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音乐对于电影中的美学作用
——以《音乐之声》为例

2017-01-28纵佳丽陕西工运学院

艺术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雪绒花玛利亚普拉

□纵佳丽 陕西工运学院

本文运用文献法、实证法、叙述法等方法搜集和整理资料,以美国著名电影《音乐之声》为例,从三个方面应用效果来浅析音乐在电影美学中的表达作用。

一、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性

《音乐之声》的女主角玛利亚是位活泼跳脱的修女,在电影开始,就是玛利亚在唱诗班唱诗的镜头,玛利亚的声音饱满而富有活力,将枯燥的宗教音乐演唱得激情澎湃而又婉转动人,表现了玛利亚性格中活力四射和富有生活乐趣的一面,有利于塑造玛利亚开朗活泼擅长歌唱的元气少女形象。玛利亚进入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配乐由轻快的曲风转向缓慢、沉重的音调,引入特拉普上校早年亡妻独自抚养七个孩子的情节,长期的海上军旅生活和丧妻之痛使特拉普对待孩子的态度严苛,整个特拉普家族都笼罩在压抑、沉郁又带着诡异的氛围之中。此处配乐的降调,协助表现了这样的氛围,为彰显特拉普一家的形象起到了奠基基调的作用。

随着进入特拉普家,配乐变得忽高忽低,时骤时缓,七个孩子对玛利亚进行多番打击。面对七个孩子的恶作剧与捉弄,满身狼狈的玛利亚并未放弃,此刻的配乐也变得昂扬起来,此处昂扬的音乐正如绝不言弃的玛利亚一样,昭示着玛利亚冉冉升起的感化七个孩子的斗志!

玛利亚用歌声作为润物细无声的花洒,在草地里唱的《哆来咪》就如同雨滴将生活的美好润进了七个孩子的心田。《哆来咪》是玛利亚教孩子们唱的第一首歌曲,是玛利亚走进孩子们内心的一条小路。歌词“哆是一只小母鹿,来是金色的阳光,咪是称呼我自己……”内容轻快而富有童趣,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特拉普家首次带来了爱与温暖。这首《哆来咪》表现了演唱者玛利亚明朗、温柔的心灵,昭示着特普拉一家性格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

一次偶然的契机,一向严肃、古板的特拉普上校为孩子们唱了《雪绒花》,悠扬的曲调让孩子们听得入迷,面带笑容的特拉普上校用醇厚嗓音唱出的“雪绒花,雪绒花”让孩子们惊讶又倍感温暖。这首《雪绒花》表现了特拉普上校性格由严肃冷漠向温和慈祥的转变,在他低沉有力的歌声中,严肃冷漠的旧形象在慢慢消融,温和慈祥的新形象被悄悄树立起来。这首《雪绒花》就像一根引线拉近了上校和孩子们的关系,让他们从之前固化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变回互相关照、彼此关心的关系。特拉普上校开始向称职的父亲努力,孩子们也同父亲变得更亲密。这首《雪绒花》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意识到身为人父职责所在的特拉普上校的觉醒。音乐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作用和人物情感的抒发作用都发挥到了极致。

二、音乐在电影中的烘托性

音乐有助于表现影片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烘托出影片的氛围。电影的氛围是除了人物和故事以外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电影对氛围的要求,则直接又赋予了电影音乐在美学功能这方面的使命[2]。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在晚饭时特拉普一家还处在严肃诡谲的氛围之中,邮差罗夫来送信。上校的大女儿莉莎悄悄出去和邮差罗夫在花园约会,两个年轻人在花园里唱起了《今年16岁马上17岁》,花园都笼罩在了纯真可爱的浪漫气氛之中。这首《今年16岁马上17岁》渲染出了丽莎和罗夫之间的浪漫氛围,与特拉普家晚餐时的压抑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戏剧冲突就此悄然形成。浪漫甜蜜的一对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和特普拉上校对孩子的严加管教形成冲突,唤起观众对青春的天真美好的向往和这对恋人爱情前途的担忧。

