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清新纯美的绿叶
——比才歌剧《卡门》中的米凯埃拉
2017-01-29李婷霞
李婷霞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片清新纯美的绿叶
——比才歌剧《卡门》中的米凯埃拉
李婷霞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十九世纪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剧本改编自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其中二号女主角米凯埃拉为比才和剧作者所加。文章对米凯埃拉这一角色的存在价值进行了探讨,她温柔平和的气质与豪放不羁的卡门形成对比,她的加入改变了作品的道德取向,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影响。从中也可见作曲家的感性与理性、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共同作用于音乐创作中的。
《卡门》;法国歌剧;米凯埃拉
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的歌剧《卡门》名闻中外,从诞生至今一直广受欢迎。
《卡门》的女主角卡门是女中音,这种角色安排在歌剧中不多见,而其中的二号女主角米凯埃拉是女高音,这两个角色在剧中对立并存。原小说中本无米凯埃拉这一角色,比才为何要加入这一角色?米凯埃拉的加入对歌剧的音乐形式与内涵产生了何种影响,这反映了比才怎样的一种思想观念?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探讨。
一、从小说到歌剧剧本的变化
《卡门》的剧情取材于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同名短篇小说《嘉尔曼》。梅里美年轻时热爱古典文学,喜爱到处游学。1830年他在西班牙旅行期间,听到了有关当地北部山区的一些故事,这便是他写作《嘉尔曼》的素材。而歌剧《卡门》的脚本是在比才的授意下由梅尔阿克和阿勒威改写的。改写后的剧本已和梅里美的原作有了显著的不同。
在梅里美的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是一名在西班牙考古的学者,他差点拜倒在卡门石榴裙下,是霍塞将其救出,并向他讲述自己与卡门的故事。而歌剧《卡门》则删除了叙述者,直接以卡门和霍塞为男女主人公,并对原著中的人物与场景做了很多增删,强化了角色之间的感情纠纷,表现出更强的戏剧冲突。梅里美笔下的霍塞是一个死囚,一个胆大妄为的浪漫主义式的勇士,他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出身良好的巴斯克青年,因为执着于对一位多情、迷人的吉普赛女郎的爱恋,逐渐转变为一个强盗和杀人犯的过程。而在比才的歌剧《卡门》中,剧作者淡化了霍塞的思想道德转变过程,将他刻画成一个无情无义、意志薄弱的士兵。全剧只有第一幕比较忠实于原小说,最后一幕也与小说的结局相同,而中间的两幕剧情则是剧作者的创新。这些改变有剧作者自身观念的影响,但更多是出于剧场演出效果的考虑,即要迎合大多数观众的观念和品味,又要符合歌剧体裁不能容纳太多细节的特点。
在原著《嘉尔曼》中,实际上发展的主线只有霍塞和卡门这两个人物,其他人物都是用几句话带过。但是歌剧《卡门》是一部四幕歌剧,仅仅两个人物不能满足剧情发展及表现戏剧冲突的需要,因此歌剧新增添了许多人物,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第二女主角米凯埃拉。在小说中,这个角色只是存在于霍塞的幻想中“当时我还年轻,我总是想着家乡,而我始终相信只有那些穿着蓝裙、发辫垂肩的姑娘才是美丽的姑娘”[1],而在歌剧中米凯埃拉则以霍塞未婚妻的人物形象出现。还有就是第二男主角,斗牛士埃斯卡米洛,他的原型卢斯卡在小说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当然歌剧中也删除了不少的角色,如小说中卡门的丈夫,独眼龙加西亚。
二、米凯埃拉的角色存在价值
