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逻辑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
——以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为例
2017-01-28安杨华
安杨华
谈逻辑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
——以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为例
安杨华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只有运用逻辑思维,才能把握具体对象的本质,进而认识客观世界。作文的审题、立意与行文自然也是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我们必须先弄清命题人的意图,选择出最佳立意才可能成功地作文。否则,就可能出现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审题不准、立意不高,就匆匆下笔的结果必然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审题立意及行文呢?
一、运用定义概念审题:弄清命题人的意图
“重读长辈这部书”中的“读”不是忆,不是记,“读”是透过表象把握事物的实质意义。“读”字规定了认识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而理性的深刻性。而“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中的“厚”,则表现了“长辈”身上的丰富性、深刻性,非初读可解。显然命题人用“读”字来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要求文章要体现一位十八岁的成年人应有的认识深度,而如果把文章写成类似“记我的爸爸”“忆母亲二三事”这样感性色彩较浓厚而缺乏理性思考的文章,则是没有对“读”进行准确的定义。
而“重”不是重复,不是第二次,而是“重新”之意,“重读”则隐含着“以前读过”,只是以前的“读”可能或流于肤浅,或过于感性,或存在着误读等,而“重读”则是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理性认知,也可以说是一次认识上的超越。“重”字其实也规定了文章的大体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读”,一部分是“重读”。而许多考生把文章写成了“读长辈”,则是忽略了对“重”的定义。
“长辈”是一个外延较大的集合,父辈包括父母、叔舅、姑姨等,祖辈又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同辈同代的那群人等。“长辈”不是“先辈”,应该是自己能够接触到的辈分长的人,否则,就没法“读”了。
而“这部书”不是“这些书”,再结合 “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的提示,可知“这部书”指的是“长辈”中的“一位”而不是多位。有学生写多位长辈,,那是围绕“重读长辈这些书”来行文了,是无视“这部书”的规定性的表现。
二、运用选言判断立意:明白自己要说什么
选言判断是判断的一种,是断定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也就是在面对某事时,构建两种或两种以上备选项,然后对其进行比较权衡,最终选择正确选项。“选”就是选择,“言”就是见解、主张,还可以是途径、方法、策略等等。一个作文题目常常可以多角度立意,这些不同角度的立意,即是我们作文前构建的备选项,我们要对其进行比较权衡,最终选择最佳立意,以明确自己要说什么,否则,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而选择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1.要选择那些针对外部客观实际、有的放矢的选项,是为选择的针对性原则;2.要选择那些正面因素较大、负面因素小的最优化选项,是为选择的优化性原则;3.要选择那些符合自身条件的、切实可行的选项,是为选择的操作性原则。
就2017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而言,在提示性材料中,就给考生列出了一些备选项:重读长辈,可以读出 “人生的事理”“传统的积淀”“时代的印记”“读出我们自己”“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或“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怎么选择呢?如果写“人生的事理”“传统的积淀”,容易写出理性认识,符合优化性原则;但估计多数考生会写这两个方面,不容易写出新意。如果写“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不容易写出深意,不容易写出理性认识。如果写“读出我们自己”的成长与成熟,或者“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容易写得生动且深刻。大多数考生会写长辈身上的高尚品质、美好情操、圣洁的情感等等极其正面的、需要永远仰视的方面。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我们的长辈身上拥有那些美好的方面的同时,一定也会有凡俗的一面、脆弱的一面、无力无助的一面、局限的一面甚至是错误的一面,而随着我们的成长与成熟,我们会越来越清晰地发现长辈身上的这些方面,反过来说,我们逐渐发现长辈身上的这些方面,也正是我们成长与成熟的表现。当然,发现并表现长辈身上的这些方面,并不影响长辈形象的高大,也不影响我们对长辈的爱与尊敬,反而使长辈形象显得真实、亲切、有血有肉,反而增加了我们对长辈的爱与尊敬。
三、运用类比思维行文:让文章更合理
类比思维是根据已知对象与未知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从而推论未知对象与已知对象在其他一些属性上亦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这可以用英国哲学家吉尔比的话来概括“从已知和明显的东西揭示未知的依然神秘的东西,甚至从陌生的东西中发现熟悉的性质。”类比思维方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已经解决了的熟悉的问题或其他相似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大家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思维。运用类比推理的思维构思行文,常常会收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
其实如果学生经过逻辑思维训练,就会敏锐地发现2017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在提示性材料中就已经提示了运用类比思维构思行文的:“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书”与“长辈”在内容上有很多一致性:“人生的事理”“传统的积淀”“时代的印记”……那么“重读书”和“重读长辈”在“读”的方法上应该是一致的。
总之,我们运用定义概念审题,运用选言判断确立最佳立意,运用类比推理结构文章。这样,在文章的构思行文的整个过程中,充分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来构建文章,进而收到审题准、立意深、行文顺的效果。
[作者通联:天津市实验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