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地名与杨家将故事关系探究
2017-01-28蔡宛平郗志群
文 / 蔡宛平 郗志群
海淀区地名与杨家将故事关系探究
文 / 蔡宛平 郗志群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西部,历史上杨家将未曾到过此地,但今天却遗留有若干依杨家将故事命名的村落。这些地名历来多被认为是清初当地人民反抗满洲贵族压迫而故意附会杨家将故事所改。从海淀区现有附会杨家将故事的地名分布特点分析,相关地名分布相对集中在若干区域,而各区域形成杨家将地名的方式有所区别。大工村、韩家川、东西北旺一带与这一地区横向集中流行传播杨家将故事有关,说明这一带存在横向的民间文化交流路线。六郎庄一带则主要与清廷修皇家园林压榨百姓有关,其与南部的亮甲店相合,也证明该地与北部的西北旺等地存在着纵向的民间文化交流路线。
海淀区;地名;杨家将
北京海淀区有许多依北宋杨家将事迹命名的村落。但据《宋史》《辽史》记,杨家将从未到过其境内。对于这些地名的来历,许多学者做了诠释。张宝章指出:“当清朝贵族在京西海淀一带跑马圈地、建立皇庄,后来又叠山引水、修建皇家园林,残酷地奴役和压榨当地群众时,广大人民为了寄托他们不屈的信念和理想,为了表示他们的极端鄙视和仇恨,便用杨家将的名字及其英雄故事,来进行附会、演绎。”[1]524孙冬虎指出:“清朝初年汉族人民在满洲贵族压迫下的境遇,与他们在元朝时期的情形极为相似,这就使杨家将的故事具备了进一步传播的社会基础,在杨六郎不曾到过的北京地区出现了‘六郎庄’等地名。”[2]32这为问题的探讨奠定基础。
一、海淀区与杨家将传说有关的地名分布与语源
海淀区在北京西,辖下各村落的兴起时间不一,今天许多村落有据北宋杨家将事迹命名的传说。以下逐一说明:
六郎庄:属青龙桥街道,曾是天然放牧之地。明代牛栏庄(《明实录》、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沈榜《宛署杂记》中皆记此名牛栏庄[3-5],后可能为附庸风雅改名柳浪庄(未见于文献)。清时民间为附会杨六郎故事而改名。按康熙五十一年内务府总管奏折:“在六郎庄修造园户住房……”[6]106此地最晚于康熙年间已改名六郎庄。
挂甲屯:属青龙桥,原名华家屯。《海淀区地名志》(下称《海志》)记:“清雍正营建圆明园,把后华家屯居民强行迁走,前华家屯幸而保留下来。百姓借传播杨家将抵抗异族的事迹来表达反清复明的情绪,把华家屯改为挂甲屯,意为杨六郎挂甲之处。”[7]102可见其挂甲之名与附会杨家将故事有关。
东、西北旺:属东北旺乡。据乾隆四十七年《日下旧闻考》载:“山麓有东、西百望村。”[8]1758可见彼时两村仍名东、西百望。如此,则其改名东、西北旺应在乾隆末年后。改名百旺表达了当地百姓的美好愿望。张文述:“辽邦军马被杨家将击退了。从此,百望山改成了‘望儿山’,东百望村称为‘东北旺’,西百望村称为‘西北旺’了。”[1]522似乎改为东、西北旺才是附会杨家将故事,这显然有些牵强。
望儿山:属东北旺乡。《海志》记:“乡民把宋辽时期佘太君登山望儿凯旋的传说附会该山而得名。”[7]275(今仍有百望山)。明人蒋一葵载:“金山口(今香山乡东北山口)其北斜界百望山……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9]73-74可见,明末此山尚称百望,且因“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而名,与杨家将无关。后改望儿山,显然是故意附会杨家将故事。《日下旧闻考》记:“百望山今改名安河山。”[8]1758可见,乾隆时百望山仍未改为望儿山,而是先改安河山。因此百望山附会改望儿山应在乾隆四十七年后。
亮甲店:属永丰乡。此地在《海志》未提及传说一事,但张文道:“从前叫两家店……杨六郎在这里与敌人血战……当敌人败退以后,六郎曾经在两家店晾晒他的甲胄……人们为了纪念杨家将的功绩,就将两家店改称亮甲店了。”[1]522这说明该村改名也有附会杨家将故事的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所载“明代已成村,称两家店。清附会宋杨家将传说,以谐音改为晾甲店或亮甲店”[10]73证实此说。但张文所述之地在海淀实另有一处。河北玉田县亮甲店、辽宁亮甲店亦用亮甲之名,传说却与杨家将故事无关。前者原也为两家店,后附会唐太宗东征辽晾甲而谐音成亮甲;后者原名梁家店,后谐音而成。永丰乡亮甲店附会杨家将故事改名,足证当时此地有相关故事流传。
