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永恒的精神财富
2017-01-29骆林森
文|骆林森
慈善是永恒的精神财富
文|骆林森
做慈善时,常常说到慈善最本质的东西、最核心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的话题,笔者以为就是一个“善”字。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与发展到今天,“善”的本质特征与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其中蕴藏着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无价之宝。
现代慈善所展示的精神,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善心笃行,行源于心。慈善行动是源于心有慈悲,心地善良。慈爱、慈悲,至爱真情,是一种大爱之心。大爱之心必然孕育与催生出大爱行动。人们经常把捐款捐物的慈善行为说成是“献爱心”,这是恰如其分的。不忘初心,让爱永驻心田。如此善心笃行,让爱心绽放,是慈善精神中最基础、最根本,也是最亮丽的成分。
与人为善。慈善的过程,主要是帮助、资助、救助他人的过程。这样一种传递友善,传递人间真情的过程,有思想的沟通,有心灵的互动,有情感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融洽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种与人为善、团结友爱的精神表现出来的难能可贵在于无私,在于无偿,在于无怨无悔,不贪图回报,不掺杂邪念。大家与人为善,携手前行,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战胜不了的坎 坷。
上善若水。水,生命之源,万物之本;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善利万物,与世无争,其精神真是天地可鉴,天长地久。很多人以“上善若水”为人生的座右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20周年以《上善若水》为名总结回顾慈善创业与发展的辉煌。慈善事业源远流长,慈善精神山高水长。显然,慈善有着海纳百川般的精神情怀,有着高山流水般的精神境界。一个人有了上善若水的精神,就会自觉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社会倡导人们践行上善若水的精神,就会努力营造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特别有向心力、凝聚力的社会环境。
乐善好施。乐善好施是一种精神追求,乐于助人是一种精神品位。自愿做慈善,或捐赠款物,或当志愿者付出时间与劳动,在慈善世界里享受一种“与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享受慈善之乐,能够帮助我们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与腐蚀,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生活。仁者寿,善者安。乐善好施,且寿且昌,这样我们又可以在慈善的路上走得更坚定,更久远。
爱善憎恶。爱与善,并非“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慈善,因为慈善也是一种爱憎分明之举。扶持正气,传递正能量,就是对邪气的一种遏制。弘扬慈善美德,就是对丑陋恶习的一种批判。把爱与善传递与他人、与社会,这本身就是对爱心休眠、不够善良对象的一种唤醒与推动,也是对爱心缺失、损人利己对象的一种警示与鞭策。扬清激浊,扬善惩恶,需要齐头并进。
善行天下。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扶贫、济困、救灾、救急、扶老、救孤等公益活动,是超越血缘关系、超越地域关系、超越利益关系的行动。没有这样一种精神与境界,遇事难免左顾右盼、患得患失,也就很难做到伸援手救急、救难,很难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善始善终。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善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做善事的生活习惯,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善事。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坚持不懈地积善积德,我们就能够不断地修养身心,净化心灵,升华精神。
弘扬慈善文化,需要发扬慈善精神;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更需要提供持久的慈善精神力量。有必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让慈善这样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持续不断地为美好尤其是精神家园建设添加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