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势雄壮 摄人心魄
——刘海粟黄山画对黄山画派的审美超越

2017-01-28李淑辉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刘海粟石涛黄山

滕 发,李淑辉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33)

气势雄壮 摄人心魄
——刘海粟黄山画对黄山画派的审美超越

滕 发,李淑辉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33)

黄山画派依托于黄山秀丽险峻的景致,画风独辟蹊径。通过分析早期黄山画派梅清、石涛、弘仁的艺术风格、审美境界,审视刘海粟绘画风格的超越性。刘海粟的黄山画重视骨法用笔、泼墨泼彩、气势浩瀚。相比于梅清的如梦空灵、石涛的豪放郁勃、弘仁的清逸冷峻,刘海粟的黄山画体现了摄人心魄的“壮美”格调。刘海粟绘画的超越性来自于其深厚广博的理论修养、不息的创作激情和不断的风格创新。

黄山画派;刘海粟;黄山画

绘画史上有黄山画派,描绘黄山神妙绝伦的风景名胜,在山水画上独辟蹊径,以明末清初的梅清、石涛、弘仁最为著名。贺天健在《黄山派和黄山》中评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瞿山得黄山之影,渐江(弘仁)得黄山之质。”[1]刘海粟、潘天寿等著名大师也认为,就人品、艺品而言,黄山画派代表人物均高于扬州八怪、金陵八家。

1 黄山画派代表人物及其艺术风格

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敬亭山农,又名梅痴、雪庐,安徽宣城人。梅清屡登黄山,观烟云变幻,印心手随,景象奇伟,笔法松秀,墨色苍浑。石涛(1641—1718),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石涛曾说“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百劫沉根皆洗尽,好登峰顶细吟诗”[2]104-105。石涛每次到黄山都要到梅清家里做客,谈诗论画。梅清称石涛“石公”,把他比作顾恺之和李公麟;石涛尊梅清为“江左达者”,27岁时在宣城作《十六罗汉图》,请梅清在卷上题跋语。“相亲必相师”,梅清和石涛相互影响,砥砺前行,成为绘画史上的一段佳话。

梅清早期画的黄山清秀灵动、淡墨飘逸,以柔和、松弛的笔触如诗人一般表达他对黄山的真情实感。《仿古画册》(之十)中的卷云皴是仿黄鹤山樵的,更适合表现山峦的云烟缥缈,为清秀的山峰增添苍茫与浑厚。《黄山十九景》创造性地使用盘曲的线条、松弛的笔触来表现九龙潭溪岸的石块,石上绿草蔓生,与潺潺流水浑然一体。梅清的黄山画用线变幻多端,善用干笔浓墨,萧散简率,如梦如幻,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赋色明丽秀润,在冷色调中展现黄山的蓬勃灿烂;以其诗、书、画的综合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山峰的秀美和云烟的轻曼变幻,体现了画家的温文儒雅。到了后期,受石涛影响,才出现险峰兀立、奇松盘踞、线条流畅、淡墨皴染、浓墨点苔的景象。