特拉普上校外出归来,发现孩子们从自己精心训练的,整齐划一的水兵,变成了一群目无纪律的野孩子,不禁一阵暴怒。受到指责的家庭教师玛利亚并未低头认错,而是逐条逐项、有理有据地数落上校不去了解孩子,不给孩子应有的关爱与理解的失职。暴怒的上校命令玛利亚立刻打道回府,就在他们为争辩如何教育孩子而大声争吵之时,客厅里传来了孩子们优美和谐、纯净动人的歌声,上校不由自主地向歌声飘来的地方走去。看到快乐的七个孩子,上校逐渐明白了玛利亚的用心,主动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并请求她继续做孩子们的家庭教师。此处孩子们的歌声烘托出玛利亚诚挚、善良的品质和孩子们的天真、机敏。玛利亚以音乐感染孩子们,长久被压抑的孩子们从音乐中解放自然天性,用音乐宣泄了对上校教育方式的不满,从而感动了上校。在这次顺向感化的过程中,音乐无疑是最大的催化剂。

为迎接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玛利亚特地教孩子们唱《音乐之声》。孩子们齐声唱起《音乐之声》,这让早已丧失凝聚力的特拉普一家重新找到了团结一致的感觉,《音乐之声》的美妙旋律烘托出孩子们内心的真善美被唤醒的美妙境地。这首孩子们通力协作演唱的《音乐之声》,让失去妻子,心灵禁锢已久的特普拉上校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再次恢复以往的激情与活力。

在特普拉家的舞会中,玛利亚带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剧,演唱了《孤独的牧羊人》,他们的表演和歌曲都逗趣十足而淳朴动人。电影中的音乐通过独特的音乐风格,让观众自发地产生第一人称感,并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成为其中的某一角色。这首《孤独的牧羊人》配合玛利亚带领孩子们演的木偶剧,巧妙地展现了俏皮的“牧羊人”和活泼的“小姑娘”之间的逗趣对唱,为这场“戏中戏”起到了极佳的背景烘托作用,让特普拉上校和男爵夫人都情不自禁地进入木偶剧的情节之中。同时也让观看电影的观众代入其中的角色,身临其境地体会这场景的欢愉与轻快。正如著名电影配乐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所说:“银幕上的音乐能够挖掘出并强化角色的内在性格。它能将画面场景笼罩上特定的气氛:恐怖、壮丽、欢乐或悲惨。平淡的对话一经音乐的衬托便上升为诗意的境界。电影音乐不仅是联系银幕和观众的纽带,它包含一切,将一切电影效果统一成一种奇特的体验。”欢乐的情绪由音乐这条纽带传给电影中的每个人物,再传给银幕之外的观众。

三、音乐在电影中的暗示性

音乐作为电影的声音背景,常常能够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3]。在特拉普家的舞会中,玛利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的民间舞蹈“涟恩德拉”,特普拉上校走过来和玛利亚共舞,随着音乐越来越热情、激烈,二人的舞步也愈加飞扬,衣袂飘飘。配乐就像电影的潜台词一般,暗示出了玛利亚和上校之间越来越浓的情愫,先于画面向观众昭示了一切。果然,一曲舞罢,二人深情对望,他们之间的爱意溢然银屏之上。

在奥地利民谣节上,背景是德国正以虎狼之姿吞并奥地利,特拉普上校一家与观众告别时,特拉普上校一家深情演唱了《雪绒花》,“雪绒花,雪绒花,每天清晨迎接我……雪绒花,雪绒花,祝我们的祖国青春常在!”歌曲情绪饱满而和煦动人,在场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跟着特拉普一家一起唱完了《雪绒花》。曲调悠扬的《雪绒花》暗示了特拉普一家对奥地利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雪绒花》温暖和煦的旋律与安详和谐的歌词暗示了身处丧国危机的奥地利人民对幸福与和平的向往。虽然四周被德国驻军所包围,在场的奥地利人民仍含着热泪同特拉普一家一起唱这首向往祖国和平昌盛的歌。暗示是一种寄予较本体更深层次意蕴的艺术表达方式,这首《雪绒花》不仅仅是奥地利民谣节最悦耳的落幕曲,更是奥地利人民通过歌曲来寄予对德国法西斯的不满和抗争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结 语

本文通过从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性、烘托性、暗示性作用三个方面对《音乐之声》进行分析和论述,来阐明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作用。电影中的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通过观众的听觉感受与电影画面呈现相得益彰,能够表现电影角色的心理和情感,有益于烘托氛围,推进情节发展,并且可以暗示角色的思想意志,升华电影主题。

猜你喜欢

雪绒花玛利亚普拉
Edelweiss雪绒花
歌剧聊天室 永远盛放的雪绒花
普拉昌达下周访华
在白宫的童年
——玛利亚·奥巴马
灯节上的玛利亚
乖乖兔的菜园子
玛利亚重现
艾普拉唑治疗老年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疗效分析
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
Edelweiss雪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