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博物馆教育中青少年的审美教育
2017-01-29曹丽芳
曹丽芳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 昆明 650000
浅议博物馆教育中青少年的审美教育
曹丽芳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 昆明 650000
根据青少年审美注重形象,直觉,感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以实物标本为基础,通过直观、灵活、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积极培育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青少年;审美教育;博物馆教育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审美教育对青少年来说主要是进行美的启蒙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审美观的指导下,使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同成人有明显区别,他们的审美需求当然会同成人迥然不同,研究青少年这类特定群体的审美偏好,对进行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一、博物馆对青少年审美培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倡导青少年多到博物馆参观学习,是因为当他们置身于未知环境中,往往表现得很兴奋,能够认真观察、积极提问,而这是他们接受知识、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美育作为教育手段能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使青少年走向人格完整。
(一)博物馆教育本身就具有审美性
“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其展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与审美价值。比如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牛虎铜案”,堪称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中华文物的瑰宝。此案全形为一头大牛成案身主体,双角前伸猛击,牛头结实有力,劲峰突起,重心前倾。尾后一头猛虎上扑咬尾,势均力敌,雄奇平稳。别有生气的是一头小牛在大牛腹下立住,纵横交错,虎动牛稳,动静和谐,充满生命的活力。它用写实的手法塑造出生动的形象,由于组合的多层次对比,使写实的牛头及前腿与虚去的背腹、静态的立牛与动态的猛虎、纵立的大牛与横置的小牛等形成虚实相生、动静相应,纵横交错的丰富视觉效果。整体比例虽上大下小,而给人的总印象却是稳重而不呆板。不借助于多余的装饰手法,巧妙地利用峰牛背脊的曲度,处理成盛祭品的盘形,把器物的实用功能寓于审美效果中。青少年面对这样一件艺术精品,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在他们感受着美、享受着美的时候,润物细无声地培育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博物馆灵活的教育形式更有利于青少年美育的培养
博物馆特有的教育活动将青少年的娱乐融入学习的过程。当他们在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经常会提“这是什么呀”、“这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博物馆教育的优势,当青少年身处众多的新奇文物中,好奇的天性最好地调动了学习的兴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青少年在艺术的氛围中,既能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得到美的享受。例如云南省博物馆开展的非洲面具展览配套青少年教育活动“Africa Show非洲小剧场”,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配、扮演不同角色,有斑马、大象、兔子等等,以活动为契机,通过沟通、协商解决问题,合作完成一幕舞台剧。在学习了相关展览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我审美能力;通过对参观内容的探索与讨论,逐渐将问题引入更深的层次,使青少年在领略自然界的造物之美的同时,油然而生了贴近自然、保护自然之情,为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推动青少年素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发挥博物馆教育优势培育儿童审美能力
关注现在与未来的联系是最重要的,博物馆理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使儿童在积极的状态下进一步培育审美能力。
(一)博物馆教育形式应更加强调寓教于乐
努力提高讲解员的素质,面对青少年儿童观众能以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行讲解,多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同时积极发展多元解说,利用展品自动播报系统,多媒体导览系统及体验互动系统,使更多的展品“活起来”、“动起来”,使青少年观众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的目的,进一步培育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二)博物馆教育应走向指导式、探索式
博物馆教育应当是自愿的、主动的,如何调动青少年的兴趣至关重要。结合青少年的审美特点,博物馆参观讲解可以设置一些互动参与环节,以指导实践的方式鼓励青少年探索、体验某些实物操作或场景表演。“悠悠艾草香、甜甜粽子尝。龙舟驶江里,绵绵情意长……”这是云南省博物馆在农历五月初五——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举办的“粽”情端午折龙舟活动。授课老师先为小朋友和家长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让大家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接着教授教折龙舟,让小朋友和家长共同完成,既体验了端午节习俗,又拉近了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活动现场欢声笑语,精彩纷呈。就这样,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内容美,形式美。
三、博物馆教育走向泛生活化
博物馆教育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原则,尽可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观众走进博物馆。也可以携带博物馆的有关藏品及宣传资料走进校园,配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青少年的生活体验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博物馆的教育资源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审美理念。“瞧,这是我剪的小恐龙!”“真有意思,没想到我也学会了剪纸!”3月31日,一堂妙趣横生的剪纸兴趣课在官渡区晓东小学进行,来自云南省博物馆的志愿者老师,现场传授了剪纸技艺。这种非遗文化的深度传承,打造出云南省博物馆馆校合作的新模式,让剪纸艺术进入课堂,使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真正进入到现代学生学习生活中。这样,在体验美与发现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总之,博物馆教育能够通过展示过去使人们更好地关注当下,能再以“泛生活化”的展品教育充实青少年的人生教育,通过这样有设计、有情怀的、有寄托的博物馆教育,一定可以取得青少年审美培育的良好效果。
[1]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2]席勒(Schiller.F.).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译林出版社,2012.9.
[3]李伟卿.云南民族美术史.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1.
G
A
1006-0049-(2017)24-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