石涛早期绘画受梅清影响很大,从21开《黄山画册》的两幅中可见其画风承继了梅清的清逸灵动,但他的山峰,不再是黄山的真山真景,而是大大小小的石块叠加累积起来的山峰,增加了画面的构成感,取景构图既贴近生活原形,又具有奇特的趣味。他的画面灵活多变,似乎目之所至信手拈来,漫不经心、随遇而安。其后期的《黄山三十六峰之意图》和《黄山紫玉屏》逐渐显示了苍茂沉郁的风格面貌。湿笔浓重、墨气淋漓,粗线勾斫、皴点并用,画面繁密繁琐,用笔酣畅流利,风格苍郁恣肆。梅清晚年画风的变化,正是受石涛此时画风的影响。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为僧后名弘仁,自号渐江学人、渐江僧。弘仁返歙后栖于黄山,寻师访友,以书画自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有一方印曰“家在黄山白岳之间”[3]1。弘仁师法倪云林,善用干笔渴墨和折带皴,笔墨凝重,构图洗练简逸。其画《黄山图册》,共计60开,笔墨苍劲整洁,查士标跋《黄山图册》中评价其画“归黄山而益奇”。“奇”,说的是线条有棱角,刚劲有力,山石少皴,淡墨渲染,荒寂苍凉。他50岁时画的《黄山天都峰图》,近景峭壁悬崖上古松盘曲,远处主峰直指云霄,笔墨简洁、清劲、纯净,主要用线条空勾,以大小几何体造形,极少皴擦,方折峭立,山体坚凝,冰冷而宁静。他51岁时画的《黄海松石图》,取黄山一景,以勾为主,以染代皴,线条刚劲似铁,表现了山体坚硬的质感,构图上大疏大密,计白当黑,开合有致,新颖而大胆,画面既有元人松灵的笔墨特点,又有宋人大山大石的壮美气象。弘仁的黄山,山石由形似方形的几何体组成,大小几何体相间排列,疏密有致,“简洁洗练,表现出一种伟峻沉厚的意境”[3]1。

黄山画派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能以古人的笔墨参证自然造化,其构图、取景、笔墨的渲染受真山真水的影响,画风与清初的摹古派的一味师古迥异。现当代画家刘海粟的黄山画,得黄山之“魂”,泼墨重彩、气势如虹,融贯中西,摄人心魄,实现了对传统黄山画派的超越,使黄山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刘海粟黄山画的艺术风格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粟,晚亦号海翁,江苏常州人。他爱恋黄山风光,平生十上黄山。他的黄山画,“有的以线条为主,用干湿不定、深淡不同的墨色,勾勒岩石纹理、峰峦的结构,表现黄山的地质形貌。有的用墨色的浓淡,使云霞在奇峰松海中飘动”。“黄海奇景,通过我的感受,通过我的心灵深处,表达我对黄山的深厚感情。入黄山而又出黄山,我的黄山画中,有许多自己的影子。我刻了一石印,曰:‘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这不但说明我画黄山的过程,而且也说明了黄山在我艺术道路中的重要。”[4]228

刘海粟临摹黄山作品是从黄石斋的《松石图》开始的。从性情呼应上看,他最推崇的是苦瓜和尚石涛,曾临石涛的《松壑鸣泉图》,感慨“独未见九州之内有此笔墨也”。石涛雄浑奔放的画风对刘海粟的影响很大,从他1954年创作的《黄山始信峰》《揽天都之奇》和《黄山写生》中墨色淋漓的笔触和纵横开阖的气势可见一斑。但刘海粟并不限于临摹古人,他更注重创新。看过了史上名家淡雅的、狂放的、险怪的、苍黑的黄山画风格之后,刘海粟选定了自己的风格——壮阔雄奇,追求壮美境界,在追求阳刚之气的同时又浑厚深沉,避免粗放简率。他的黄山画注重线、墨、色、势,而画面的势是通过线、墨、色和构图体现出来的。

刘海粟注重用笔的遒劲和提炼。其“骨法用笔”,焦墨铁线勾出笔笔中锋的线条,傲岸多姿。在他看来,“骨”是一种生生的力量。1954年创作的《黄山西海门图卷》(局部),千峰叠嶂、直冲云霄,用了空钩少染的手法,如弘仁般传达了黄山的质感。进入20世纪80年代,刘海粟的黄山画注重线条轮廓的提炼。1981年创作的《黄山狮子林》和1982年创作的《可以横抱西海巅》,空钩山的轮廓变化,或者墨染山体,山的轮廓和树的枝干交相呼应,山树一体。国画中的用笔,即西方的线条。他在中国画里吸收了印象派塞尚、高更、凡高、莫奈,野兽派等画法,色彩浓烈,线条简练。

