以及探索知识的乐趣。这时,笔者又回忆起李老师说的一句话:“坚持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无疑,正如李老师所评价的,这学期课堂整体是成功的。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李老师将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系统讲述作家作品的时间较少,让笔者感到遗憾。

三、“一展自己的风采”

李老师采用让学生“一展自己的风采”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上台讲课。不得不说,当走上讲台进行讲课时,笔者的内心其实有些拒绝,因为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要上台讲课,而当前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否完成这一任务仍是个未知数。但渐渐地,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很新奇,学生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准备课堂所讲内容,通过幻灯片呈现以及口头讲述出来。

以笔者为例,当李老师分配任务后,笔者仔细准备,在图书馆找资料、翻阅相关书籍和上网查找相关论文资料,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然后,笔者精心准备幻灯片,将找到的资料整合,设计教学步骤,最后在讲台上讲述本课的知识,这一经历相当宝贵。毕竟在大学课堂上由学生自己上台讲课的机会实在是难得,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大有帮助。正是由于这一点,笔者学到的知识比以前所学的知识更为深刻。因为由学生讲课,学生经过深入准备,收获的宝贵经验十分丰富。

李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堂与其他教师的课堂大相径庭,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创新。面对这样的新式课堂,一开始大家都是拒绝的,因为学生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后准备讲课内容。但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课堂讨论气氛,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们的讲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连笔者这种万年不上台的人也有了机会上台表现自己。《古代文学史》课程已接近尾声,但笔者还记得开学伊始,看到任课教师留着长胡子时,心里的第一感受就是:此人必是一位迂腐古板的老先生。开始上课时,难免感到失望,毕竟作为学生,我们一直接受的是教师教学,学生听讲的模式。所以,当开始打破改变这一模式时,我们内心难免充满了抗拒。当然,经历了这样的上课模式,笔者也看到了它的优点。学生讲课,教师进行现场点评补充,能够很好地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学生完成一次上台讲解,需要在课后认真准备,就笔者而言,自己讲的课,经过课后准备,印象十分深刻,理解也较为透彻。当然,这样的上课模式,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能力。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反而接受了这样的上课模式,对于这样一位长胡子老师,他的上课激情和个人评价,都值得赞同和表扬。

四、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圣贤文化传承必须依靠教育、重视教育。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盛衰,而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于是,对于课堂艺术的讨论、教材的研究要透彻,理解要深刻,备课要充分。主体与主导关系问题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技巧[3],诸如此类的话题成为圣贤文化不可分割的细节内容。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深刻影响着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例如,语文教科书中有所谓“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应试教育体制却没有给学生留下大量的阅读时间,教育管理者不得不围绕如何提高考试分数管理教学常规,强化教学视导。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而不单单是纸上的文字,尤其是管理者更要言行一致。

猜你喜欢

上台李老师笔者
该得奖的李老师
老师,别走……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上台说汉服
宠物难伺候
李老师的心事
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