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视野·中国体系: 面向未来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
——中国新闻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2017-01-28邓绍根

全球传媒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术年会传播学研究

邓绍根, 王 蒙, 吴 瑕

2017年8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郑州举办。本届年会围绕“全球视野·中国体系——面向未来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主题,设有1个主题论坛、18个分论坛、27个分会场,举行了主题论坛、专题论坛、特邀论坛和平行论坛等近40场活动,与会者就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规模宏大,彰显中国气派

中国新闻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通知发出后,新闻传播学界积极响应。截至8月15日,根据报名表统计的参会人数已过千人,而会议期间莅临会场的实际人数多达1300余人,来自海内外329家新闻传播单位机构,可谓会议规模宏大,盛况空前。《人民日报》报道称:“这是该学会成立25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年会。”

本届学术年会面向全球、着眼未来,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构建中国体系、彰显中国学派、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郑重宣言。8月18日上午开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致辞:中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的飞速发展,规模堪称全球之首,水平也不断提升;而新闻与传播学科的蓬勃发展,折射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兴旺和国家发展的繁荣富强。以国际之视野,持中国之立场,新闻学与传播学在国家发展战略中,逐渐彰显出中国学派。学科的范畴、理念、范式吐故纳新,教育和学术成果丰硕,几代学者齐心协力,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教研体系。而本届学术年会的召开,就是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增进学术交流,推动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本届学术年会邀请到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大学、马里兰大学、阿拉巴马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日本大学和日本国立新潟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静宜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海外19家新闻传播院校学者与会。国际中华传播学会、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AEJMC)历史分会代表也参加了此次学术盛典。

本届学术年会得到了国内主要新闻院校的积极支持和响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近200家单位机构均派出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51家国内外知名新闻院校还在迎宾会堂广场和会场大厅里通过展板进行教育与科研成果宣传展示活动。

本届学术年会也是一次新闻传播学学术刊物的聚会。《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记者》《传播与社会学刊》《全球传媒学刊》《中国出版》《新闻界》《新闻春秋》《出版发行研究》《当代传播》《新闻与写作》《青年记者》《教育传媒研究》《新闻爱好者》以及英文的CommunicationandthePublic(《传播与公众》)17家新闻传播学术杂志代表参会,并创办了特邀论坛——新闻与传播学期刊主编论坛,热烈讨论学术刊物服务学术发展等问题。

本次年会主题发言全程采用网络直播,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宽了传播渠道,提升了影响力。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新闻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在通过直播平台观看本届年会开幕式和主题发言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八方风雨会中州”,认为学会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此次会议卓有成就,彰显中国气派。

全球视野,融通中外传播与科技

8月18日上午,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论坛上,八位具有全球视野的国内外著名学者围绕“对话:传播与世界”和“前沿:科技与传播”两大全球主题进行了精彩报告。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阐述了本届年会主题:“这个会议主题的选择是为了应对当今时代的四个变革:科技形势带来的变革、世界局势带来的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的变革、新闻学专业面临的变革。”本次年会的召开,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面向未来中国的全球定位,思考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道路。因此,本届主题论坛鲜明特色就是:全球视野,融通中外传播与科技。

在“对话:传播与世界”主题,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韬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Richard John、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讲座教授Colin Sparks、台湾政治大学特聘教授刘幼琍,分别作了题为《比较传播的兴起与华文传播的发展》、GlobalCommunicationsNetworks—PastandPresent(《全球通信网络:过去和现在》)、WesternPerspectiveonComparativeStudiesofMediaSystems(《传媒制度比较研究的西方视角》)、《从世界传播法规发展趋势看新媒体的管制模式》的精彩演讲。陈韬文教授认为,当下学术研究应当关注逐渐兴起的比较传播,用比较的视角来研究华文传播。他分条析缕地阐明了三点原因:首先,具备比较视角能更清晰把握普遍与特殊的分界点;其次,具备比较视角能更清晰研究脉络与研究条件,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精准度与有效性;最后,比较视角有助于创新。研究者在运用比较来思考与探究研究对象时,会做到视野更开阔,思维逻辑更缜密,分析更全面深入。Richard John教授梳理了全球通信网络的四个发展阶段: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实用主义阶段、以欧洲大国和瑞士为主体的国际化阶段、以美国和苏联为核心的技术官僚阶段以及目前以苹果、谷歌、新浪、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为平台的公司法团主义阶段。他认为,厘清全球通信网络国际化的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专业和利益集团控制的法团主义的现状及其未来。Colin Sparks教授则从比较媒介体制的角度入手,分析世界各国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他评析了最近盛行于学术界的西欧和北美三种媒介体制分类(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模式,以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极化多元主义模式,以德国、瑞典为代表的民主法团主义模式),指出这些媒介体制并非显示出高度一致性:各国都难以维持“一致媒介体制”的概念,而一个体制内的各种元素可能在朝不同的方向发展。虽然国界仍然重要,但在互联网媒体的挑战下,它们正以或快或慢的速度消失。刘幼琍教授认为,随着新媒体层出不穷,原有管制理论受到挑战。她分别介绍了美国、欧盟、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新媒体的管制模式,建议网络中立,实行自律和共管,并加强内容、结构和版权方面的管理。