泼墨泼彩是刘海粟黄山画的又一特色。他重墨更重色。“如果把每一种色彩都运用得和墨一样熟练,我们的美术作品又会大改观。”“大红大绿,亦绮亦庄,神与腕合,古翥今翔,挥毫端之郁勃,接烟树之微茫,是谓之海粟之狂。”[5]161976年创作的《黄海一线天奇观》是刘海粟最早的一幅泼墨泼彩黄山画。画面下部的松树线条遒劲,画面上部的云涛翻滚腾跃,中部的山峦不甚清晰,各调色块有机整合,整个画面融贯一体,排山倒海般的气势,震撼人心。即便同是泼墨泼彩画黄山,刘海粟也塑造了黄山不同的气质。1976年创作的《黄海一线天奇观》和1988年创作的《黄山奇峰》侧重表现黄山的浑涵汪茫,1982年创作的《泼彩黄山图》和近百岁时的作品侧重表现黄山的峻拔雄伟。刘海粟极富特色的泼墨泼彩,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墨法的启迪;另一方面,是受西方现代绘画施彩的影响。他说:“我研究过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画家的红色、绿色之间的微妙关系,为泼彩提供了条件。”[5]16除了红色、绿色之外,他还使用了大量的蓝色(1987年创作的《黄山》),沉静而深邃,最后,又加入亮黄色(1988年创作的《黄山松云》),画面变得烂漫多姿,产生了类似西方现代画的“光色效应”。

“丘壑之难在夺势”,山水画的关键在于画面的气势,丘壑的生命力。刘海粟强调,画黄山,要画出它的“气魄”,表现它的“精神”。刘海粟黄山画的气势,一方面,来自铺陈构图;另一方面,来自笔墨色彩的综合运用。1954年创作的《黄山云海写生》采用横幅构图,画了绵延的云海、青山白云日出的景象,展现了起伏壮阔的气势、遒劲妩媚的风貌。1954年创作的《黄山西海门图卷》,横519 cm,纵44.9 cm,千峰叠嶂,横贯画面,气势如虹,读来有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感觉。他说,18和19世纪西洋画家“认为竖的东西崇高,横的东西浩瀚,黄山美景也经得起这一理论的检验”[5]17。他晚年的黄山画,以中锋构建轮廓,骨法用笔、力透纸背,以泼墨泼彩晕染云海丘壑,明亮鲜丽,具有“墨气淋漓嶂已湿”“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效果,浩瀚妙境,气势夺人。

3 刘海粟黄山画对黄山画派的审美超越

从美学角度来说,梅清画中的黄山如梦空灵,石涛画中的黄山豪放郁勃,弘仁画中的黄山清逸冷峻。梅清画中的黄山,呈现“空灵”的审美格调:清净、明媚,生机盎然,同时又是静谧、幽深的,空灵澄澈的,画面的“空”和“静”,容纳了一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这种境界,宁静、安详,给人一种诗意的感受,梅清还在这境界中加入了自在安闲、柔和亲切,更增添了一份和谐,给人一种平静恬淡的审美愉悦。石涛画中的黄山,呈现“沉郁”的审美格调:郁愤的情感深切而浓厚,流露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体验感受。这种境界,沉郁顿挫、淋漓悲壮、醇美厚重。石涛还在这境界中加入了酣畅恣肆、排奡纵横,加之身为宗室后裔被迫颠沛流离、二次进京鲜有收获的人生经历,更增添了一种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弘仁画中的黄山,呈现“冷逸”的审美格调:冷逸荒率、清新绝俗,深入本质的天地大美。画面呈现了黄山本色,具有风骨冷然、荒凉寂静之感。他学习了倪瓒的荒寒萧瑟,加之自身的孤高寡言、淡泊名利,更增添了一丝清淡虚灵、宁静空寂的气息,同时又充满艺术灵性。刘海粟画中的黄山,摄人心魄,体现了“壮美”的审美格调:宏伟劲健的空间和排山倒海的气势,一泻千里、神幻瑰丽,令人惊心动魄,同时还具有意气风发、逸兴飞扬的美感。刘海粟还在壮美中加入了乐观豁达的豪迈气度、天马行空的浪漫情怀,其想象力如天马行空,收万化于寸心,运乾坤于腕底,甚至一泉一石、一草一木的体态风神都含有盈缩荣枯的内在神韵。

