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萨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对比研究

2017-01-28梁寒琰

北方音乐 2017年23期
关键词:舞曲巴洛克奏鸣曲

梁寒琰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530022)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源于17世纪德国传统音乐,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摒弃了传统写作中的伴奏声部,让小提琴成为不依赖于任何伴奏乐器的独立主体,在自由的空间中不受拘束地展示其绚烂的演奏技巧及独特的音乐语言,成为小提琴作品文献中的永恒经典。

伊萨伊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小提琴家﹑作曲家,代表作《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将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这一体裁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集中展现了现代小提琴高超演奏艺术与作曲家天马行空的丰富乐思。对比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无伴奏奏鸣曲这个从巴洛克时期以来一直沿用的古老写作体裁,在伊萨伊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承载着更炫目的演奏艺术及更富魅力的音乐形象,成为全新的写作方式与现代的作品体裁。

一、音乐风格

在写作语言上,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是纯音乐性的,伊萨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则是器乐性的。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大师,在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中,使用音乐化的写作语言,通过和声织体与声部旋律的写作,用小提琴这种单旋律主调乐器展现其庞大的复调写作思维。第二组曲中的恰空舞曲乐思宏大,织体繁复,用小提琴演奏出乐队般的丰富音响与宏大气势,成为巴赫复调写作的杰出代表作品,为后世音乐家的创作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伊萨伊作为现代小提琴演奏家,更擅长于运用器乐化的写作语言,展现小提琴夺目绚丽的演奏技术与旖旎华美的音乐形象,赋予每一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更富个性的音乐风格和更鲜活的音乐特性。伊萨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充分展现了小提琴乐器性能及现代演奏技巧,成为二十世纪小提琴演奏艺术的经典文献。

在音乐表现上,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崇尚纯净崇高的音乐风格,伊萨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则追求戏剧性对比以及富于个人情感的音乐表现。深受德国宗教艺术与巴洛克美学风格的影响,巴赫在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中展现出崇高的音乐形象与纯粹的美学追求,在这些纯音乐性的小提琴无伴奏作品中,所有演奏技巧的运用都为纯音乐的目的而服务。音乐语言遵循巴洛克音乐作品的规格范式,音乐风格庄重典雅,在规则﹑和谐的作品结构中充满着昂扬乐观的人文主义精神。伊萨伊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题献给六位同时代的著名小提琴家,同时也都是他的好朋友,每首奏鸣曲的写作特点又与这些小提琴家的演奏风格密切相关,因而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与浓郁的个性特点。此外,文学性的标题亦使伊萨伊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在纯音乐性之外更具有描绘性的特质,更富于通俗性及趣味性,使听众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更在脑海中浮现出音乐所描绘出的逼真场景与鲜活形象。

二、作品结构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风格庄重严肃,充分运用了复调织体写作手法,展现小提琴富于歌唱性的乐器特征。在每首无伴奏奏鸣曲第二乐章赋格中,巴赫充分展示了其复调写作的才华,为小提琴这一主调旋律乐器增添了丰富的和声音响及复杂的旋律织体,充分发掘了小提琴乐器的潜力与表现力。巴赫三首无伴奏奏鸣曲均为四个乐章,遵循巴洛克教堂奏鸣曲写作传统,依慢—快—慢—快的顺序进行排列。慢速的第一乐章以和弦与音阶式的旋律展现出庄重的主题及小提琴歌唱性特质,富有幻想性的自由风格。第二乐章赋格展现巴洛克复调及对位写作技巧,结构宏大,乐思细腻,令小提琴具有管风琴般的丰富音响,成为整个奏鸣曲的重点。第三乐章平和亲切的音调,极富倾诉性和歌唱性,具有舞蹈性的固定节奏动机,与前后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四乐章为全曲最快的乐章,速度为急板或快板,快速演奏的旋律充满丰富的力度对比,令整个无伴奏奏鸣曲的结尾充满轻松热烈的气氛与极富音乐表现的张力。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遵循室内奏鸣曲写作传统,由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舞曲等风格化舞曲组成。与无伴奏奏鸣曲相比,无伴奏组曲更富有节奏性及世俗性,作品结构也更为灵活自由。第一和第二组曲在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舞曲的基础上组成,第一组曲末乐章为柏雷舞曲,并在每个乐章后加入音型变奏式的复奏(Double);第二组曲则加入恰空舞曲,并以这个结构复杂﹑变化丰富的变奏式复调性乐章作为整个组曲的结尾。第三组曲与前两个组曲相比,结构上不拘泥于传统组曲的写作模式,由前奏曲与六首舞曲组成,第一乐章的前奏曲与后面几首舞曲相比,更富于随想性与幻想性的自由风格。与无伴奏奏鸣曲相同,无伴奏组曲在舞曲的排列上亦遵从乐章速度快慢交替的原则。