围绕“前沿:科技与传播”的主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祝建华、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于洋、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黄懿慧,分别作了题为《互联网发展下半场:技术逻辑与价值准则》《计算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人工智能之战:以新闻数据的名义》《数字化时代中国公共关系学科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等的主题发言。喻国明教授认为,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激活了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传播构造,重新分配了社会话语权,并因此改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他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分为“上、下半场”,其中,“上半场”是基于人口红利的规模化扩张,而“下半场”则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其赢得发展和创造价值红利的基本方式就是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的创新。他认为,“以人为本”应该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中创新价值的衡量尺度,从根本上由“物的逻辑”转变为“人的逻辑”。祝建华教授着眼于研究方法,在发言中提出计算传播学的新型研究方法。祝建华教授认为,计算传播学并没有提出新的伟大概念。在大部分突发事件中,传媒的效果似乎很小,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这些小的效果,要接受并尊重现实,同时探索这种现象为何存在。于洋专注于技术的创造性运用,将最前沿的科技——人工智能与新闻数据结合,生动展示了新闻大数据在人物分析、技术生命曲线、知识图谱、趋势预测与恐慌指数等方面多样化、高效率的应用场景,认为数据智能是当下驱动新闻与传播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黄懿慧教授认为,公共关系理论范式的转型是从传播进入关系的转型,她介绍了公共关系的四个主要的理论学派:管理学派(原系统论)、语艺/批判学派、整合营销传播学派、关系管理学派,并指出公共关系学科目前面临着两大问题,即实践正当性问题(例如,公关小姐、黑公关、暗公关、去公关化)和学科正当性问题(如教育方面和学术研究方面)。

面向未来,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新体系

陈昌凤会长在阐述本届年会的历史意义时,从庆祝学会成立25周年的两个短片中提炼出一个主旨:众智新传,传播中华。集众人的智慧,建设共同的事业。中国新闻史学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闻传播学方向唯一的一家以研究中外新闻传播历史与现状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一级学术团体。作为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界唯一一个国家一级学会,自1992年正式成立以来,学术视野不断扩大,设置的二级学会从新闻史研究扩展到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新闻传播教育史、外国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史、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广告与传媒发展史、公共关系、舆论学、传媒经济与管理、视听传播、新闻传播思想史、传播学、编辑出版史、媒介法规与伦理、应用新闻传播学、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中国特色新闻学、党报党刊18个研究分会,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善又联动灵活的学会模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会机制,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新体系。

本届学术年会专题论坛特色便是面向未来,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体系。中国新闻史学会下属的16家二级分会组织学者参加了盛会并设立专题论坛。在18日下午和19日上午,年会所设18个专题论坛主题如下:

1. 传承与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

2. 规律·前沿·结构·反思(博士生论坛);

3.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历史方位(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

4. 面向未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

5. 网络社会与社会网络(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

6. “一带一路”建设中少数族群的文化理解与尊重:新媒体传播与少数民族向心力建设(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

7. 海外华文媒体与“一带一路”建设(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

8. 面向未来的广告学研究(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

9. 三会联合论坛:数字化时代中国公共关系学科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公共关系研究委员会);

10. 传媒的变革与传媒经济研究新走向(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

11. 面向未来的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研究委员会);

12. 新媒体与公共舆论研究(舆论学研究委员会);

13. 视觉性与当代传媒文化研究(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

14. 新媒介vs.新思想:新技术语境下传播思想史的观念转向与叙事革新(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

15.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法规与伦理新问题(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

16. 数字时代的传播学(传播学研究委员会);

17. 中外应用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想象(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

18. 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与话语(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

这些专题论坛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涉及新闻与传播领域最前沿的研究,主题包括中外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国家形象传播、互联网治理和发展、海外华文媒体与“一带一路”建设、传媒变革与传媒经济、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新媒体与公共舆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与对话等学术研究热点。

在每个专题论坛上,学者们面向未来,将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所遇到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具体化,探讨理论和实务发展的最新形势,寻找解决方案。每一场分论坛的组委会都作出了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既有全球视野又有中国特色的充分规划。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年会专门组织了博士生专题论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Richard John教授、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委员会历史分会会长、美国密苏里大学张咏教授为博士生做了主题学术报告,清华大学郭镇之教授、李彬教授,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未来的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和指导。

8月19日下午,本届年会内容精彩纷呈,先后举行了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顾问和委员聘授仪式、“第三届新闻与传播学学会奖”颁奖典礼、“首届新闻传播学期刊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在闭幕式上,各二级分会代表登台交流。最后,陈昌凤会长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向郑州大学表示最诚挚的谢忱,并宣布学术年会胜利闭幕。这是中国新闻史学会成立25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年会,更是几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史无前例的一次学术盛会。清华大学沈阳教授指出:这次大会“第一次完成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界从形式到内容的整合,由此形成的联动范式,将长期主导本领域”。与会者都称叹:“这次大会是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界的一件大事,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创举,也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学术盛会;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生机。”

猜你喜欢

学术年会传播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中国写作学会召开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历史与回归:传播学视野下的博物馆研究刍议
经济心理学首届全国学术年会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2018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HPC CHINA 2018)征文通知(第三轮)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