韩家川:属东北旺乡。韩家川因韩姓人家最早定居得名。《海志》:“传说曾是辽国元帅韩昌(《辽史》无此人,有个大将韩延寿)大营驻地。”[7]251明代陈子龙记:“惟应筑墙屯兵于韩家川。”[11]807可见,明代此地已称韩家川。
南羊坊:属东北旺乡。《海志》:“传说附会为辽、宋时期,韩(昌)、杨(家将)两家敌对营垒……造成与韩家川村人世代互不通婚。”[7]253按乾隆九年至十年《存研楼文集》载:“以达松树堡(今河北赤城马营乡松树堡村)而迄南羊房堡。”[12]688可见,该地原名南羊房。乾隆五十九年《兰韵堂诗文集》载:“与元配夫人合葬于京城南羊坊祖茔右之新阡。”[13]158a可见,此地改名南羊坊应在乾隆十-五十九年之间。南羊坊此名,参考海淀东升乡南马坊因曾是明代军屯放牧军马之地得名,也可能因是明代军屯牧羊之地而名。
大工村:属北安河乡。其村名与杨家将故事并无太大关系,主要是存在传说离此村不远曾发生六郎转塔的故事,故亦归于此类。
综上,在海淀区附会杨家将故事而命名的村落主要涉及北安河乡、温泉乡、东北旺乡、青龙桥街道等区域。从各地名语源看,其改名之说皆为附会,非真事。另,各村附会改名时间集中于清朝,可见其改名应与清代特殊的时代特征有关,因而这些地名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二、集中分布与杨家将故事的横向传播
海淀区除上文所述,还有存在杨家将故事传播之地。具体如下:
鹫峰寨、杨家花园:属北安河乡。鹫峰寨相传辽时曾是辽人屯兵七十二营寨之一。杨家花园,以杨姓人居多名。两村相邻又对峙,诚似韩家川与南羊坊,故也可能附会相关故事。
城子关:属北安河乡。《妙峰山琐记》载:“相传辽宋时火葫芦王立寨于此,其城子为名。”[7]273火葫芦王是评书《金鞭记》、《呼家将》中的人物,为辽东境势力最大的番王,其人在评书中与杨家将有关(《金鞭记》、《呼家将》中有杨文广等人出场),故此记明显乃后人附会。此地距大工村等地不远,应与之附会杨六郎在大工村转塔有关,而将之设定为辽军驻地。
草厂:属北安河乡。相传为辽代及明代的草场旧址。草场涉及到军队驻扎所需粮草问题。配合南边城子山、鹫峰寨等相传的辽军驻地,而与杨家花园、大工村等地形成完整的对峙网,既然大工村一带有杨家将故事流传,则这一带应该也有。
杨家庄:属温泉乡。该村以杨姓居民居多而名,另因焦姓人亦不在少,也曾名焦庄(黑龙潭民国31年石碑书此名)。《海志》未记该村地名附会,但其位置东接亮甲店等,西连大工村带,正处民间故事的重要交流带,且其村民以杨姓(杨六郎)、焦姓(焦赞)为多,极易附会自诩为杨六郎、焦赞后人,故杨家将故事在此应有继续传播。
民国《申报》道:“延庆韩家川匪炽。”[14]可见其时韩家川有山匪,极易造成其与附近南羊坊来往闭塞,再加上南羊坊与韩家川有亮甲店山等山峰阻隔,所以极少来往。随着杨家将故事在两地流行,故事中人物韩昌、杨家将与两村名中韩、羊有可通之处。两村鲜少来往也给附会韩杨世仇以契机,故相应故事得以迅速传播。
东、西北旺承接望儿山传说为佘太君所望之地,杨家将故事在这一带必然有所传播。
综上,以上诸村西起大工村一带,中连杨家庄、亮甲店等,东接东北旺等,形成一条横向的杨家将故事传播带。这与此地地形相对紧密,京密引水渠、古代道路等横向连接,交通比较方便有关。而这一带以外的区域,杨家将故事传播就没有如此普遍。从位于所划地域以北的皂甲屯一地可见。该村原名皂角屯(《光绪昌平州志》记该屯元至民国皆名皂角屯)[15]。《重修榆河乡东岳庙行宫碑记》:“有皂荚屯者,或云昔曰造甲屯。”知其亦有造甲传说。按造甲极易用以附会杨家故事,但此村却从未提及,可见杨家将故事并不流行。
三、六郎庄一带在民间传说传播中的纵向连接作用
除了横向连接,位于青龙桥一带的六郎庄和挂甲屯也是因杨家将故事改名的经典例子。此地并不在横向传播的路线之中,却因旁边的昆明湖和京密引水渠以及众多的道路与西北旺、望儿山等相连。这一带是清代较早修建园林之地,汉民与满洲贵族的矛盾最为尖锐,因而也是杨家将故事较早传播和最早因杨六郎故事改名的地方。当然,这也涉及到清政府在这一带建园圈地先后顺序的问题,但望儿山和东、西北旺改名很难说完全不受六郎庄等影响。正是六郎庄率先附会改名,接着是挂甲屯,再继续北上,进而影响东、西北旺一带。所以,在六郎庄一带北上连接东、西北旺可能存在着一条杨家将故事的民间传播线路。此线路中六郎庄一带起着连接作用。