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相比,伊萨伊在无伴奏奏鸣曲传统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开创性的改革。从庄板﹑赋格﹑前奏曲﹑阿勒曼德﹑萨拉班德等乐章标题,仍可以看到巴洛克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写作范式对伊萨伊的影响。伊萨伊无伴奏奏鸣曲并不像巴赫无伴奏奏鸣曲那样具有四个乐章的固定结构模式,也不像巴赫无伴奏组曲那样遵循快慢乐章交替的原则,而是在每一首奏鸣曲中具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及音乐风格。第一奏鸣曲与传统结构最为接近,具有四个乐章的完整结构。第四组曲尽管采用了传统的阿勒曼德与萨拉班德舞曲,但是省略了库兰特和吉格舞曲,全曲仅有三个乐章。第二奏鸣曲和第五奏鸣曲采用文学性标题,相比纯音乐性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伊萨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更突出描绘梦幻般的场景,着力表现个人真实的情感,第二奏鸣曲为四个乐章,第五奏鸣曲仅有两个乐章。伊萨伊在第三奏鸣曲和第六奏鸣曲中采用了单乐章的结构,对传统的无伴奏奏鸣曲写作模式进行了大胆革新,单乐章的结构运用小提琴演奏技巧及复调写作手法,突出了不同旋律动机和音乐主题的戏剧对比,大大增强了无伴奏奏鸣曲的音乐表现力。伊萨伊在继承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写作传统的基础上,对无伴奏奏鸣曲结构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探索,赋予了无伴奏奏鸣曲全新的生命力与的生动的表现力。

三、演奏技巧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是纯音乐性的,巴赫从音乐和声关系的角度写作无伴奏小提琴作品,拓展了小提琴可演奏的复杂和弦,丰富了小提琴作品的和声音响,并为小提琴音乐表现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巴赫挑战性地在一把小提琴上写作复调作品,这些复调作品有些是运用四根弦音色的区别增强不同主题旋律的性格对比,有些是通过低声部持续音加强与主题旋律的对比,有些则是通过演奏复杂和弦扩展音乐张力。巴赫极富开拓性的复调作品创作,使小提琴在演奏中获得管风琴甚至交响乐队般宏大的音色,极大拓展了小提琴的表现方式与表现范围。演奏这些声部交织﹑节奏错杂的复调作品,左手需要在复杂和弦及多声部旋律中保证准确的音高和干净的发音,右手则要在突出声部旋律的同时保持流畅的速度与音乐旋律的歌唱性,是对演奏者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能力的极大挑战。

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相比,伊萨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更具有器乐性的演奏特点。作为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伊萨伊深悉小提琴的乐器性能与演奏技巧,大胆尝试全新的写作技法,不断挑战小提琴演奏的极限。与巴赫纵向性复调思维相比,伊萨伊善于使用流畅的旋律与变幻的和声进行横向性复调的写作。伊萨伊的创作受到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维厄唐等影响,通过使用扩张指法﹑全音阶及半音阶进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和声色彩,不协和音程﹑高叠和弦及微分音的运用更为作品带来了全新的音响效果。伊萨伊通过宽幅度揉弦和留白式的不揉弦,增强了揉弦的表现力。受德彪西等印象派现代作曲家的影响,伊萨伊将现代作曲技法融入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创新性地用多种演奏法演奏不同的和弦,并尝试通过不同力度弓压与弓段分配方式增强音乐表现的效果,这些演奏法则用伊萨伊独创性的音乐术语标记在乐谱之上。伊萨伊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迷人的音乐魅力,成为检验小提琴演奏家演奏才华的试金石。

伊萨伊受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启发,写作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无论是作品体裁还是复调写作,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巴赫作品对伊萨伊创作的影响。在第二奏鸣曲第一乐章“迷恋”中,伊萨伊更是直接引用巴赫第三组曲第一乐章前奏曲的主题旋律,穿越时空的界限与巴赫进行对话,同时向伟大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进行致敬。伊萨伊以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和现代主义的演奏技巧,令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这一古老的巴洛克时期作曲体裁焕发全新的活力,成为二十世纪小提琴经典文献中的璀璨珍宝,并为二十世纪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拉阿本,廖叔同.古今杰出小提琴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韩里.欧洲弦乐艺术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舞曲巴洛克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冬的舞曲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春天的奏鸣曲
小议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魅力
饥饿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