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的演唱风格浅析
——以《风萧瑟》作品为例

2017-01-28裴引引

北方音乐 2017年11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萧瑟演唱者

裴引引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声乐的演唱风格浅析
——以《风萧瑟》作品为例

裴引引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民族声乐是一种依托民族语言进行歌唱的艺术表演,是传扬民族文化的强有力载体,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文化。可以说,声乐是我民族音乐苑坛中一朵盛开的奇葩,是推动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精粹。音乐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为了凸显出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应实现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基于此,文章就声乐的发展从《风萧瑟》的创作背景出发,以《风萧瑟》作品为例,详述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声乐;演唱风格;《风萧瑟》

民族声乐,是一种能够彰显民族文化的特色音乐艺术形态,其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民族声乐经历了漫长的变迁,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民族声乐风格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历经时间的洗礼,民族声乐在演唱风格上更具特色。现如今的声乐是音乐和诗歌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兼备了诗歌元素和时代风尚。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作用下,21世纪的今天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经济时代。时代的变更促使文化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力度,不断创新,以充分发挥出民族声乐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一、民族声乐发展概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大自然赋予了中国人民丰富的物资资源。在地域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都还处在民族文化氛围中,有较为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民族声乐长期扎根民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播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声乐文化。可以说,声乐有着极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在经过上数十年的历史洗礼和锤炼后,声乐已成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财富,成为了传承与继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以及语言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声乐和民族文化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民族声乐仍旧保持着原生态。至今为止,各民族人民仍然保留着原始的古朴民风,他们崇拜自然,同时也有着着自己的宗族信仰。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延续着民族文化特有的文化特色。伴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民族声乐文化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并呈现出新的内容与特征,开始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民族声乐自身具备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特征,是多元音乐文化的根基。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加强对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以实现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风萧瑟》的创作背景

《风萧瑟》节选于《伤逝》,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同名爱情小说中改编而来,由王泉、韩伟填词,施光南作曲,是一出抒情心理歌剧。施光南采用了新颖的演唱技法,巧妙地以音乐形象展现了青年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风萧瑟》这一歌剧讲述了涓生、子君相识、相恋、婚姻、离别的爱情历程,他们二人为了争取婚姻的自由,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极大摧残,在争取自由与美满生活的道路上,他们面临着重重困境,最终他们所得到的也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风萧瑟》是《伤逝》中一个关于“秋”的选段,也是涓生、子君美满幸福生活面临重重困境时所唱的一首咏叹调。

三、声乐的演唱风格浅析——以《风萧瑟》作品为例

(一)《风萧瑟》所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

1.曲式特点

《风萧瑟》作品为复三部曲式,降G调,通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在整部作品中,运用了和声配合主旋律,同时还依照了T——S——D——T的全终止结构,曲目的段落清晰、分明,情感走向明确。首先,在引子部分,也就是曲目的前13个小节,情感的演绎配以琵琶音的进行,给听众带来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感觉。如同秋的寂寥。瑟瑟秋风,让人心中愁苦万分。在呈示部,开头“风萧瑟”演唱由弱到强,这种沉思、忧伤感叹的情绪,极符合当时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演唱者能够将细腻的气息运用得当,表现出了主人公痛苦迷茫的心情;在“叶飘落”部分,运用得比较多的是中低音,这也是《风萧瑟》曲目中较为暗淡的地方;“令人迷惑”,再次把曲目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现出来。整部曲目结构分明,把主人公那种悲痛、无声的控诉,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以及美好爱情破灭后的失落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旋律特点

音的力度与音乐的紧张性成正比例关系,要想增强音乐的紧张性,演唱者就必须要在音的力度上进行变化,用音来控制力度。在《风萧瑟》的演唱中,声音要有强度但不可以冲动,不仅要用到演唱者腰部横膈膜的力量、臀腿甚至是脚掌的力量,更需要演唱者具备强有力的气息支撑。如在演唱“你突然袭来暴风雨,把那甜蜜的笑声淹没。那斑斓多彩的理想,在你怒吼中剥落。”这两句歌词时,演唱者必须要跟随曲目的旋律特点进行演唱,利用头腔共鸣将声音带出来,用低沉的声音发挥,把主人公那种手足无措以及紧张的情绪诠释出来。力度减弱时,恰好能够表达主人公在理想破坏后的失落感。从整体上进行分析,《风萧瑟》这一声乐作品张弛有力,尤其是在创作者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作品的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风萧瑟》演唱风格的解析

1.音色的表现

无论是什么样的音乐演唱,如果缺乏了好的音色,再优秀的音乐作品都难以表现出来。对于声乐演唱来说,它的音色主要是指演唱声音带出的感情色彩,能否打造优美动听的音色,则取决于演唱者的音色听觉和鉴赏力。演唱者们应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修养、强化自己的演唱技巧,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才能更好地发出表情达意的乐音,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感的导向性作用。除此以外,气息和音准也与声乐演唱中的音色密切相关,演唱者往往需要运用胸腹联合式的呼吸法,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演奏时时气息顺畅、均匀,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意。

