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对话诗学解读艾丽丝·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
2017-01-29谭秀敏刘培红马晓辉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193
⊙谭秀敏 刘培红 马晓辉[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天津 300193]
巴赫金对话诗学解读艾丽丝·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
⊙谭秀敏 刘培红 马晓辉[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天津 300193]
巴赫金的复调理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文通过对艾丽丝·沃克作品《父亲的微笑之光》的深入阅读,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展开分析,从而展示黑人男性与黑人女性的共同成长过程。巴赫金 对话诗学 艾丽丝·沃克 《父亲的微笑之光》一、引言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凭借其1982年的小说《紫色》获得多项奖项,达到事业的高峰,她所提出的“妇女主义”更是女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理论。之后她不断推出新作,近年来有《父亲的微笑之光》《此刻打开你心扉》等,新的作品不仅是对她以往主题的延续和深化,在形式上也是大胆创新。作品仍是以黑人女性为思考的中心,探讨了黑人女性在现代社会里所面临的性别、种族问题以及她们的不懈抗争,但是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却比之前有很大的自我超越,她的妇女主义的思想在此进一步发展深化,如《父亲的微笑之光》不仅描绘了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还包括了希腊女性、吉普赛女性、孟多女性、埃塞俄比亚女性等以及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作品更是大胆涉及女同性恋的话题,颇受争议。本文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对作品加以分析,探索小说中的对话形式及所起到的作用。
二、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运用
1.复调理论。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人公都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表现着自我意识,不受作者思想的左右。作品的人物之间、作者与人物之间都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统一意识,人物的各种思想相互作用展开对话,“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又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对话即复调,作品中的对话分为“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复调理论也体现了巴赫金的批评世界观:“世界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极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奴化关系,而是民主的平等关系。”这种复调小说是对传统的独白小说的颠覆,打破了后者里面作者一统天下、一个声音说话的局面,作者不再控制着小说人物的语言、心理和行为,而是“众多的意识在思想观点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不同话语间的对话构成复调小说的结构。复调小说有利于多元化发展,推翻独白小说塑造的权威,在女性的作品中,多元的声音有利于女性们打破男性中心,大胆地表述自我意识,并相互作用,形成女性的团体。2.大型对话。
小说中的对话分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首先,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发出各种声音,所代表的思想或是互相补充,或是有所矛盾,构成了巴赫金所提出的大型对话。在《父亲的微笑之光》这部小说中,黑人牧师鲁宾逊的亡灵仍然跟随着他的两个女儿,目睹她们的生活,并对往事进行追忆,同时故事里的其他人物也都或多或少地担当了讲述者的任务,像大女儿麦格德琳娜和她少年时的恋人马努列多、小女儿苏珊娜和她的丈夫彼得罗斯及同性恋女友波琳等。这些人物都从自己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且通过他们对往事的记忆与评价讲述了这个家庭里每个成员的经历以及他们思想发展的过程。这部小说不是通过传统的叙事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的,而是每一章都是故事的一个人物的话语,或是他们所进行的深刻思考,长则七八页,短则半页。这些不同的声音聚在一起就像是一部交响乐演奏中不同的声部,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共同演奏出一首时而激昂、时而沉重、时而铿锵、时而悠扬的乐曲。每一个声音都是一种思想的体现,都是一种意识的外在表达。各种声音各种思想进行交锋和融合,涉及小说的结构和人物的结构,构成了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多声部现象被巴赫金称为大型对话。此外在这部小说中,几条线索同时进行,如父亲的亡灵目睹着小女儿苏珊娜的希腊之旅(比如第一章“天使”),又对过去在墨西哥鞭打大女儿的往事进行回忆(第二章“麦克道克”),同时大女儿麦格德琳娜也从她的角度对鞭打事件进行回忆(第三章“树枝”)。与此同时,苏珊娜又记叙了她在希腊的所见所闻和由此产生的思想。这些不同的讲述相互交叉,不同的思想交织对话,或是激烈冲突,或是互相影响,产生强烈的对话效果。比如当鲁宾逊回想起对大女儿的鞭打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我跟她谈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暴行对女儿造成的伤害,在他的眼中,大女儿反叛传统的行为因为不符合他们一家作为“上等黑人”的标准从而不可接受。而当大女儿麦格德琳娜描述同样事情的时候她却道出了心中深深的痛楚:“马努列多送给我一条银皮带……我父亲就是用那条皮带惩罚了我……我知道我是个野姑娘,不听话,任性,固执。但是,我刚刚有过如此美好的欢愉,接着便受到父亲这样的毒打。这让我如何理解他的暴力呢?”即使是她成年以后还是有着梦魇般的回忆:“马努列多的皮带上的银扣子打在我身上,变成了一个个凹印,鲜血在一点一点地往外渗……我心中只有仇恨,我恨父亲,恨他逼我熄灭刚刚点燃的爱情之火。”这种对话避免了用单一的叙述者来讲述故事有可能造成的片面性,从男性和女性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父亲所代表的父权制进行了深刻剖析:父亲手中挥舞着带银扣子的皮带,是父亲男权的标志,父亲对麦格德琳娜感情的残酷压抑,是男权社会里黑人男性对于黑人女性的压迫,不管妻子还是女儿都必须顺从自己,而他自己摆着一副传教士道貌岸然的样子,其实也只会通过对妻子和女儿的性统治来获得“虚幻的成就感”。
