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文学写议论文
——以《六国论》为例
2017-01-28赵金平
赵金平
利用课文学写议论文
——以《六国论》为例
赵金平
语文课本在编选时,就已经注意到文本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就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的《六国论》一文为例,谈一谈文本教学对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作用。
一、论点的提出
文章开篇提出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观点新颖深刻,有自己的思考,夺人眼球。
接着,作者将总论点分成两个分论点分析,将六国分成两类:一类是“赂秦者”,一类是“不赂者”。这样,对中心论点的分析就全面而辩证了。
此外,在每一个分论点提出之后,还各有一句分析原因的话,“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分论点也就很充分了。
启发:1.学会将中心论点一分为二的方法,避免设立的分论点时会出现重合、交叉的现象。
2.在分论点提出后,用简短的语言分析分论点成立的原因。
二、论证方法的运用
《六国论》中,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深刻而精彩地论述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及给后人的启发。
第三段先对第一个分论点进行论证,三组对比,逐层深入,同时兼用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
一是用秦“攻取之外”而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的土地进行对比;用诸侯“所亡”的土地与“战败而亡”的土地对比,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得出结论:固不在战矣。秦的目标很明确,本来就不在于战争,而在于土地,而六国以土地贿赂秦国以求避免战争,事实上,这只是六国的一厢情愿,这只能使自己国力亏损而增强敌国的实力。
二是用六国祖父创业的艰难与子孙割地的轻易进行对比。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用夸张手法写出土地得来的不易;而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用比喻手法写出子孙的毫不珍惜,草率割地。这样大手大脚地割去祖辈艰难创下的业绩,换来的却只有“一夕安寝”,付出的巨大与得到的微薄,鲜明的对比也未能让这些割地的子孙警醒,令人唏嘘。
三是辛苦挣来的土地是有限的,但秦的贪欲却是无限的,割地贿赂越是频繁,暴秦的侵犯越是紧急,割地乞和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被动挨打割地与主动进攻获利,一味的割地也让“诸侯”失去了反抗的决心和能力,结果只能是“颠覆”。
这三组对比层层深入,从六国作战目的不明,守土意识不强,对割地后果认识不足三个方面,逐层深入,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的观点。
最后一句是引用古人之言,亦是比喻论证,选取人们熟悉的“抱薪救火”的例子,紧扣论点,形象生动地写出“赂秦”的弊病之大。
第四段从第二个分论点的角度进行论证。先从正面分层论证齐燕赵相继灭亡的原因,最后总括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韩魏楚三国各爱其地,坚持不以地赂秦,齐国勿附于秦,燕赵能坚持正确的国策,那么六国也有不灭国的可能。从反面将以地事秦的危害深刻揭示出来。
第五段运用假设论证,假设六国能够“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那么秦国恐怕连招架都很困难了,从而得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乃是“为积威之所劫”,所以六国灭亡给后来人的教训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六段先用对比论证,六国与秦,地位相等,国势虽弱,却还有取胜可能。接着用类比手法,联系现实,借古讽今,指出宋与六国相比,国力更强,国土更广,但若统治者像六国一样,为寻求眼前的安宁而割地求和,那么只会落得与六国一样灭亡的下场,讽谏之意不言而喻。
启发:1.行文时可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可用对比论证揭示差别,用假设论证推导不同做法带来的不同结果,用比喻论证让说理生动浅显,用类比论证联系社会现实,增强文章主旨的深刻性等等。
2.在举例论证时,要注重对事例从论点需要的角度去选择、剪裁,以及分析,切不可以例代议,或一例到底。
3.引用论证所引用的内容要典型、简洁,针对性强。
4.比喻论证要以小见大,以近喻远,所取的喻体要是人们熟悉的,不熟悉就达不到论证的目的。
5.所有的论证方法的分析都要紧扣论点。
三、论证结构的安排
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该有严密的结构,清晰的思路,这样才能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有说服力。
《六国论》的论证结构就极为典型,是议论文中最常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
提出问题即提出论点部分。首先是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将中心论点一分为二,一是“赂”,一是“不赂”。
分析问题也分成两个部分,紧扣两个分论点来论证,第三段是针对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进行的论证,第四段从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角度进行论证。
结论部分也分两层:一是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第二是借古讽今,借六国灭亡讽谏当朝者,不能重蹈历史覆辙。由历史到现实,文章的主旨就会深刻宏大。
三个部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启发:1.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也可从这种最常见的论证结构入手,在下笔之前先做全面考虑,全方位设计,以形成完整的架构。
2.文章结尾部分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或联系现实,都要呼应开篇,回扣主题,强化中心论点。
教材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不仅可以学习到文言知识,感受古人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更可从中找到一把开启议论文写作之门的钥匙,有效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