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剪纸艺术对肖生玉雕造型的影响
2017-01-29赵瑞娟王淑兰史庆丰
文 / 赵瑞娟 王淑兰 史庆丰
清代民间剪纸艺术对肖生玉雕造型的影响
文 / 赵瑞娟 王淑兰 史庆丰
民间剪纸与玉石雕刻工艺作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历时悠久、博大精深,是华夏文明的两条支脉。独具民族个性语言的清代肖生玉雕设计,充分发挥了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性,并在玉石雕刻中融合形成新的设计形式,开拓了清代剪纸与玉雕设计共同创作的新领域。
俏色玉雕;民间剪纸;造型方式;借鉴
清代民间剪纸艺术以民俗化的心理特征、独特的造型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为肖生玉雕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清代肖生玉雕设计对剪纸艺术的借鉴和延伸,充分发挥了玉雕艺术家返璞归真的艺术创造性。对剪纸艺术的借鉴,使玉雕设计者在创作中不受拘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心中的艺术形象,打破了玉雕理性造型的束缚。把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理念融入肖生玉雕设计,激发了玉雕设计的灵感,丰富了玉雕的表现手法和设计理念,深化了玉雕作品的内涵和底蕴,切实推进了玉雕设计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清代剪纸与玉雕的巧妙结合提升了清代玉雕的文化内涵,使作品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限的人文魅力。尤其是剪纸造型在肖生玉雕设计中的运用,使每一件玉雕作品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面对作品更易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1]
民间剪纸与玉石雕刻艺术,是华夏文明传统造型思想下的、不同材质的艺术载体;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两条重要的支脉。两者所承载的都是同一文化形态,表达的都是华夏民族共同的情感。清代剪纸造型观念在肖生玉雕“巧色”设计中的运用有其必然性。两者造型语言相似,如传统题材的表现、平面性的构图、造型减法的运用、开阔的创作思维等。两者有着一脉相通的艺术渊源。它们虽然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语言,却都体现着相通的艺术视觉思维和大众视觉规律;相通的艺术根基是清代民间剪纸与玉石雕刻艺术两者共同创作的坚实基础。
一、清代民间剪纸艺术与肖生玉雕艺术的相通性
(一)创作思维的相通性
清代民间剪纸和肖生玉雕艺术创作都出自于人民工匠之手,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人民的情感和审美愿望紧密相关。两者在创作中都不是对景物如实的写生造型,而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直接诉诸于人类心灵的艺术品。两者的造型思想和表现手法都体现着中国传统造型观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的哲学观念。剪纸与玉雕作品表达着相同的民族精神内涵,如“托物言志”、“生动逼真”的造型特点,造型中运用夸张或变形来强调人物或动物的神韵。[2]
清代剪纸形象在肖生玉雕中的运用,富有剪纸造型特性的“阴阳虚实”关系成为玉雕作品中最打动人内心世界的主体。肖生玉雕设计借助“阴阳开合”、“阴阳互动”的表现方法,借鉴剪纸造型理念,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设计成祈福吉祥的鲜明主题,肖生玉雕作品具有完美、和谐、含蓄的诗意美。
(二)平面化造型语言的相似性
清代玉雕尊重自然之美,讲究“巧借天然”,在创作中遵循“取法自然”的原则,取得与自然的和谐。肖生玉雕创作需要设计人员依玉石天然的色彩纹理设计,匠心独运,巧妙安排“因形就势、由色施艺”,经过艺术家审慎的思考和设计,尽可能地把玉石天然的色泽特征发挥到极致。在肖生玉石雕刻设计中,要求保持玉石本身的颜色,突出玉石本初形态的特点。尤其是一些玉石籽料,皮色十分贵重,要求在设计中尽可能多地保留玉石自身皮色,平面化的线刻造型手段无疑是最好的创作方式。这可以突出主题,层次分明,俏色自然。而对于玉石本身颜色分层的设计,则需要对不同色层分别进行相应的平面设计。
清代剪纸艺术在肖生玉雕设计中的运用,大多采用平面浮雕造型设计语言,以点、线、面为基本设计语言。用开阔式的思维方式、平面化的表现特征创作的肖生玉雕作品可以随心所欲、删繁就简、大胆取舍。肖生玉雕创作用具有剪纸特点的简练线条进行概括和刻画,使玉石俏色的画面重点突出、虚实相衬,可以很好地增强玉雕作品的表现力。清代玉雕与剪纸艺术的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剪纸艺术在玉石雕刻材质上的延伸,大大的拓展了剪纸艺术的发展空间。同时,玉雕艺术借鉴剪纸这一独特的传统造型艺术形式,丰富了自身的创作语言。尤其是玉石雕刻中的俏色玉雕,剪纸艺术找到了更绚丽的舞台,展示自身的风采。[3]