3.微型对话。
如果说大型对话关涉小说结构和人物的对话关系,微型对话主要指人物结构或人物心理结构的对话,是以外部对话的形式将一个人物内心的两种思想或一个思想的两个侧面结构起来的对话,能够更深刻地显示出人物的复杂性,显示出人物心理的多层次性。在小说中,各个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通过小说结构和人物的大型对话与别的思想意识进行交流,同时也进行着内心深处的微型对话,进行着自我分析或是认识。以父亲鲁宾逊为例,他与妻子兰莉来自于黑人上流社会,他们在孟多族布道传教,他一心要把女儿也塑造为上等人,按照他所接受的白人文化的理念来塑造女儿。虽然身为人类学家,但他并不了解孟多文化的真谛,而是向他们讲解他们并不感兴趣的《圣经》和白人的所谓先进文化。当他受到妻女的疏远和排斥时,他开始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并逐渐意识到自己早已被白人化了:“我好久才明白我失去的原来是自我!……许多观念、信仰和法令在我出生之前,早已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或模式,我自然也被潜移默化。这些无形的东西潜入我的心灵,压倒了真正的我,我自己的声音变得软弱无力,唯唯诺诺。当我准备屈服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在精神上去了势。”当一个人背弃了本民族的文化,他注定要迷失自我,丧失应有的价值观,找寻不到本来的声音。在与他人如马努列多的亡灵进行的大型对话中,他也对自己进行着一步步的反省,层层剖析着自我,形成心理上的微型对话。他问自己:“我去考察他的民族,为什么到头来对他们依然一无所知呢?……我的专业是人类学。我是无神论者,更确切地说,不可知论者。我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假装知道上帝的存在,假装知道上帝以什么形式显灵……”直到最后他幡然醒悟:“我终于明白了……她一直在恳求我去看看,去目睹她发现的微笑之光,去热爱、去祝福她所爱的人,可是我拒绝了……她的父亲是一个傻瓜。我使她失望,并且无缘无故地毁了她的一生。”最后父亲祝福了女儿,父女之间的宿怨终于冰释在祝福仪式之中,父亲的灵魂也得到了自我洗礼。通过这种微型对话的方式,读者们更清晰地看到父亲这一原本被白人思想同化了的父权制的代言人所经历转变的心路历程。同时这种直白的表述也记录了黑人男性的成长转变过程,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通过从外部的具体事例来描写女性所遭受的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父亲这一形象比之艾丽斯·沃克早期的作品《紫色》中同样也经历了转变的“某某先生”更为立体生动真实。三、结语
迄今黑人文学已掀起过三次浪潮: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二次黑人文艺复兴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等黑人女性作家为代表的新的文学力量。不论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都试图为处在种族歧视中的黑人们找到一条出路。与以前的黑人男作家相比,黑人女作家们更加关注黑人女性,因为女性受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如何解决黑人女性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黑人的问题。黑人女作家们把种族政治与性别政治结合起来,试图找出一条适合女性的出路。在她们的作品中,女性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女性保持“缄默”的处境,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呐喊,呼出女性的声音。尤其在艾丽丝·沃克的作品中,女性之间以及女性和男性之间都有着对话关系:通过女性间的对话,女性找到了相互赖以生存的力量和精神上的支柱,形成了坚固的女性团体;男性与女性的对话有利于男性的转变与成长。对话也存在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之间,对种族歧视和父权压迫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小说就在这对话中展示了黑人男性和女性的共同成长过程,沃克的艺术水平及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作者不再是话语的独裁者,而是在对话中形成了一种不同的思想、文化、意识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女性主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原先的女性对男性的否定以及仅限于女性范围,上升到新的层次:关注全人类的生存状态。
①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②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 小说引文均摘自艾丽丝·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周小英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作 者:
谭秀敏,文学硕士,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通讯作者:刘培红,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马晓辉,硕士,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编 辑:
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