米凯埃拉这一角色的加入,可以说是歌剧这种体裁形式的需要。在传统西方歌剧的角色配备上,女高音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通常是正面形象的女主角,就像中国戏曲中的花旦,其与男主角的平衡、合作也是戏剧结构的重点。女高音的独唱咏叹调,男女高音的二重唱则是歌剧的重要音乐元素。但这部歌剧的女主角卡门,是一位吉普赛女郎,风情万种却又野性粗犷,形象亦正亦邪,的确与女中音更匹配。于是,作曲家另外安排了二号女主角米凯埃拉,女高音。在有关文论中也谈到,“在歌剧中,角色的设置是受到音乐形式与布局方面制约的,如《卡门》中的未婚妻米凯埃拉等都是为了作为与主角平衡而设计的人物。”[2]“米凯埃拉这个角色的创造之所以是极端必要的,完全是由于技术和现实的原因——剧中需要一个女声和卡门相对照。”[3]
当然,仅仅“女高音”一词,不能概括米凯埃拉的存在价值。从作品的内容来看,梅里美的原作始终充满一种阴森沉郁的气氛,而善良美丽、大方朴实的米凯埃拉的出现宛如一阵春风,给予歌剧一股清新的气息。同时,她对剧情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第一幕中,“米凯埃拉身穿纯朴的蓝色衣服,宛如一位农村姑娘的装扮,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她四处张望……士兵们看到了米凯埃拉,纷纷向她献殷勤,米凯埃拉向他们解释道她是来找一个班长,问道士兵们是否认识唐·霍塞。”[4]即以米凯埃拉的出场引出男主角霍塞。
第一次出场的米凯埃拉给霍塞送来一封母亲的信,接着两人充满感情的二重唱,唤醒霍塞心中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对后面霍塞众叛亲离的行为是一个铺垫和反衬,也体现出米凯埃拉是主流社会生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代表。剧中她不仅是霍塞的未婚妻,从唱词中可以看到,她也是作为从未出现在舞台的霍塞母亲的代言人,米凯埃拉多次提及霍塞母亲对儿子的想念,直至在第三幕最后的挽留中,米凯埃拉道出母亲将要死亡的信息。通过集爱情和亲情于一身的米凯埃拉这一角色,让观众看到霍塞如何在人生歧途上越走越远,变成一个沉迷于女色而抛家弃业的懦夫。
而米凯埃拉与卡门之间是一种情敌关系。卡门无论在原著中还是在歌剧中,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尤其与米凯埃拉对比形成“坏女人”和“好女人”的极大反差,但米凯埃拉有委曲求全的一面,卡门则更热情、率真,为了爱情甚至可以置生死于度外,这使爱她的人会非常爱,恨她的人也恨之入骨。因此,米凯埃拉的存在,不但影响了听众对男女主角的道德评判,也平衡了整部歌剧的观念导向。此外,加入米凯埃拉这个角色后,歌剧《卡门》更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剧中复杂的情爱纠葛,正是吸引票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内在观念与心理的探讨
(一)非主流思想
歌剧《卡门》创作于1875年,这时的法国社会正从封建专制走向资本主义,带着转型时期充满变革与动荡不安的特点。与此同时,法国的音乐文化也在复杂而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致使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也有所改变。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先后经历了大革命、七月革命等社会变革,唤起了民众的革命意识,在客观上刺激了戏剧艺术的创作。约二、三十年代产生了大歌剧这一体裁,一方面是对大资产阶级品味的适应,另一方面,革命后势力日益增长的富有中产阶级逐渐成为观众的主体,他们喜欢一种富于刺激性、能娱乐感官,同时又有崇高精神、壮观场面的新型歌剧。因此,大歌剧所具有虚张声势的英雄气派和豪华富丽的场面,满足了观众这些需求。
到了四、五十年代,先后爆发的数次人民起义,使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帝国初期,拿破仑的各种剥削政策,致使人民对社会现状不满,时常以嬉笑怒骂来发泄。法国广大民众的音乐欣赏趣味也逐步改变,他们厌倦了大歌剧的虚饰浮华,转而追求内心情感的表达宣泄。于是,介乎于大歌剧与喜歌剧的之间的抒情歌剧和一种更加轻松戏谑的轻歌剧逐渐产生。抒情歌剧以古诺的《浮士德》为代表,主要描写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是以浪漫、多愁善感的情节为特征,运用了朴实真挚的音乐语言,吸取了当时流行的音调。而轻歌剧的创始人是奥芬巴赫,他所创作的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内容不再是表现感天动地的神话爱情故事,而是以针砭时弊的讽刺笔法,描绘了现世百态,揭露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腐化堕落。