(三)造型手段的相似性
清代剪纸与肖生玉雕皆具有温文儒雅、内涵丰富的东方艺术语言特征。两者的阴线镂刻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线条的运用中均讲究音乐般的韵律感,线条迂回不断,画面疏密、虚实交织变奏。剪纸讲求刀功的深厚恰恰与玉雕运筹帷幄的线性造型特点相符,透出精雕细刻的艺术感染力。[4]
平面俏色肖生玉雕作品中大多以阴刻为主,追求韵律感和节奏感,根据画面的内容要求线条疏密结合来设计。这是清代玉雕俏色阴线刻的一个显著特点。“剪纸的线”在玉雕俏色作品中的运用,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剪纸的线条善于突破自然事物的写实局限,善于运用大胆而概括的纹饰及富有装饰性的线条。精炼的线条可以更好地突出作品的装饰感。剪纸的线性特征,给俏色玉雕作品注入了更多活力,给观者留有无限的遐想和审美情感。玉石讲究雕工干净利落、线条精干、色彩分明;一气呵成的刀法,绝不拖泥带水。剪纸的线性特征在俏色玉雕中的运用,表达了艺术家无限的想象力、完美的设计能力、精准的刀功及精炼的线条表现能力。
(四)“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寓意的相通性
清代剪纸艺术是反映人民大众美好心愿的艺术形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它的重要造型特点。对美好生活祈愿的表达是剪纸艺术的创作动机,吉祥寓意也是剪纸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玉器经历了神玉、王玉、民玉三个阶段的发展。以往玉雕作品是特权阶级的必备品,远离人民大众的视野。清代玉雕作品已完全褪去被神化的、功利化的特点,肖生玉雕创作成为更亲近百姓的艺术作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寓意的玉器是最为常见的题材。
清代肖生玉雕创作对剪纸艺术的借鉴使两者的发展顺应了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要求。剪纸艺术以民间造型的方式给肖生玉雕造型带来了大量的生龙活虎的民间素材;以玉石这种特有的材料为媒介,向世人诠释清代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剪纸对玉雕的启发,增强了肖生玉雕艺术民间传统艺术的精神气质。肖生玉雕设计从剪纸造型获得启发,创作思路更宽,设计的作品更接近民众的内心需求。
(五)追求造型完整的相通性
清代的玉雕创作和剪纸艺术,在造型中都非常讲究“无缺憾的完整性”、表达思想的准确性,要求所塑造的形象在特定的空间中表达完美。两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都采用灵活的创作思维方式,凭着直觉和想象自然挥洒地创造,运用夸张和抽象的手段,大胆地把心中的形象创造出来。
清代剪纸与玉雕作品都是以生动的形象刻画来打动心灵、召唤审美、叙述情节。两者都强调整体造型的统一性,不仅注意个体形象,而且兼顾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画面充满有条不紊的韵律感和高度和谐统一的效果。它们在保证整体造型效果协调统一的同时,兼顾局部繁简、疏密、虚实关系及整件作品动静对比关系的协调处理,最终收到完美的效果。
二、肖生玉雕设计对清代剪纸艺术的借鉴
清代剪纸艺术和肖生玉石雕刻艺术传承着华夏文化的精髓,是享誉世界的民族遗产。两种艺术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和审美价值。清代肖生玉雕艺术设计中对剪纸的借鉴,使玉雕作品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自由随意、纵横时空构图方式的借鉴
清代民间剪纸艺术在创作中,不受任何约束地展现自己的想法,设计思维开阔,创作思路不受自然时空限制。肖生玉雕作品借鉴剪纸艺术的这一特征,创造出超越自然逻辑的作品,打破了玉雕特定造型规律。相关设计中鸟可以在地上飞,鱼可以在花丛中自由玩耍,人物和动物可以在天空中,不同季节的花朵以及不同地段的鸟兽也可以组合在一起。无拘无束的设计思路呈现出自由挥洒的视觉效果,表达了作者内心诗意的情感和美好愿望。
(二)符号化纹样的借鉴
新石器时期玉器以动物纹和植物纹为主。商代玉器主要是人兽复合纹。而春秋玉器都是象征着王令的纹样。唐代玉器纹样形象夸张呈现高贵气。宋代以后玉器纹样向细巧繁缛方向演变。玉器成为越来越世俗化的消费品。清代剪纸作品作为民间的艺术形式,往往以符号为中心,表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百姓心理。肖生玉雕设计适应民众消费的理念,设计中打破玉石雕刻程式化的限制,大胆借鉴民间剪纸艺术象征祥瑞的符号。[5]
盘肠是佛门八宝之一,又称为“八吉祥”“佛八宝”“吉祥结”等,是剪纸艺术中最钟爱的固有符号,既象征着对幸福、吉祥的期盼和祝福,也象征着人类的生生不息。