声乐歌唱者必须要抓好声线的练习,才能够把《风萧瑟》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演唱的练习来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男声e、i母音的练习;女声u母音的练习;具有掩盖色彩的“o·u”母音训练等等。此外,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促使音色饱满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于声乐演唱来说,胸腹式呼吸方法的储气容量大,还能够有效控制腹部的肌肉,是当前较为常用的一种理想呼吸法。要想真正地掌握住呼吸技巧,就必须要掌握胸腹式呼吸法的要领,并加以练习,这样才能够在演唱时运用自如,以达到声音、气息和感情三者的有机融合,从而感染观众情绪,让观众深入其中领悟《风萧瑟》的魅力,认识音乐艺术的内在价值。

2.演唱风格的把握

1)从《风萧瑟》的创作背景把握演唱的风格

《风萧瑟》作品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这些时代背景因素的存在使得歌曲在细节上具有独一无二性,以及大的整体创作背景下的系统上的相似性。因此,演唱者在演唱《风萧瑟》时,应要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方面以及细节上把握演唱风格,从而为歌曲的演绎奠定一个主要的基调。具体来说,演唱者应要充分考虑到《风萧瑟》歌曲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创作者处于什么利用创作了这样的一首歌曲、创作者想要借此歌曲阐明怎样的意图等。在充分掌握到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演唱者在演唱相关句段时,就可以通过演唱呈现歌曲代表的风格。譬如说:《风萧瑟》中“啊,生活啊生活,我为你苦苦的思索”这一句歌词,演唱者需要首先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故事所演绎的情节等,才能够把对于生活的无奈与再次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从《风萧瑟》的整体风格把握演唱的风格

任何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风萧瑟》作品亦不例外。歌唱者要想真正达到对《风萧瑟》演唱风格的把握,就必须要从整体风格角度出发,去感受歌曲。结合《风萧瑟》作品来看,它的音域跨度极大,前面两个小段落一咏三叹,洋溢着细腻的声乐韵味,而后半段(即第三小段落)却有着声乐歌曲所特有的音乐张力。细腻的韵味和音乐张力的融合,使《风萧瑟》更具感染力。尤其是在第三小段落(63-117小节)中,“我想虔诚的向你忏悔,却不清楚自己的过错,我想虔诚的向你忏悔,却不清楚自己的过错”反复的这部分歌词重复强调“不清楚自己的过错”,把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挣扎完美地呈现出来,尤其是三连音的重复,感情与旋律的结合,对感情地抒发起到重要作用。

3)从《风萧瑟》的咬字吐音把握演唱的风格

声乐歌唱者在演唱《风萧瑟》作品时,应要从语音入手,以准确、清晰、灵动的语音予以听众最直接的、美妙的听觉冲击,使歌词能够在其独有的旋律中清晰地传递给观众。演唱者可以从如下两大方面强化训练。声乐演唱的音色不是固定不变的,演唱者者要想把握好音色就必须要用自己敏锐的触觉、听力去辨析。或者我们可以这样子说,演唱者所发出来声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演唱的音色,那么演唱者者要想出色地完成演奏,就必须要驾驭好音色,推动行腔作用的发挥;演唱者还可以看展具体的咬字吐音风格专项训练,将咬字吐音训练与形体训练相结合,通过明确地咬字与吐音,从而发挥高质量的音色。

4)从《风萧瑟》的情感蕴含把握演唱的风格

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总是蕴含着令人感动的信息,其不仅仅在于演唱形式的精炼,更多的是对于曲目自身对于曲词意境的选择。民族声乐和其他的民族音乐唱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声乐最终是需要演唱的艺术,词章的语言与曲作的旋律,有赖于演唱中的声腔体现,只有当它赋予了声情的美,它才能真正传达出听觉的美感。《风萧瑟》最终是需要演唱与表演的艺术,词章的语言与曲作的旋律,有赖于演唱中的声腔体现。声,声乐中的声,是一种艺术化、规范化的艺术语言,它是演唱者运用演唱技巧所发出的。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只有根据《风萧瑟》所蕴含的情感,,锻炼自己的声音,驾驭它,才能实现“以声促情、以情带声”的目的。情,在整个演唱活动中发挥着导向性作用,其是依托于思想感情指导气息发生运动,从而产生能够传递情意的声音。演唱者在演唱《风萧瑟》时,应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作品中的神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所提倡的是“百花齐放、百家齐争鸣”的发展理念,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已成为民族声乐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中国民族声乐也必将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多元化发展之路。显而易见,就声乐的发展出发,展开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能更好地促进音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风萧瑟》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阐释仅仅是声乐作品音乐风格体现的“冰山一角”,仍旧有待相关学术研究者深入研究。

[1]管秀芬.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舞台,2012(10).

[2]齐菲.论施光南的歌剧创作[J].黄河之声.2012(14).

[3]史春梅,史咏梅.歌剧《伤逝》中三首咏叹调艺术特征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4]于宪淼.歌剧《伤逝》中悲剧人物子君的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J616

A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萧瑟演唱者
风萧瑟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我的1919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驱散萧瑟感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