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2017年总目

2017-01-29

文化遗产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俗学文化遗产研究

《文化遗产》2017年总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实践公设的模态(价值)判断形式

——“非遗”保护公约的文体病理学研究

吕 微(一.22)

变迁中的传统:山西洪洞有关非遗保护的冲突与争议

游自荧(一.33)

壮族诗性传统的生成空间与传承语境

覃德清(一.4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课程的现状和影响

——以黔东南凯里学院为例

张光红(一.53)

关于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个问题

项兆伦(四.41)

非遗保护的伦理原则与非遗传承人群培训

宋俊华(四.44)

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的五个维度

王巨山(四.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城市社区博物馆研究

黄永林 孙 佳(四.55)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在机制及保护实践的反思

熊晓辉(四.63)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体系的建立

王霄冰 胡玉福(五.48)

论民间音乐田野调查的两个难题

孔庆夫(五.57)

不离本土的自我传习与跨界传播

——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妇女合作社”考察

邓启耀(六.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内涵意蕴、问题呈现与学理反思

——以宣纸为例的探讨

汤夺先 伍梦尧(六.9)

论以落选世界遗产名录为契机而产生的新名录制度

——以日本遗产名录制度的创设为例

白松强(六.16)

代表性、政治化与商业开发导向:关于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机制的若干思考

马千里(六.24)

·专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的讨论·

主持人:宋俊华(一.1)

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

项兆伦(一.2)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

——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

乔晓光 苏 欢(一.4)

十余年来中国大学“非遗”传承的实践形态

孙正国(一.11)

大学与社区

——对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回访调研的思考

张冬萍 邹丰阳(一.17)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研究专题·

主持人:刘晓峰(二.1)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

刘晓峰(二.1)

二十四节气:精英与民众共同创造的简明物候历

陈连山(二.8)

二十四节气制度的历史及其现代传承

刘宗迪(二.12)

节点性与生活化: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

王加华(二.15)

危机·转机·生机:二十四节气保护及其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

张 勃(二.22)

二十四节气在日本的传播与实践应用

毕雪飞(二.31)

·专题:作为文化遗产的“纪念”空间·

主持人:彭兆荣(四.69)

论纪念碑性与崇高性

彭兆荣(四.69)

介于认同和本真性之间

——德国纪念物保护的政治史

[德]米歇尔·法尔瑟(Michael S. Falser)著 韩迪菲译 (四.75)

“凡俗”与“神圣”之间

——广州中山纪念堂探析

杨 林 张继焦(四.91)

青岛基督教建筑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机制

赵斯羽(四.96)

加拿大西部唐人街:承载华人族群经济史的文化遗产

黄韧(Wong, Mark Y.) 刘璟(四.102)

戏曲研究

对明末杂居《破梦鹃》的不同解读

——与《古杂居〈破梦鹃〉初探》作者商榷

吴书荫(一.71)

晚清民国曲目辑补二十种 姚大怀(一.77)

香港中文大学所藏粤剧剧本文献概述

李继明 周丹杰(一.86)

元杂剧的版本差异与脚色研究

范德怡(一.97)

戏剧文献的重新发掘与梳理

——以近代“新剧”为中心

赵 骥(二.80)

关于中西戏剧文化最初的碰撞

——从汤显祖与利玛窦会晤问题谈起

李 惠(二.88)

百年曲学,得此编可见梗概

王不宁(二.95)

中国传统戏剧对格洛托夫斯基的影响

陈 熙(三.64)

十六国乐官制度钩沉

黎国韬 李 敏(三.69)

论《牡丹亭》的情色描写

周松芳(三.74)

“白罗衫”故事流传及其在茂腔中的戏曲改编

周秀梅(三.82)

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刘文峰(六.51)

“京昆”与京剧中的昆曲遗留

孙红侠(六.60)

·“梅兰芳与京剧四大名旦”专题·

主持人:邹元江(三.33)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应该传承什么

邹元江(三.33)

咏“梅”诗词:梅兰芳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考

谷曙光(三.43)

荀慧生与1930年代京剧“四大名旦”的评选

——以《戏剧月刊》《申报》等民国报刊为中心

陈志勇(三.51)

“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上)

戏曲史家的治学情怀与晚年进境

——纪念王季思、董每戡二位先生

董上德(四.1)

补做遗剧:论现代梁祝杂剧

[荷]伊维德(Wilt L. Idema)著 潘培忠、孙笛庐译(四.7)

论清代内廷演剧的戏曲史意义

黄仕忠(四.14)

史料局限与模式偏颇: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史纂批判

黄静枫(四.18)

学人与视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建构中的民俗学语境

浦 晗(四.26)

《申报》所载《牡丹亭》的晚清传播

尹丽丽(四.33)

“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下)

春台班艺术师承论略

——以堂子为线索的考察

赵山林(五.1)

谈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花仙剑》兼北碚图书馆藏民国抄本

丁淑梅(五.10)

明代南教坊制度考

刘 薇 李舜华(五.18)

试论目连戏与弋阳腔的渊源关系

许爱珠(五.30)

梆子腔的起源、流布及其与道情之关系

宫文华(五.36)

“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综述

龙赛州 黎国韬(五.43)

民俗研究

“民俗学”是什么

[日]岛村恭则著 梁 青译(一.59)

以“日常生活”为方法的民俗学研究

——“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可能性”论坛综述

刘晓春 崔若男(一.66)

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的传统节日传承为例

田兆元 游红霞(二.41)

生活在传统中

——论节日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保护

林 慧(二.50)

文化生态视角下客家打金狮民俗的变迁与传承

——以梅州松口镇大w村为例

刘鹏昱(二.55)