随后,在现实主义思潮和各种新型歌剧形式的冲击下,产生了比才的《卡门》。比才在创作中对女主角的音乐作了吉普赛风格定位。吉普赛是一个不为主流社会所容纳、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族群,世代流浪漂泊,居无定所,他们也不接受任何社会、法律、道德的约束,常以盗窃、走私和具有欺骗性的占卜、巫医等作为谋生手段,被视为贱民。因此,比才把吉普赛女郎作为歌剧的女主角,在当时是几近惊世骇俗的,挑战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标志着法国歌剧回归到对社会现实和人的本性的表现、审视上。
(二)感性与理性
在《卡门》中,米凯埃拉是传统的爱情观及人生观的代表,比才以甜美温柔的女高音和以自然音为主的抒情旋律与之匹配。而卡门则是反传统的,对爱情发自本能地、不屈不挠地去追求,以致视对方所负有的社会、家庭责任为羁绊。比才为她选择了女中音沙哑的音色、趋于半音化的旋律,虽然与卡门吉普赛人的身份和性格气质吻合,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观众一种暗示,即“卡门是一个坏女人”。从表层上看,作曲家的道德观念是正统的,是倾向于米凯埃拉的。
通过传记阅读,笔者发现比才的传统意识可以说根深蒂固。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在正统的教育环境下长大,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年仅十岁已被巴黎音乐院录取,先后师从马蒙泰尔、齐默尔曼、阿莱维、古诺等法国作曲家,从小更与阿莱维家人保持密切的关系,后来成为阿莱维的女婿。但在1860-1868年间,比才母亲的离世以及歌剧创作得不到认同,使他陷入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困境。生活和事业的挫折使比才更真切地去寻找自我,与社会底层群众产生共鸣,也让他触碰到了社会的边缘阶级,注意到了“学院派”作曲家们无法观察到的地带。因此,比才赋予《卡门》的戏剧性张力,是当时其他歌剧无法比拟的。
然而,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5]笔者认为在《卡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的意识和他自身无法察觉的潜意识与前意识都会同时渗入音乐。卡门的主要唱段以西班牙、吉普赛舞曲体裁为主,如哈巴涅拉、塞吉迪亚等,所有音乐要素,包括调性、旋律、风格等,都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虽的确有“非正统”的标签意义,却又给人以别具一格的美感,使卡门拥有一个女性该有的可爱、妩媚等特点,更具自由不羁、率性而为的前卫的个性。因此,比才对卡门的批判是有所保留的,他赋予卡门音乐不同于米凯埃拉的、更独特新颖的美感,既是艺术手法大胆创新的展现,也是深层本能的无意识的一种流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米凯埃拉作为二号女主角加入到歌剧中,以她温柔平和的气质与豪放不羁的卡门形成对比,平衡了作品的道德取向,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影响。而对作曲家心理活动的浅析,使我们看到感性与理性、意识与无意识往往同时作用于音乐创作中,这也正是音乐之魅力所在。■
(指导教师:黄虹)
[1] [法]梅里美 著,杨松河,王振孙 译.嘉尔曼[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外国歌剧《卡门》音乐分析•脚本•选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4] 马亚囡.论比才的歌《卡门》中米凯埃拉角色的人物塑造[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李婷霞(1992-),女,广东佛山人,星海音乐学院2105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指导教师:黄虹(1955-),女,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音乐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