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异构课堂高效提问应答观察
2017-01-28王惠娟
王惠娟
同题异构课堂高效提问应答观察
王惠娟
我校语文组开展了“高效提问研究”的教研活动,由朱老师和缪老师分别上七年级语文同题异构《幼时趣事》一课。我尝试着从“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应答情况进行课堂观察,采用两张量化表——语文课堂学生应答数量表、语文课堂学生应答质量表进行观察,目的是用具体数据,从定量、定性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来分析语文课中学生的应答情况,从而更科学地评价教师提问质量的有效性。
一、对学生应答数量的观察进行定量分析
定量研究是把问题或现象用数量来量化,以数学化符号去测量,进而去分析、验证、解释,或得出变化规律,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我采用“语文课堂学生应答数量表”来进行测量,我全程听两位老师的语文课,根据应答表,作了详细记载,课后根据记载,进行了认真分析,结果如下:
1.提问应答的人数、人次、覆盖率、频率等。
朱老师课堂上总人数46人,应答个体21人。其中2人答4次,2人答3次,7人答2次,10人答对1次,共计38人次,应答覆盖率为45.7%,应答频率为84%,每1.2分钟有一次应答活动;缪老师的课堂上总人数43人,应答个体30人。其中2人答4次,2人答3次,9人答2次,15人答1次,共计47人次,应答覆盖率为69%,应答频率为109%,约一分钟就有一次应答活动。
这些表明,这两堂课上近一半多的学生参与到应答活动,应答覆盖率、应答频率都较高,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状态良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应答频率过高,可能会有一些隐忧:课堂问题设计可能偏浅、偏碎,影响文本的深度开掘;朱老师提问频率适中,听课老师反映朱老师设计的提问能抓住课文特点,难易度适中,提问质量较高。缪老师的课平均大约1分钟就有1名学生应答,应答频率过高,听课老师质疑老师提问是否给出学生留足了回答的时间?是否源于有质量的思考?课文《幼时趣事》难度不深,应把文章转向人文思想有效开发作为提问重点,才是高质量的提问。
2.提问应答局部区域覆盖率。
我把课堂区域以“井”字分为9个部分(如,靠近黑板为“前”分左前、左中、左后、中前区)等进行观察如下:朱老师的课堂上,中前区、右前区的应答覆盖率较高,分别为75%、100%,左前区、左中区、右后区的应答覆盖率偏低,为25%;缪老师的课堂上,左中、中中、右中区的应答覆盖率为100%,中后区应答覆盖率为75%。左前区、左后区、右后偏低区,为25%。两堂课上没有应答盲区,足见两位教师在课堂上能积极地关注到每一区域的学生,这很可贵。但两堂课也都有应答强区与弱区,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应答能力、反应敏捷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提问习惯、策略等因素,缪老师让左中、中间、右中3个区域的学生以“接火车”的方式朗读生字词,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这三个区域的应答覆盖率。所以,教师要多关注弱区,保持整体大致的均衡,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二、对学生应答质量观察进行定性分析
定性研究是揭示事物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这两节课上学生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充分体现了“学”的主体性,其原因何在?我用“语文课堂学生应答质量表”记录现场应答,根据记录,来分析老师提问是否高质量?
1.提问应答类型。
两位老师同题异构课堂上,学生应答活动,除了超出一半人次的个体口答外,还有集体口答、齐读、个体回答,集体朗读,集体讨论,总计10多种。两堂课上应答形式多样,应答类型比较丰富,多方面地激发了学生的应答兴趣与激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思等语文能力。用笔写也是一种别样的“应答”,但这两节课都没有学生笔头应答的活动。
2.提问应答层级。
教师提问是否属于高质量提问也可从学生应答层次上看出来。两堂课上,应答层次达5种以上,相互映照,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应答的有效性。这样的训练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朱老师课上仅朗读这一种应答类型就有了解性、感知性、理解性,拓展性等。缪老师的课识记性应答、概括性应答、理解性应答,共计4种。这些应答由浅入深,符合学生应答的心理规律。朱老师的课一开始略显沉闷,后来慢慢变得热烈,课堂非常活跃。
3.提问应答能级。
学生回答的能力层次也可反映出教师提问的质量高低。朱老师和缪老师的课上分别有12人次和8人次用语段形式应答,占应答总人次的26%、19%。语段应答是能力较高的表现,都达到了基本正确,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提问和应答思维状态:言之有理——观点明确;言之有据——紧扣文本;言之有序——逻辑性强。表明教师提问指向明确,学生思考周全。遗憾的是两堂课没有学生质疑,质疑是最有价值的,但教师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培养。
在我校“语文课同题异构课高效提问研究”下,通过两位教师上同题异构课,目的是要求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我设计的两张量化表,从学生应答层面反映教师提问质量如何,提供了基本依据,对研究教师教学,开展教师高质量课堂提问大有裨益。
江苏苏州吴江区吴江明珠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