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2017-01-29◆胡娜
◆胡 娜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胡 娜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由于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出现部分问题,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技能人才的培养造成相应阻碍。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的有效性展开相关探究,以期促进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开展。
计算机网络专业 实训教学 有效性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发展现状
1.实训教学过程中设备的匮乏
在各大院校内,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开展,其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技能,使学生在日后走向工作中能够处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问题,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内缺乏足够的教学设备,在参与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无法持续有效地接触到计算机相应的设备,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有着较大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在专业知识道路上的发展和提升。 院校内设备的匮乏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专项资金的匮乏,计算机相应设备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大多数院校内该类资金较为缺乏;第二,设备缺乏良好的日常维护系统,大多设备提早报废或频发故障,由于缺乏良好的监管及合理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设备,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2.实训教学内容过于侧重于理论教学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造成实训过程中设备的匮乏,给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带来消极影响,这是影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有效性的一大重要因素。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多地希望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技能人才,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多数院校内实训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反而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这一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对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第一,计算机技术并非一成不变,且随着我国经济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发展速度更快,理论式教学模式的存在,对于增强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第二,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专业更为侧重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将其视为一门技术学科,因此,实训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提升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有效性的相应策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升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整个院校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
1.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了让学生在参与实训教学过程时,专业知识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促进实训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整个教学阶段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让学生选用真实的计算机设备、接触到实际的实验过程,而是试图用文字性的语言进行相应描述,这对于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选用学校的各类资源,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到计算机网络的世界,一边讲解相关知识内容,一边将实际情况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真切的感知到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效性,对于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积极发展学习小组,提升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
学习小组的成立,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主要是因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的学习具有较大难度,单独个人的学习固然有许多好处,但团队式的小组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团队协助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有较大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小组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在复杂问题面前,团队共同协作,这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的促进效用更为显著。 且无论学生今后何时毕业,这个社会都无法脱离团队力量的存在,各行业的发展都有整个团队的极大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大院校内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开展备受关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关分析,进而的得出影响其有效性的两个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促进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目标的实现。
[1]曾国彬.基于综合实训教学应用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研究[J].广东科技,2015,(08):45-46+52.
[2]于新奇,李佼辉,柳 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方法改革[J].无线互联科技,2015,(0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