另,八里庄街道辖下另有一地名为亮甲店。《宛署杂记》(下称《杂记》)上记为:两家店。《海志》在八里庄亮甲店的解释中引《杂记》所记,张文也记永丰乡所辖亮甲店曾名两家店。《杂记》中只有一条两家店记录,可见仅此一处。而现今却有两个亮甲店,按《杂记》所记为明代宛平县辖境之事,从地理位置上看,八里庄街道所辖的亮甲店南临定慧寺,北靠云净寺,其位置在明代正属于宛平县辖地,具体位置也与《杂记》的其它记载比较切合。因此,《杂记》中所记的两家店应该指八里庄所辖之亮甲店,则张文所引永丰乡所辖亮甲店曾为两家店的记载就是将八里庄亮甲店张冠李戴至永丰乡。但张文记载亮甲店因杨家将故事改名之事绝非空穴来风,因为其故事是这一带整个杨家将故事中的重要环节,起到承接作用。然,八里庄所辖亮甲店的改名,却是附会燕王扫北经此解甲晾晒之事,与杨家将故事无关。但若是附会燕王扫北记载来看,其改名有可能早于清初,也就是早于永丰乡的两家店,那么永丰乡的两家店改名亮甲店应该是仿八里庄的亮甲店改名。若如此,则八里庄亮甲店与永丰乡一带应有民间文化交流。这是将此纵向民间文化交流线南起点定在八里庄一带的原因。综上,南起八里庄亮甲店,中接六郎庄,北连东、西北旺地区存在一条民间文化交流线路。
海淀区传说与杨家将故事有关的地名多为后人附会,杨家将从未到过此地。因此这些地名只能被认为是“俗词源”[2]32。虽然如此,自大工村、六郎转塔处至东北旺、杨家庄一带附会杨家将故事地名的集中分布,反映当时该地区很可能存在横向的相对集中的民间文化交流线路。而由八里庄管辖的亮甲店北走接六郎庄一带再北走至望儿山、西北旺一线杨家将故事地名的渐变过程,可以推想当时在这一带存在着纵向的相对零散的民间传说流动线路。这两条线路是民间文学、民俗流动的体现,本身具有较高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的价值。
[1]张宝章.京西地名与杨家将的传说[A]//海淀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海淀区地名志:附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2]孙冬虎.北京地名的伪俗词源举隅[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3).
[3]明太宗实录[Z].上海:上海书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校勘补齐本,1982.
[4]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
[5]沈榜.宛署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6]内务府奏曹寅家人呈报修建西花园工程用银摺[A].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海淀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海淀区地名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8]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9]蒋一葵.长安客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0]崔乃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1]陈子龙.安雅堂稿[M]//明代论著丛刊:第3辑.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
[12]储大文.存研楼文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沈初.兰韵堂诗文集[M].文集.乾隆五十九年刻本.
[14]本馆要电二·平津近闻[N].申报,1929-01-15.
[15]缪荃荪.光绪昌平州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虞志坚)
K921
A
1005-9652(2017)05-0171-03
蔡宛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郗志群,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