手帕姊妹:明清江南地区娼妓结拜习俗研究

崔若男(二.64)

族群文化融合:澳门花地玛圣母巡游仪式考察

张 敏(二.71)

福建屏南摩尼光佛信仰习俗考探

张 帆(三.88)

明清鲁中地区的祈雨传统与“泉域社会”

任雅萱(三.99)

河南汉画中建鼓图的礼仪功能探析

刘乐乐(三.107)

从海昏侯墓出土“孔子衣镜”看汉代儒家思想与信仰

何 丹(四.107)

大傩礼与东汉疫病流行及其文学影响

王学军(四.119)

论“有文在其手”的人文传统

赵宏祥(四.132)

“传承”概念的解构与重构

[日]加藤秀雄著 [日]西村真志叶译(五.63)

叙述自我

——关于民俗学的“自反性”

[日]门田岳久著 中村贵、程亮译(五.74)

性别化、性别模糊与去性别化

——论性别视角下北美民俗学研究的三种倾向

李 牧(五.84)

“狗肉好吃名声丑”:民俗遗产化的价值观冲突

——以玉林“荔枝狗肉节”为中心的讨论

夏循祥(五.95)

现代身体感知与空间意义生产

——一种日常生活场域建构的民俗学解析

吴 薇(五.103)

“避难—登高—尊高年”与诗意人生

——关于重阳节俗文化创新的思考

黄意明 秦惠兰(五.110)

九月九日重阳节探源

郭 佳(五.116)

以“乡土”为方法

——“幸福 ”的科学·民俗学

[日]佐野贤治著 张昌昌 程亮译(六.31)

民间生活与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文化场所和克里奥罗人的林孔小屋

[美]Michael Ann Williams,Virginia Siegel著 陈熙译(六.40)

妙峰山庙会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表征

高丙中(六.72)

宗族传承与村落认同

——以广东潮州凤凰村为中心的研究

周大鸣 黄 锋(六.80)

汉藏走廊西缘丧俗信仰与儒、苯、佛关系探析

——以川滇藏交界区水葬个案为中心

叶远飘(六.87)

民间立场与人性救赎

——莫言小说《蛙》的民俗意蕴

蒋明智 黄震宇(六.95)

名字的隐语

——对早期文献所载人名中钟馗观念的初探

董永俊(六.104)

·“日本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专题·

主持人:王 京(三.1)

基于中国在日资料进行民俗研究的可能性

——聚焦明清访日海商相关记录

[日]松尾恒一著 梁 青译(三.1)

日本民俗学的中国研究:1939年的转折

王 京(三.10)

日本满铁调查文献中的中国民俗资料

——以《中国农村惯行调查》(1-6卷)为中心

赵彦民(三.17)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及其所收藏的中国资料

斯 琴(三.22)

民间文学研究

“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

尹荣方(一.105)

维、汉异类婚型民间故事比较研究

刘建华(一.111)

朱熹对《楚辞集注》中神话传说理论的阐释

高有鹏(三.118)

西汉“九主”传说探论

孙燕红(三.126)

从变形规则看东西方新神话异同与交融

黄 琰(五.123)

“煮海型”龙女故事起源再考

——以印度抒海故事的影响为中心

徐 磊(五.129)

以龙求雨:从传说、巫术到习俗

徐金龙 王梓薇 刘中兴(五.135)

妙善传说新探

汪保忠(六.115)

说唱文学的活态文本及其传承机制

——以说书为中心

杨旭东(六.124)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录

武传天下

——崆峒派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王镖访谈录

陈小蓉 崔家宝采访整理(一.116)

尽唐卡画师的“本分”

——藏族勉萨派唐卡艺术大师勉冲·罗布斯达访谈录

马 宁采访整理(二.98)

最后的“花佬”

——广绣代表性传承人许炽光访谈录

黄 艳采访整理(三.132)

流金溢彩的人生

——广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司徒宁访谈录

罗竹君采访整理(四.142)

歧黄传术人

——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代表性传承人王金权访谈录

钱永平采访整理(五.142)

“旧”传统的守护者

——广西“南派”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张福伟访谈录

李 慧采访整理(六.131)

方言文化遗产研究

连南瑶族自治县“军声”的语言活力与濒危状况

丁沾沾(二.109)

戴遂良与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

刘亚男(二.121)

《清俗纪闻》中的清代汉语与清代民俗

李 宁(二.129)

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战略

“南越封疆之华表”

——明清以来广州府番禺县“莲花山”之山、塔、城名演变考

朱光文 陈铭新(一.125)

“琴棋书画杂考”之二

——古琴弦数考略

黎国韬 周佩文(一.135)

佛教香花《开光》中的音乐形态分析

李春沐(一.147)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琉璃渠古村落研究

顾 军 于海霞(二.137)

广东咏春拳的起源及其形成再思考

李朝旭(二.145)

东莞可园琴事钩沉

陈 婕(二.150)

试论传统民间刺绣挑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

——以湖南隆回花瑶挑花为例

吕晓珊(三.140)

论北京法海寺壁画所表现印度佛教植物图案的艺术特征

黄新然(三.149)

基于Cave系统体感游戏设计的敦煌壁画艺术传播研究

——以壁画故事《张骞出使西域》为例

谢 欣(四.149)

试论传统戏剧生产性保护的三种途径

——以广东剧种为例

夏泽和(五.151)

“狂”在唐代的审美转化及其文化意蕴

杨 华(六.140)

粤西地区春分习俗蠡探

陈国威 赵李娜(六.148)

猜你喜欢

民俗学文化遗产研究
导言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总括*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