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新观念*

2017-01-29

山西青年 2017年11期
关键词:协同素质教育素质

于 扬 邓 琦 张 昊

1.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2.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协同育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新观念*

于 扬1**邓 琦1**张 昊2*

1.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2.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随着高等教育对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提升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融入式教育模式显得重要而紧迫。本文在充分研判十年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及广大青年学生诉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协同育人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式建构新视角,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探索。

协同育人;融入式;素质拓展

随着高等教育对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提升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融入式素质拓展教育新模式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是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着力服务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而构建的,与第一课堂教育主渠道相辅相成的创新工作理念和实践探索。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发展现状

(一)国外高校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我国素质拓展教育开辟了先河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以古巴和林肯为代表的教育评价理论及素质教育论、主体性教育论、杜威的教育思想等各种学习理论、智力理论和教育理论等,对学生课外活动和素质提升高度重视。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不应埋头死读书,而应学以致用,教育应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智能,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受教育者个性的全面发展。

20世纪游戏理论开创了高等学校课外活动的先河,学校层面逐步开始将课后游戏引入日常教育教学环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20世纪末国外大多数高校成立专门指导机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部分课外活动纳入学分制系统,直接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名全日制大学生每周用于课外活动的时间长达22小时,大大超过在教室里听课的时长;澳大利亚某大学规定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累计社区服务时长100小时;很多大学拥有几百甚至上千个课外俱乐部……素质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繁荣化的发展态势。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中国起步晚、系统性不强

在国内,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此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基于对海外研究成果的引进和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学生活动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教育与评价》等。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80年代我国教育人本论的形成密不可分。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以来,围绕素质教育进行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02年3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是一项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计划”的实施是近十年来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中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有益探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从此深入人心。调研结果显示,2009-2011届学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主要的实施对象和受益者。他们对“计划”印象深刻,毕业时每人档案袋中均装有一本详细记录大学四年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和取得成绩的“素质拓展证书”。他们认为“计划”的实施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同届同学中有很强的认知度,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为了增加一些经历认证,学生们都会按照素质拓展要求明确素质发展目标,结合个性需求,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校外志愿服务等方面付出实践努力,“计划”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很好的鞭策作用,高校全面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极大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然而,多数江苏在宁高校却已从2010年后逐步淡化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认证工作。在历经多年实践后没能持续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在于:素质拓展计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属于共青团组织唱“独角戏”状态,尚未纳入人才培养的全局中定位;相应的经费支持、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系统化、科学性、课程化设计;没能与时俱进地使用高效率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严格的过程监控,传统的纸质证书认证模式带来认证工作极度繁琐、类别不清晰、给分不规范、推进无力、用人单位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和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素质拓展建设亟待重新审视、创新建构。

二、教育新常态下重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当代学校教育中的充分体现

我国人本教育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指导,以儒家“人本”教育思想传统这一民族土壤为根基,并接受、改造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而逐渐形成。当前高等学校积极构建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是深刻理解与把握教育人本论精髓的具体体现,一方面体现了教育人本论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具体化了教育人本论,在当下教育新常态下有利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二)是OBE理论与当代高等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新探索

OBE被称为“基于学习产出”或“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其发展基于泰勒原理、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论。1981年由美国学者Spady率先提出,并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该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广受关注与应用,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在OBE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素质水平有清晰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该理论显然与传统高等教育中以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是当前高等教育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创新研究的坚实理论根基。

(三)是高等教育新常态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多次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手段等,在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协同育人视域下融入式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式的建构与推行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以促进学生构筑终身发展基本技能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各类活动项目,在相应领域中完善智能结构的重要育人举措。它有利于促进共青团与教育教学相关部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结合校情审慎研究、清晰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式,将其更好地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拓宽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提升团队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在高校素质拓展领域的重要作用

当前,高等教育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意识不断提升,很多高校在教育实践中高度重视调动各方积极性,着力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江南大学“企业家辅导员”育人项目有效实现了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的互惠共赢,促进了“学校为企业助力、企业回馈教育事业、协同提升育人质量”的良性循环,社会优质资源的引入为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注入了新的力量,而高校也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和回馈社会的优质平台。沈阳师范大学“三全育人”的创新举措实现了育人工作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其秉承的“校内协同是基础”、“校外协同是关键”的育人理念与实践大大加速了育人工作的进程。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素质拓展,曾一度由共青团组织提出并在多年间由学校团委独自承担、组织运行和指导,常给人以“可有可无、可多可少”,“闲时干一阵子、忙时停一阵子”的印象。近年来,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全面实施,尤其是其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时,除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外,学校教务处、学工处、招就处等相关部门也针对学生素质拓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观其效果,有关部门开展的素质拓展教育与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之间的契合度还不高,尽管从意识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但仍存在各部门唱“独角戏”的多头管理形式,工作整体联动性不强,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的主体性作用也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素质拓展教育在科学化建构、规范化运作、系统化推进等方面的力度和实施效果尚不理想。

素质拓展教育是一项关注学生生存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系统工程,牵动着每一位教师、管理者与学生。高校相关部门只有高度重视、统一谋划、协同合作、齐抓共管,方能促使其行之有效。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教育资源,教学、科研、就业、管理等相关部门都应积极投身其中,将对第一课堂之外的各项实践活动与工作项目、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服务加以整合,全局性、审慎性地对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各个模块、各类要素进行总体设计,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工程,同时广泛吸引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积极与研究院所、地方政府、企业单位等构建多元合作平台,形成战略合作联盟,其间精心组织运行,提供各项保障,构筑工作合力,统筹协调推进,着力构建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式建构,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2016LX092)。

于扬(1980-),男,江苏泰州人,河海大学,博士在读,南京晓庄学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邓琦(198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晓庄学院,团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昊(1981-),男,江苏昆山人,硕士,金陵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

A

1006-0049-(2017)11-0028-02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协同素质教育素质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