“寿”字是剪纸中的一个吉祥的符号,是剪纸艺术家最喜爱的汉字之一,是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主题,在剪纸中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命的无限热爱。[6]
云头纹又称“如意云”,或者称作“垂云纹”。它的形状像是下垂的如意,在剪纸造型设计中多为装饰在周边的纹样,象征着万事如意的吉祥祝福。
在钱纹中,圆象征着大家的和谐共处、和平包容,方象征着长幼有序的人生道理。钱纹在剪纸中也常常象征着富裕的生活,暗示人与人相处应该遵循天地和合之道。[7]
(三)完美性表达的借鉴
清代剪纸作品追求完美性的表达,不受时空约束,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在造型上,它更加注重主观感受和精神意念的表达。肖生玉器设计对剪纸完美性的借鉴,使玉器作品更加随性大胆,突破了以往玉雕程式化的局限,艺术家得以大胆地打破一切思想局限,任意挥洒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8]
(四)题材多样化的借鉴
题材广泛是清代民间剪纸艺术的特性。剪纸艺术具有广阔的表现领域。剪纸艺术题材在玉石雕刻领域的运用,拓宽了作品的题材。肖生玉雕作品成为生活现象的写照,通过特定形象与其它形象间的组合,使其获得新的形象,并赋予俏色作品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五)夸张造型的借鉴
夸张既是清代剪纸造型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艺术表现美好生活的创作手段。剪纸创作往往通过各种抽象、夸张的变形,展现出生活的美妙和对梦想的无限追求,大胆突破视觉差异,更好地解读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肖生玉雕作品大胆借鉴民间剪纸的夸张手法,既体现出客体事物的基本特征,又表达了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9]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富有“群芳母亲”美誉的清代剪纸文化艺术形式,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重视,在肖生玉雕设计中得到延伸和发展。玉雕艺术对剪纸的巧妙借鉴为世界文化和艺术形式的繁荣添枝加叶。玉雕设计造型在理解剪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剪纸形状,传达民俗的神韵,延承其吉祥的含义,让质朴的清代民间剪纸艺术在肖生玉雕艺术设计中散发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气息。
[1]高娜.中国民间剪纸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鲁开阳.论玉雕的形式美[J].美与时代,2003(8).
[3]陈许文.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4]朱艳辉.剪纸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2(6).
[5]孙山山.杨阳.花钱纹饰的吉祥寓意研究[J].戏剧之家,2015(7).
[6]徐初泽.浅析寿字纹在清代陶瓷装饰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2(4).
[7]付丽涵.外圆内方——铜钱的文化寓意[J].中国科技财富,2008(2).
[8]马永杰.中国传统情感化设计思想下的产品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8(6).
[9]陈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以《大鱼海棠》为例[J].出版广角,2016(11).
J528.1
A
1005-9652(2017)04-0153-03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7年度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我省辛集市玉石雕刻产业转型升级、跨越提升”(编号:HB17YS010)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赵瑞娟(1979-),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地质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玉石雕刻文化。
王淑兰(1977-),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设计。
史庆丰(1981-),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地质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民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