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中医院校护生职业道德的培育*
2017-01-29何彦泽
何彦泽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在完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中医院校护生职业道德的培育*
何彦泽*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医院校护理专业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护生的重要任务,应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点,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贯彻在护生职业道德培育中。
一、坚持课堂主渠道,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课堂教育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医院校应利用好这条主渠道,完善护生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丰富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扎根教材,将教学内容研究细、研究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现阶段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名副其实的“本土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关注受教育对象,将书本上的理论与护生的思想现状相结合,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要创新教学方法,让护生能够“听得进去”,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有人气、接地气的课程。
其次,发挥人文课程、专业课程的协同作用。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也都是“课堂主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基础课及各门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是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还要将专业教学作为全过程育人一个重要部分,可通过增加课间见习的方式让护生尽早的接触护理临床工作的方式、强度,了解职场人际关系,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有所预期。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等人文课程更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将护士职业生涯中的各种真实情节带入课程,运用情景教学、CBL教学、PBL教学,引领护生身临其境地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护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再次,强化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大多数中医院校按照国家要求已开展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教育(本文用职业生涯指导课指代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更多的是照本宣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帮助护生性格测验,分析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就业指导课程对护生进行简单的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方面的指导,很少有对护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在这种实用性不强的教育下,根本无法帮助护生提前做好应对职业逆境的准备。因此,中医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职业生涯指导课教师应根据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及不同年级护生的需要,开展科学化系统化的入学教育、学业生涯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全方位提升护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最后,遵循青年心理发展规律,培育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学问,当然也必须把心理学当做自己的知识来源和借鉴的对象①,遵循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校护生处于一生的黄金时期——青年期,这一时期是护生心理发展、认知能力日趋完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最关键的是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决定护生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针对不同护生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透过师长教育、朋辈引领,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指导护生保护身心健康,学会合理宣泄情绪;运用榜样的力量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格完善、心理健康、价值观正确的人必然也会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熏陶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的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的丰厚滋养。中医院校应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逆境商教育的丰富资源,重视其具有的巨大育人作用,并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在文化灌输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还可以设立相关内容的选修课,真正讲透“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兴趣培养方面,可以通过类似“中国诗词大会”、“礼敬中华”等形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培养护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医文化与护理文化并非没有相通之处,早期的中医学与护理学是密不可分的,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就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的高度概括。还有,我国东汉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总结了药物灌肠术、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等护理措施;明清时期又有焚烧艾叶、喷洒雄黄酒、蒸汽消毒衣物等护理方法的记载等等,都为护理学的发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职业道德方面,《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与《南丁格尔誓言》均对专业水平高超、技术精湛、高尚的职业品德修养有着明确的要求。高等中医院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将自身的中医文化特色寓于护生职业逆商素养培育之中,如采用中医经典诵读、中医文化节等活动形式,引导护生爱中医文化、学中医文化、用中医文化。
三、以文化人,突出校园文化的培育载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育等显性教育的补充,应当发挥其在护生逆商培育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关键作用。中医院校应加强文明校园建设,构建丰富活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课余文化活动,打造优良的逆商素养培育环境。通过入学教育引导护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使其了解专业学习方向,平稳过渡角色转换期;重视“节庆”育人功能,举行“5.12”国际护士节庆祝活动和授帽仪式,净化护生的心灵,使护生感受到护理事业的崇高与伟大,激发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开展护理技能大赛,加深护生对专业知识,体验工作范围内可能产生的压力,督促护生主动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评估病情和操作技能;开展护生求职能力大赛,邀请业内专家担任评委,锻炼护生人际沟通能力,打造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四、注重实践育人,扎实推进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作为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社会实践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院校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为指导方针,围绕时事热点,通过义务支教、“三下乡”、志愿者服务行动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活动,组织护生深入了解国情、党情、社情。在实践的过程中使护生重新审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感受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价值和意义;提高护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优势同时也发现不足,增强护生面对职场的信心;培育护生全心奉献、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提升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五、应用新媒体,唱响网络“励志音”
在“互联网+”社会背景下,青年护生群体对网络新媒体有极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同时,护生的一些思想上的新趋势、新问题也源于网络,中医院校适时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共同传播正能量,也更符合当下智慧校园背景下“智能化、感知化、互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平台深入挖掘新媒体在护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作用,分别开设不同栏目,推送丰富的信息,吸引护生主动靠近,提高信息的沟通和协同效率,再通过护生间有效的分享与转发,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高等中医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育出专业能力出众、职业道德高尚的护理人才,努力开创我国护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 注 释 ]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3.
*2017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DSZ-2017-027)研究成果。
何彦泽(1986-),硕士,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9-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