刘海粟的黄山画具有如此的超越性在于其风格的创新和不息的创作激情。刘海粟一生都在倡导艺术创新。他以国学为基础,以西画为借鉴,以黄山为源泉,突破和超越中国传统笔墨技法,创造了具有气魄雄浑、风貌卓异、不同凡响的中国画的时代新作。他的画,中西画法互补并用,如他自己所说,“我感到有塞尚、高更、凡高、莫奈、蓬那等强烈色彩和简练线条的影响。我在中国画里吸收这些东西”[5]11。他的画,笔墨遒劲而含蓄,色彩丰富而强烈,达到了民族趣味与时代气息的有机统一。

刘海粟的艺术创作激情不容忽视。“黄山世无其匹的自然美景,诱发了不可遏止的创作热情。”“每上一次黄山,就是跟大自然较量一次,也跟自己较量。”[5]46-47刘海粟在逆境中十上黄山,最后一次是1988年,时年93岁,可以看出他抒写黄山的艺术激情和不屈的生命精神。他以气势雄壮、摄人心魄的黄山画谱写了自己波澜壮阔、激情豪气的艺术人生。

刘海粟非常注重艺术理论研究。刘海粟的艺术理论修养促使其绘画汪洋恣肆,磅礴浑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是最早向西方介绍绘画六法的人,并将在法兰克福中国学院讲学时的讲稿整理成《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视谢赫六法为中国绘画的根本问题。文中对“气韵生动”的理解深刻到位。“气韵生动是整个的名词,不能分开来讲的。至多说,含有气韵的生动,或者弥漫着气韵的生动。实际上宇宙间的生动无处不弥漫着气韵,气韵必然拖着生动而表现的。”[4]168他也是国内最早介绍欧洲艺术作品的人。1929年至1931年间在欧洲创作的《欧游随笔》有着对欧洲艺术界锐利的观察,精当的取舍。他认为艺术的底蕴在于表现人格和生命,艺术的个性在于力求成就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的生命在于对生活充满爱。关于艺术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的论述是现代美学论坛上独具创新精神的理论。

[1] 贺天健.黄山派和黄山[N].人民日报,1957-01-18(7).

[2] 周觉钧.石涛:家国之痛与艺术思想[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3] 弘仁.弘仁画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

[4] 丁涛.刘海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5] 刘海粟.刘海粟画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卢 蕊〕

Magnificent momentum and soul-shaking effect —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of Liu Haisu’s Huangshan paintings over Huangshan painting school

TENG Fa, LI Shuhui

(Art and Desigh School, Shanghai Applicable Technolog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3, China)

Huangshan painting school depends on views of beautiful and steep Huangshan Mountain with unique painting style. Transcendence of Liu Haisu’s Huangshan Paintings is review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early huangshan paintings by Mei Qing, Shi Tao and Hong Ren. Liu Haisu’s huangshan painting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one pen ,ink color, ink dripping wet gas, and its vas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empty spirit of Mei qing, bold and unconstrained of Shi tao, clear and cold of Hong ren, Liu Haisu’s paintings embody the soul-shaking “magnificent” style.The transcendence of Haisuliu’s art comes from the deep broad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 and the style of creative passion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Huangshan painting school; Liu Haisu Haisuliu; Huangshan painting

2016-11-25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3YS104)

滕 发(1967—),上海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绘画及绘画史论研究;李淑辉(1973—),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绘画史论研究。

J222.76

A

1008-8148(2017)02-0109-03

猜你喜欢

刘海粟石涛黄山
黄山日落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登江阴黄山要塞》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黄山冬之恋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刘海粟雨中看戏
刘海粟雨中看戏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