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
2017-01-29朱帮明
朱帮明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浅谈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
朱帮明*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指出了明确的道路,同时引发我们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精神进行思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着重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因素影响着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树立,拖延着依法治国的进程,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种种迹象也在暗示着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是大势所需。
(一)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诉求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稿)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并要求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根据以上政策和实施办法,培养大学生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诉求。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一体化进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是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培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根据法律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从而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三)有利于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普及化阶段,据教育部2016年4月7日发布的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在校生毛入学率达40%,预计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50%以上。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精神力量,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加快现代法治化的进程。
二、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犯罪类型正在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因此,针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中国社会缺乏契约精神,且对大学生的此类问题少有重视
从诚实守信的约束层面上来讲,中国缺乏的是契约精神,网贷之家2014年12月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各类P2P借贷营运平台1575家,问题平台数高达367家,针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研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三)大学生教育课程设置忽视大学生诚信法治教育
从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培育体系现状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法治教育的根本缺陷。高校领导注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而忽视了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塑造和培育。从现有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培育课程设置来看,本科生阶段仅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门通识课程引导大学生塑造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这种课程设置不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方法
大学生处于思想逐渐成熟阶段,对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应当用对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开展诚信法治实践,将诚信法治教育与实践有机的结合
高校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契约精神的认识,完善大学生诚信法律实践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法律实践,例如“模拟法庭”,法庭旁听等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以便做到学以致用。
(二)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主题宣传,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良好的诚信法治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校园网络发展成开展诚信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学校相关部门如实记载,毕业后随大学生的人事档案一起交给用人单位,增强诚信档案的威力。
(三)完善大学生的教育课程设置,引导大学生塑造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
现如今的大学生的教育课程中,除了专业课教育之外,大多仅有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部门可以增加与法治和契约精神相关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和诚信意识。
(四)树立法治信仰,强化契约精神
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治和契约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法律、诚信知识等途径,积极参加诚信法治主题活动,力求在活动中发现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重要性,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
四、总结
目前,我国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理论体系还不成熟,需要国家、高校、大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谋求高效、和谐的进取之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探索出适合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方式,才能更好地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建设。
[1]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7/0214/05/CD79GJC300018AOP.html.
[2]卢涛.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三论[J].经济研究参考,2016(22):89-90.
[3]张素君.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J].法治博览,2017(03):151-152.
[4]段忠新.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山西农经,2016(12).
朱帮明(1983-),男,汉族,河北景县人,硕士,沈阳理工大学,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9-0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