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以《创造宣言》为例
2017-01-28周淑茹罗灵菲
周淑茹 罗灵菲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以《创造宣言》为例
周淑茹 罗灵菲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再来说说“创造”的含义并举例说明,结果学生一共总结出来了这么几重含义:1.无中生有。比如“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早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2.创作。比如“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就可以称为不朽的雕像。”还有《易经》《正气歌》、苏联的国歌、莫扎特的《安魂曲》等等。3.建造。“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和红海贯通起来”。4.发明。“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5.发现。“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6.教育。“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我对学生进行了嘉许,并进行了总结:“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这明显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因此,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它主要有三重含义:1.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2.制造或建造。3.创作。多指撰写文章或创作文艺类作品。”
但是,学生普遍认为自己还是不会创造。他们一致认为,作者驳斥了的这五种观点,虽然和他们的想法一致,但是陶行知先生所举的例子都是名人。1.“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作者举了画家朱耷和雕塑家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例子。2.“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作者举的是《易经》《正气歌》、苏联的国歌以及雷赛布。3.“年纪太小,不能创造。”作者列举了莫扎特、爱迪生及帕斯加尔。4.“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作者则举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及黄梅六祖惠能。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例子则是玄奘、哥伦布和莫扎特。“只有名人才会创造,我们这平凡人怎么会创造呢?”同学们纷纷议论。
学生的发现让我很是高兴,我问道:“那么你们说说看,这些人成名之前是名人还是凡人呢?他们知不知道自己会成名呢?如果他们用前面的种种理由而放弃了创造的话,那么历史上会不会有他们的名字存在?陶行知先生会不会在文中提到他们呢?”学生们都纷纷摇头。
“那么,你们是不是仍旧认为创造是名人才能做的事情,而凡人就不能做了呢?”课堂上有稍许的沉默。“老师也是一个凡人吧?老师在课堂上教授你们知识,虽然不能和曾参相比,但同样也在传承文化,教你们真善美,是不是创造?”同学们纷纷点头。“是啊!老师也在创造。那么,你们呢?你们创造了没?”
“我经常写作文,虽然写得不怎么好,但我创造了。”
“昨天,我画了一幅画,我也进行了创造。”
“我在玩‘我的世界’游戏中,创造了我的世界。”
“我给自己化妆,创造了另一张脸。”
将干式变的冷却方式由自然风冷(AN)改为强迫空气冷却(AF),即通过风机将空气强迫吹进变压器散热气道,增强气道空气对流。
“我天天搭配衣服,这也是一种创造。”
……
在越来越活跃,越来越自信的回答中,我问道:“所以,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这篇文章中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们齐声回答。
这堂课,学生由对“创造”含义的不知到知,由不能创造到会创造的自信,是他们自己领悟的结果,而老师在其中充当的角色就是“导游”——引导者而已,而当好导游就必须准备好问题设计。在本次课中,我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
1.创设疑问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创造’的含义是什么?你们有没有创造?”
2.创设猜想式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你们说说看,这些人成名之前是名人还是凡人呢?他们知不知道自己会成名呢?如果他们用前面的种种理由而放弃了创造的话,那么历史上会不会有他们的名字存在?陶行知先生会不会在文中提到他们呢?”
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老师也在创造。那么,你们呢?你们创造了没?”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湖北鄂州职业大学;武汉东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